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16-05-14木开然木·司拉音
木开然木·司拉音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对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探讨和调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目前的初中汉语语文教学中应试教育仍然没有退出课堂,未能完全践行新课改的精神,初中汉语语文教学的基本实际没有获得根本改变。随着主客观环境的变化,初中汉语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一系列典型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关键词:初中汉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初中汉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对于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植入新课改的基因,广大教师进行了多番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初中汉语语文课堂教学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未能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语文学科是基于民族文化产生的,对培育学生的文化属性具有决定性作用。实践证明,语文学习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工具性侧重于外在形式的表达,而人文性侧重于内容的挖掘。不少教师对新课改的核心精神解读不到位,要么偏向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要么偏重后者而忽视前者。在实际教学中,语文的人文性教育常常脱离于课本,或者只是引导学生进行浅阅读,花费过多时间讲解知识点,而对课文中包含的思想情感等深层次的东西挖掘不够。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应具备整体性思维,从人文性和工具性两性统一的角度开展教学,同时依据学生的差异性,在兼顾“两性教育”时又有所侧重。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学习态度、观念和心理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引导和塑造作用,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独特体验;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运用。从这两个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对课堂诵读重视不够
目前,社会上的影碟、图片、网络等图视传媒正在改变学生阅读习惯,学生已很难以平和、宁静的心态诵读古今优秀的文本,有的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也把诵读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这样就会使一部分学生只重视完成书面作业,而对诵读作业弃之不顾,由此带来的是青少年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越来越肤浅。语文课堂不能没有朗朗的读书声,诵读应当时语文课堂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接受高品位的语言与高质量的文化熏陶,从中提高审美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足课本中的范例,通过诵读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当数量的字、词、句的语文模型,确保摄入的是语文材料的“绿色食品”,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积淀。
三、一味地依赖信息化教学手段,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优势的一面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创新在中学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调查发现,大多数初中学校都配备了现代化教学设备,但广大教师在实际应用中未能把握好度,导致信息技术依赖症,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教师的惰性。不少教师直接用多媒体教学完全取代手书,过分追求教学的便捷性,忽视了内容上的建设。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背影》时,教师在备课环节中将课文内容全部拷贝到了多媒体课件中。课堂教学时,教师按照课件中内容的编排顺序进行程式化教学,完全放弃了手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疑问,但教师过度依赖教学课件,未能将学生的需求及时记录下来,只是一概而过,继续按照课件的内容进度继续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了 “父亲的背影”,学生在看到这些背影时感触很深,但教师并没有抓住这个契机进行深入教学。
四、探究性学习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内容
目前初中教学基本上都设置了“探究性课程”,调查发现,这些“探究性课程”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当上级调研学校教学情况时,“探究性课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报告具有明显的杜撰性质。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参与探究性课程学习的频率很低,“探究性课程”完全变成了一种迎合的噱头。而对于部分真正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初中学校,探究性学习又陷入了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主要表现为研究性学习的程式化、表面化,徒有形式,缺乏实质性内容。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具有十分广阔的研究空间,广大教师应深入挖掘初中语文的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参与各类研究活动。例如在学习《国宝—大熊猫》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保护国家珍稀动物”为主题,探究国家珍稀动物的种类、保护方法,以及如何提高人的保护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乘热打铁,呼吁学生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
五、文言文教学过于僵化
所谓文言文教学,就是排出一篇课文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将这些知识点一个个的加以落实。在目前的中学文言文教学实践中,不少中学语文教师简单地认为学好古诗文就是讲透课本中的文言文篇目,字、词、句的含义及用法,以及每句话的白话解释,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并让学生读熟背透,就算是实现了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文言文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但教师却忽视了文言文的特点,尤其是忽视了文言文的“文”与“言”之间的关系,陷入“重言轻文”或“重文轻言”的误区,认为一篇课文讲完了,文言句学生也会翻译了,一些重要的字、词、句的解释学生也记住了,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殊不知这样就造成了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单边活动多,与学生的对话和互动教学少,于是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字、词、句的工具。这种“以言代文”的教法,其实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误区。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比较典型、普遍性的问题,制约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在未来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也要从这些问题着手,还要关注其他新出现的问题,以新课改的精神为指导,消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良现象,部署和实施富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一系列工作。
参考文献:
[1]周雷(导师:郭开平).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及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08-04-01.
[2]乔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冷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