辩证的翻译思想在《苔丝》中的体现
2016-05-14关畅
关畅
【摘要】翻译是在准确和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外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当然在两种语言的转变过程之中必然存在一些冲突与矛盾。孙致礼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英美文学翻译家,他在不断的翻译实践和探索中,将辩证法引入到了翻译领域,用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指导翻译活动,解决翻译活动的许多矛盾。本文通过对比《苔丝》两个中译本,对孙致礼先生在的辩证统一思想进行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翻译策略;辩证思想
一、辩证的翻译思想
众所周知辩证法是关于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和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我们一般提及的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和历史,指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观点和方法,它不仅能够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且可以将其运用到科研领域当中,只有坚持的这样的科学思想才能促进人类的进步与发展。
翻译活动当然归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然而翻译研究人员在翻译实践中会受到种种矛盾的制约。译者要追求忠实原文,则有可能使译文不够通顺,但是只忠实读者过分使用归化法则又会缺乏异域风味,不利于文化的传播,造成文化失真。长期以来,中国翻译界就存在着“艺术派”与“科学派”之争,也存在着“归化派”和“异化派”的分歧,而西方翻译界则存在着“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的分野。长期以来对立的派系展开了激烈的争辩,这的确有利于促进翻译理论的推陈出新,但是双方一直僵持不下,任何一方都难以说服另外一方。经过长期的探索,孙致礼先生巧妙地把哲学中的辩证法纳入翻译体系中,提出了文学翻译的辩证法,似乎可以打破派系的制衡。在《坚持辩证法,树立正确的翻译观》一书中,孙致礼阐述了文学翻译的十组辩证统一关系,即直译与意译的辩证统一,归化和异化的辩证统一,形近和意近的辩证统一,忠实和创新的辩证统一,科学和艺术的辩证统一,保留洋味与避免“译语体”的辩证统一,译者风格和作者风格的辩证统一,对作者忠实和对读者忠实的辩证统一,统篇和细节的辩证统一,保留和丢弃的辩证统一等等。
以下总结了孙先生对这几组辩证关系的概括: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既要忠于作者,又要忠于读者”,采取“可能时尽量异化,必要时尽量归化”的态度进行翻译活动,还要努力保证将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传递给译文读者。因而译者要充分把握好“忠实”与“创造”的尺度。译者还要在翻译中找到一个最佳“融汇点”。
下面主要从直译与意译的辩证统一,归化与异化的辩证统一,忠实和创新的辩证统一,几个方面对比《苔丝》的张谷若(后简称张)译本与孙致礼、唐慧心译本(后简称孙)的语言,风格和内容,分析译本中的辩证思想。
二、译本的比较与分析
1、直译与意译
例如在原作第五部分的标题“the woman pays”,张译为痴心女子,孙译为女人吃亏。“Pay”这一单词有偿还,还债之意,也就是可以理解为女人是弱势而吃亏的一方,孙译属于直译,忠实于原文,准确的传达了苔丝被伤害这样的事实。而与之相比,张译的痴心女子则让人们理解到女人沉迷于爱情中无法自拔,没有那么直接向读者传达女人要承受负面影响这一层的含义。所以很显然在这以标题翻译中,直译较为合适。
有些不能使用直译法的地方孙译中采用了意译的方法,与直译互为补充。下面的一个例子值得进一步探讨。
例1
原文:“Of course it may,”said Angel.“Was it not proved nineteen hundred years ago—if I may trespass upon your domain a little?”
孙译:“恕我冒昧地说一句你们的行话:这个事实不是一千九百年以前就被证明过了吗?”
张译:“让我来班门弄斧,说一句你们那一行的话吧:这种并行不悖的事实,不是一千九百年以前就有人证明过了吗?”
其实“Trespass upon your domain”字面有非法入侵你的领地的意思。但是根据上下文情景和语境,作者在描述克莱尔对他的弟弟语重心长的谈话,想让劝导弟弟要心怀理想。克莱尔则需要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讲话,那么显然就可以理解为你们惯用的话语。如果仅仅直译为入侵领地则具有攻击性,而在这里并没有那么针锋相对的情境。因此孙译的翻译方式比较妥当,只是在为他的弟弟提个醒。
張译中还出现了班门弄斧这个成语,这一成语的意思是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夸耀自己的本事。这根本与上下文情境不相符,有些无中生有的意味,显然非常不恰当,属于过分意译的行为。
总之直译与意译要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没有绝对的直译,也不能不考虑上下文绝对的采用意译,更加不提倡为了意译而打破原文的语境意,设置加入一些过于中国话的成语或典故,这样很容易让读者感到生搬硬套,毫无根据。
2、归化与异化
简而言之,异化是引导读者靠近作者,归化是引导作者靠近读者。下面列举几个例子,具体阐释一下归化和异化法的辩证法在《苔丝》中的具体体现。
例2
原文:Her ascent of the crooked staircase was a slower process,and her face,as it rose into the light above the last stair,encountered the gaze of all the party assembled in the bedroom.
