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的纪律教育观
2016-05-14陈明赐
蒙台梭利是二十世纪进步主义教育家。她以医学背景开始从事对白痴儿童的教育,发现对于改善白痴儿童的智力来说,教育比医学治疗更有效。蒙台梭利在继承前人(爱德华·塞昆和伊塔德)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作了大量教具来训练白痴儿童,结果这些白痴儿童在考试中取得的成绩比一般正常儿童的成绩还好。蒙台梭利做出如此激动人心的教育成果后,一直期待着有机会能把这套教具用在正常儿童的教育上。直到后来,在1907年1月6日,蒙台梭利的第一家“儿童之家”在罗马成立,蒙台梭利于是将教育白痴儿童的方法用来教育正常儿童,结果其教育成果好得连蒙台梭利自己都难以置信。这些儿童不仅在智力上有质的飞跃,而且在个性上展现出了令人激动的美好品质。他们能长时间专注地“工作”,举止优雅得体,五十多个孩子的教室里竟然秩序井然,每个孩子都自觉地保持安静,以免影响到别人。这种高度的纪律,让参观者感叹不已。蒙台梭利在介绍自己教育体系的书中,多次有大篇幅来阐述其纪律教育的观点。
蒙台梭利认为,纪律必须通过自由来实现。“我不认为,一个人只有当他像哑巴一样默不出声和像瘫痪病人一样不懂单才是守纪律。此时,他只是一个时区自我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只有当他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关注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那些依靠教师的“威严”来维持秩序的班级,只要老师一走开,教室便开始混乱起来。
在自由的基础上,要帮助幼儿理解为什么要遵守纪律,让幼儿主动地遵守纪律。“为了能够积极遵守纪律,孩子学会的第一个思想就是能辨别好与坏。而教员的职责就是观察孩子们有没有混淆好与不好、坏与不坏这些概念。旧学校的纪律常常混淆这些概念。所有这些是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积极的纪律、工作的纪律和有益的纪律,而不是一个不动的、被动的和顺从的纪律”。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中实施这样的纪律教育,结果“所有的孩子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做一些有益的、充满智力的自觉活动,没有任何的粗鲁行为。在我看来,这样的孩子才是真正遵守纪律的”。
依靠训诫和劝告来实现纪律是没有用的。那样一种方式在开始的时候也许会表现出一定的效果,但是很快这种纪律在遇到现实时就成了泡影。“真正纪律的第一线光明来自于工作。”在某一特定个时刻,恰巧孩子正对一件工作非常投入,这可以从他的面部表情、注意力和对同样练习的坚持当中更体现出来。这样,孩子就迈出了指向纪律的第一步。
纪律并不是通过说教实现的,没有人“通过听其他人说教”就学会了纪律。纪律需要一系列完善的动作做准备,就像采用真正的教学方法一样。而纪律通常是通过间接手段来实现的,实现这一目标并不是通过指出错误并且改正,而是通过自觉工作过程来发展。
参考文献:
[1]玛利亚·蒙台梭利.祝东平译.蒙台梭利早期教育科学方法.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7.
[2]玛利亚·蒙台梭利.金晶,孔伟译.儿童的秘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7.
[3]玛利亚·蒙台梭利.高潮,薛杰译.有吸收力的心灵.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7.
作者简介:陈明赐,男,汉族,广东揭东,硕士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