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粽子
2016-05-14宋心悦
宋心悦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在我们故乡,家家户户都会品尝独有家乡温柔味道的五芳斋粽子。所以在我的记忆中,它是一个美好而温暖的名字。端午节,相传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而死,又成为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故乡端午节的习俗也像其他地方一样,用艾草、菖蒲、蒜头连梗子扎成一束挂在门上或窗上,蒜头及布制香袋挂在床柱上,就是辟邪的意思。小孩子调皮,总喜欢把蒜头等从一束中抽出来,剥剥外面的皮也是好的,但往往会被家中的大人们斥责放回去。小时听长辈们说以前家家门上还要贴“钟馗像”或“端午符”,但近年来我们那也少有人贴了。午时,人们会在村头、房屋,甚至猪圈等处放熏烟,俗称“做蚊烟”。“驱五毒”,即驱蛇、蝎、蜈蚣、壁虎、蟾蜍。还有“食五黄”,即食黄鳝、黄鱼、黄泥蛋、黄瓜、黄酒。黄泥蛋这名字听起来很有趣,其实就是高邮的咸鸭蛋,这鸭蛋是很有名气的,曾出现在汪曾祺的文章中。你轻轻敲去“空头”,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你再轻轻用筷子拨开洁白柔软的蛋白,就能看到通红的蛋黄,一层层的,流着油,让人垂涎欲滴。有的人家还会让大人给小孩抹雄黄酒,一般在鼻梁筋或额骨上点一点,也有写个“王”字的,用以解毒辟邪。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小孩们是不在意这些枝枝节节的,被大人们拉着,乖乖抹了雄黄酒后,便又跑到外面去撒野了。
我们家乡还有“划龙舟”的习俗。一到龙舟赛时,人们就聚集在江边,数十条彩色的龙舟也整齐地码在岸边了。只听一声令下,擂鼓声起,呐喊声震天响,仿佛要掀起整条江。有一位文人写道:“竞渡何年顿改观,水滨罢市鼓钲欢。浪飞兰桨银为泻,日晖朱旗火几攒。”描写的就是赛龙舟的场面。人群中不时爆发出掌声和喝彩声。幼童们急切地想看到比赛场景,便央求大人要“骑高高”,坐在大人肩上看,好不得意快活,一派热闹喜庆的场景。
说到划龙舟,就不得不提我们家乡嘉兴的粽子了。相传渔夫们在打捞屈原真身时,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就用树叶包饭,外缠彩丝。于是,经历时间厚重的汁水,便凝成了独特的琥珀——粽子。
嘉兴粽子的种类繁多,除鲜肉粽以外,还有猪油细沙粽、蜜枣粽、八宝粽、排骨粽、蛋黄粽等,在全国独享“粽子大王”的称号。嘉兴粽子味道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美、咸甜适中,让人爱不释口。与其他地区的粽子不同的是,它是立体长方枕头形且四角交叉,让人赏心悦目。有趣的是,家乡的南湖菱美名远扬,它和别处的菱的不同之处也在于角。一般来说菱都有角,故称“菱角”,然而嘉兴的南湖菱却是圆角的,其皮色翠绿,两端圆滑,大概是应了家乡小家碧玉的气质。
我的家乡是著名的江南水乡,粉墙黛瓦,桃花柳絮,而粽子也不免沾染上了这份温婉。把箬叶叠出一个角,在其中填上淋过酱油的上等白糯,摆上精制的方形腿肉或是蛋黄等馅料,再填上白糯,一共折好四个角,缠上彩丝以区别不同的口味。把粽子在开水中烧煮,等到水咕噜咕噜地闷声歌唱,你便揭开锅,水汽升腾,伴随而来的清香让你的整个魂儿都精神抖擞。你轻轻捞上一个粽子,待你缓缓解开细绳抖开粽叶,便又闻到一股不同的气味,是更淡的箬叶的香。你再取上一双筷子,从中间夹开,便可看见内里的馅了,或是有着横纹的透着焦香的肉,或是甜腻的蜜枣,或是流着油的蛋黄……你先别着急,用筷子夹切边缘,要同时夹到馅料和糯米才最好,用嘴吹几口气,然后轻轻放入口中,糯米和箬叶混着馅料的香味便在舌尖蔓延开来,让整个口腔都回味无穷。
袅袅的炊烟在乡间的上空升腾,向晚的细风中仿佛掺杂着流水的声音,瓦房泥墙前的青青田埂上粉蝶翩跹,木窗外晚风轻拂树影婆娑……再配上粽子的清香,这幅画面上独有的江南气息让任何人都招架不住。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儿时的我对端午节比较深刻的印象就是吃粽子。清晨起床,顾不上叠好被子,把脚塞进鞋子中,便火急火燎地往楼下灶头跑。在灶旁守着的奶奶便会乐呵呵地揭开锅,替我捞上粽子解开绳。我便急不可耐地把粽子捧在手中,先咬去头上的两个尖尖角,猛吹几口气再往下咬,热气萦绕在齿间,有种痒痒的感觉。大人们在旁边叫“不要急,当心烫”,而我是不会在意的,非要让它烫着舌头才肯停一下,龇牙咧嘴地吹气。吃完粽子后,还要把粽叶上的糯米也咬得干干净净,那上面的糯米带着叶的清香,会在口中转悠好久。吃干净了,再把粽叶扔到要烧的柴草堆中,乐此不疲地反复搓洗指尖上残留的糯米粒,而香味却一直黏在指甲上不会散去。
邻里间也会互相赠送粽子,这家裹肉粽,那家裹蜜枣粽,还有一家裹蛋黄粽,邻里间互相上门拜访一下,一阵欢声笑语过后,桌上便多了各式各样的粽子。这样的粽子吃在嘴里也格外香甜,透亮的糯米黏合着邻里间的关怀。
这大概就是文化习俗得以绵延的源泉吧,能从一家人的和和美美延伸到千万家人的团团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