孙译:她登上弯弯曲曲的楼梯时,脚步放慢了一些,等她的脸出现在楼梯顶上的亮光里,聚集在屋里的人全把目光转向了她。
张译:她往那弯弯曲曲的楼梯上去的时候,走得比较慢一些;她刚把脸露到楼梯顶上的亮光里,所有聚在屋里那些人,就一齐把眼光往她身上射来。
英文注重型合,行文多为复杂的长句,而汉语注重意合,相对而言语句简练精悍。在这个句子的处理方式上,孙译和张译比较相似,选择了先把较长的句子分解开来,“Her ascent of the crooked staircase/was a slower process”,先翻译出她走上楼梯的动作,然后再强调她走得比较缓慢,有利于中国读者理解,而如果一口气说出来的话则让人产生视觉疲劳,抓不到句子的重点。再有中国人讲话重视动词,孙译使用了动词“登”,“放”,“出现”,“把”,“转”。张译同样用动词串联了德贝菲尔夫人的以系列动作,使用了“往”,“上”,“走”,“露”,“射来”这些中国人惯用的动词,将这一文中片段呈现在读者的头脑中。这是很典型的一个将英文表达归化为汉语表达的范例。因此这里孙译和张译都成功地完成了将英文解码再重新编码的过程,让中国读者马上接收到原文的内容。
下面要探讨的是关于地名的归化异化问题。孙译全文都使用异化的手法处理地名,而张译则全文都是利用了归化方法体现地名。比如:张译中出现“沙氏屯,谢屯,井桥,野牛冢”这些地名,而对应在孙译中则为“沙斯顿,谢尔顿,韦尔布里布尔,巴罗。”显而易见,前者更加乡土气,本土化,而后者则较为洋气,具有现代风味。造成前后差异的原因在于,张谷若先生与孙致礼先生生活的年代背景截然不同。张译版本首次出版是在1957年,而孙译本首次是在1999年与大家见面的。张先生的作品诞生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与国外接触较少,中国人当然只习惯更为本土化的语言。而就孙先生的版本而言,1999年正值中国跨越新千年的时代,经济发展迅速,与国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国人对于外来化的词语早已司空见惯,乃至于现在我们对外来地名几乎都是采用音译的方法。客观而言地名的翻译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时代背景的差异。
归化与异化要互为补充,在不破坏原文风格和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的选择靠近作者,阐释异国风情,或者靠近读者,改变原文,使原文与汉语结构相类似,让读者读起来没有障碍。
3、忠实于创新
忠实于原文是翻译的基本法则,这自不必多说,而创新性的翻译却是难能可贵的,下面列举几个例子,供大家探讨。
例3
原文:That wer all a part of the larry!We've been found to be the greatest gentlefolk in the whole county-reaching all back long before Oliver Grumble's time-to the days of the Pagan Turks-with monuments,and vaults,and crests,and'scutcheons,and the Lord knows what all.
张译:那正是这场热闹儿里的一档子!你不知道,有人叨登出来,说咱们家原来是这一郡里顶有名气的大户人家——咱们家的老祖宗,从奥利佛·格哩咕噜往上,能一直数到裴根·土耳其的時候;——有碑碣,有坟穴,有盔饰,有盾徽,还有好些别的,俺也叨咕不清。
孙译:那就是热闹中的一桩嘛!有人查出来,咱们家是全郡顶了不起的名门世家——从奥利弗·格哩咕噜时代老早以前——直到佩根·土耳其的时候——有墓碑,有墓穴,有盔饰,有盾徽,还有好些东西,天晓得叫什么。
《苔丝》源自19世纪后期英格兰西南部的农村地区,原文采用英国乡村地区的语言来表现苔丝家人间的对话。张谷若先生则创新性的使用颇具山东方言的语言处理苔丝家人的对话,毫无违和感,“叨登”“一档子”“叨咕”这些词都对等的突出了人物的乡土气息浓重,同时也间接反映出苔丝家的社会地位。孙译采用了通俗易懂的白话,简单明了的翻译出原作的话语。两者相比而言,张译使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让读者读起来更加亲切。
无论张谷若先生还是孙致礼先生都可谓是翻译界大师,他们都以各自的方式有意识地遵循着辩证统一的翻译思想,但是他们也难免有不足。无论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还是忠实与创新,译者在翻译中偏重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做到整篇文章从一而终,任何一组方法都不是矛盾对立的,所以只有坚持辩证统一的翻译思想,将二者合二为一,才能保证译文的高品质。
【参考文献】
[1] 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 张谷若. 德伯家的苔丝[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3] 孙致礼, 唐慧心. 德伯维尔家的苔丝[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9.
[4] Thomas Hardy.Tess of DUrbervilles[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4.
[5] 孙致礼. 翻译:理论与实践探索[M]. 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9.
[6] 刘晓丽, 温惠娟. 翻译研究中的辩证思维——评孙致礼新作《翻译:理论与实践探索》[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