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域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016-05-14匡玉珍
摘要:将地域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红色文化与教育教学、生活、社会实践及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ABSTRACT:The local red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nherit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llege students' firm belief in communism, enhance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has positive effect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sm. 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ombinate the red culture and education into life、social practice and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red cultur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2
一、 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
红色文化是我国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是与校园文化相对应的一种亚文化现象,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扬弃中外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所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及其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特色文化。
以沂蒙精神为主线的红色文化。沂蒙精神的科学内涵:“爱党爱军”,集中展示了沂蒙人民具有的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执着的崇高政治信仰,这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开拓奋进”,概括了沂蒙人民追求进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先进思想意识,是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题。“艰苦创业”,是沂蒙人民的宝贵品格,它体现了沂蒙人民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都能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无私奉献”,概括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这是沂蒙精神的核心。
沂蒙革命老区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纪念地以及红色歌曲、红色文学、红色影视等文艺作品及其题材等诸多方面。英雄人物纪念地有:以明德英、祖秀莲、李桂芳为代表的“沂蒙红嫂”纪念地,以王换于为代表的“沂蒙母亲”纪念地,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拥军支前、爱党爱军典型的纪念地;红色经典歌曲的诞生地有:费县白石屋村《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沂南东高庄《跟着共产党走》歌曲诞生地;此外,还有《南征北战》、《红日》、《红嫂》、《英雄孟良崮》、《车轮滚滚》、《沂蒙山的故事》等一批红色经典文学、影视作品的取材地、拍摄地。
二、红色沂蒙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价值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提出来,并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高校认真学习贯彻胡总书记讲话精神,发挥沂蒙革命老区的政治优势,传承创新红色文化,确立了“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出台了红色育人工程实施方案。旨在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红色沂蒙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着力培育学生的沂蒙精神特质,打造红色育人特色品牌。
红色沂蒙精神走进高校,打造红色育人特色品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题,以沂蒙精神这一“红魂”为主线,开设红色课程,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必修课程,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建设红色馆、红色图书馆、红色博物馆,将其打造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大型图书馆内设立红色资料收藏,使其成为红色文化资料中心。在博物馆内,建立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红色馆、图书馆、博物馆对学生免费开放,让学生在知识与文化的熏陶中了解优秀的沂蒙精神与当地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组织红色活动,在接受文化熏陶中了解沂蒙精神,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沂蒙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极高的运用价值。
(一)有利于提升高校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塑造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命运、民族未来的重大工程。当前,与我国的经济水平快速提升不同的是,公民的道德水准在不断的下滑,不良社会风气和错误的价值观对在校大学生的冲击也越来越大。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和刻不容缓。在沂蒙人民抗击日寇、艰苦奋斗的岁月中所形成的红色文化,蕴含着非常丰富的道德内容,这对于提升当地高校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有着积极的帮助作用。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爱国主义是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 认同感、 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始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从“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就是当时伟大的沂蒙人民为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所作出的巨大牺牲的真实写照。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广大优秀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坚持民族独立的伟大民族精神。 当代大学生生于和平、长于和平,富足的物质生活条件使得很多学生对艰苦奋斗的革命和斗争缺乏切实的感触和体会。充分利用沂蒙的红色文化这一优势资源对当地高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可以陶冶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一种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个革命事件,每一位革命先辈,每一种革命精神,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展示着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都以不容置疑的史实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热爱祖国,依靠群众,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思想道德境界,诠释着人民军队和革命前辈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爱国奉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可以说,关于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和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都可以在红色文化资源中找到真实的教育素材,实施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成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优势就在于它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与红色革命历史事实进行对话,让大学生在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信服的事实面前亲自去感知和体验,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四)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优秀文化根基、提供优秀文化资源。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体现出先进文化的支撑性与根基性,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又必然体现出优秀的革命文化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相统一,红色革命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思想和制度实践,承载着革命军人和革命群众听党指挥、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承载着他们英勇牺牲、献身使命的革命气节,这种优秀革命文化的先进性,既被红色革命历史所印证,又被中国革命胜利的实践所检验,这种革命精神并没有过时,反而对当今时代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并且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本源能够达到有机统一,因而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优秀文化根基,红色沂蒙文化是革命中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文化遗产,也是一种优秀的文化资源,因而也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优秀的文化资源。
(五)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当前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减弱,甚至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大学生出现。学校通过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例如:“穿红军服、唱红军歌、吃红军饭、走红军路”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体会革命先烈在战场上的纵横驰骋、英勇不屈,紧紧把个人的人生目标同祖国和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的伟大情怀。通过到革命纪念地游览参观,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红色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重视和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教育这一载体,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方法
(一)将红色文化引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把红色文化引入到大学生课堂教学当中,是当代大学生获得历史知识、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主要渠道和来源。在新生入学学期开设《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必修课程,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通过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载体,强化教学感染力,让学生在课堂中了解感悟红色文化。同时,加强红色文化师资队伍建设,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完善考核体系,将《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打造为精品课程,使其成为红色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将红色文化引入大学课堂,不仅具有极强的时效性,而且老师可以生动形象的对人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
(二)将红色沂蒙文化教育纳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
通过校园广播播放红色歌曲、讲述红色故事、研讨红色话题等,让学生接受耳濡目染的熏陶,引导红色文化“进头脑”。强力“灌输”感天动地的沂蒙精神及其重要的时代价值,推进红色文化”进头脑”。充分利用《沂蒙六姐妹》、《沂蒙》等优秀红色影视作品资源,在新生中每年开展一次红色影视赏析活动,用影视作品陶冶学生情操;鼓励、支持并指导学生组建一批红色文化品牌社团,通过社团活动凝聚并影响广大学生,夯实红色文化“进头脑”。 组织红色运动会,每年举行一次规模适度的红色运动会,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到体育等竞赛中,如“火线救伤员”、“沂蒙姐妹抢丰收”、“四渡赤水”等红色项目,为师生打造一个喜闻乐见的运动参与平台。打造红色典型为载体,利用3D影院定期播放红色影视作品,积极开展红色文化影视周活动。每年在新生中组织开展一次红歌合唱比赛,强化红色记忆,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整体“精气神”。
(三)用红色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阵地。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利用网络作为平台和载体。随着文化的发展,红色文化不断走进校园,并且逐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高校学报的学术功能,开辟专题或专刊,助推我校红色学术研究水平提升。以学报为载体,开辟“红色沂蒙”专栏或专版,及时报道红色文化育人举措、成就及相关红色经典故事、红色先进人物等,营造红色育人的浓厚氛围。以校园网为载体,建立大学生红色德育网站,建设网上沂蒙红色文化基地,以鲜活的红色文化丰富校园网络教育内容。
(四)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相结合。
开展大学生“下基地”实践,让大学生了解乡下生活。让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实践中深入了解沂蒙红色文化和红色历史。开展大学生“下农村”实践,让大学生了解农民。让大学生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生活、农村现状和农业发展,增进大学生同基层干部群众的真情实感。开展大学生下工厂实践,让大学生了解工人。让大学生在工厂中参与生产与劳动,强化大学生实践技能,增进大学生同普通劳动者的感情,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意义重大,这对当前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有重要作用,同时,在其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应注意把握好原则,使红色文化教育这朵红花在大学校园里散发出独特的魅力,越开越盛。
作者简介:匡玉珍(1992.02-),女,汉族,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