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6-05-14乔姝肖群
乔姝 肖群
摘要:当前体育事业仍面临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需求与相对薄弱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之间的矛盾、体育管理体制与社会发展环境和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体育事业内部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体育事业资源配置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十二五”期间,体育事业的改革要以体育强国建设为总目标,进一步深化体育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分类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快推进体育事业组织体系的多元化、体育事业发展方式的集约化、体育事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体育事业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及体育事业公共管理的法制化。
关键词:体育事业发展;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举国体制;群众体育
中图分类号:G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2
一、引言
体育凝聚力量,体育展现超越,体育创造健康,体育带来快乐。体育是无声的语言,体育没有国界、没有种族、没有歧视、没有价值观差异,它是世界和平友好交流的平台。体育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且方法独特,并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助推器。其发展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人类进步和世界和平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我国从一个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体育在我国的发展,正逐步回归体育的本身,“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也就是还体育于百姓、还体育于健康、还体育于社会。从举国体育走向全民体育,从金牌体育走向健康快乐体育,从事业体育走向产业体育,从计划经济体育实现市场经济体育,让体育为人民健康社会和谐服务。
二、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概况
我国体育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全面发展,尤其是竞技体育取得历史性跨越。据统计,1949-2008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2283个,其中1978-2008年共获得世界冠军2257个,占建国以来总数的99%;创超世界纪录1017次,占建国以来总数的85%。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健身强体的体育运动和锻炼当中,体质不断加强。2008年我国运动健儿在24个项目中共获得了120个世界冠军,11人2队16次创16项世界纪录。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共获得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奖牌总数100枚,位列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在北京残奥会上,我国运动员共获得89枚金牌,70枚银牌,52枚铜牌,蝉联金牌榜和奖牌榜的第一位。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2007年我国运动健儿在22个项目中共获得了123个世界冠军,8人2队10次创10项世界纪录。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十五期间”(2001年至2005年)的五年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493个世界冠军,创98项世界纪录。在2002年盐湖城冬季奥运会上实现了冬季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又以32枚金牌,金牌总数第二、奖牌总数第三的成绩再创历史新高。我国7到70岁人群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占37%,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达43万余人,比2000年翻了一番。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结果,我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5万个,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平方米。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构成现阶段的中国体育。群众体育是我国增强12亿人民身体素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主体或工作对象,在我国的体育发展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发展群众体育具有多方面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社会生产力,加强国防力量,以及提高竞技运动水平等方面。
三、我国体育管理体制面临新挑战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是主导者,对体育事业发展掌握着几乎全部权力和承担着绝大部分义务,政府出面解决所有涉及体育的一切事务。计划成为管理体育、协调体育行为的主要依据和方式,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全民所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占绝对优势,导致从制度安排上抑制甚至禁止了私人及其他社会团体兴办体育事业的可能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尽管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正向着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但以政府为主导、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主体、以国家财政为主要支撑、以行政方法为主要手段的基本格局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经费依靠政府拨款,国家承担绝大部分经济义务。我国发展体育事业所需的一切经费,绝大部分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在这一时期,国家不得不支付日益增长的绝大部分体育事业费用。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被看成没有价值的产业,是纯“福利型”的事业。体育活动具有政治化的性质,造成体育活动与经济活动的分离。由于排斥了体育的产业价值,使得体育无法体现其经济功能。
在发展体育事业的过程中,由于过分依赖国家力量,政府一手操纵了体育事业,管理体育事业的社会组织的作用被极大地弱化,抑制了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阻塞了体育寻求社会支持的渠道。
体育属于社会系统中的“随动系统”,在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以及国内外体育发展态势的多重影响下,由于存在体制缺陷,我国体育开始遭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对环境的适应力低,最终使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制约。
四、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
中国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潮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进程,已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基础与存在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建立,必然要求中国体育管理体制以自身的创新为基础,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日渐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主导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先后进行了四次大的机构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致使体育事业不能继续按照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运行,必须寻求改革的新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体社会结构正在逐步调整,国家与社会各方面在体育领域内的责任、利益和权力正在重新分配,直至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取得平衡。新的利益群体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单一靠国家办体育的局面不断改善。社区体育的出现,标志着群众体育的“单位体制”逐渐解体。高等学校和工厂企业办高水平运动队所形成的的行业体育正逐渐壮大。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体育需求的内容日益丰富、需求的层次日益改善,但体育需求与政府的体育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短时间内不可能拿出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发展体育事业,这迫使体育管理体制向更易于满足群众体育需求的方向调整。
长期以来,中国体育的功能单一,政治功能往往被摆在突出位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作为政治整合工具的功能开始逐渐淡化,体育功能开始呈现多元化特征,体育已由单纯为政治服务转为政治、经济、社会和满足人民大众基本的健身娱乐消遣等需要和目标服务。政府型管理体制难以为继,这就迫使体育管理体制寻求改革之路。
五、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有助于中国体育产业化发展
一般认为,体育产业指的是“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社会所提供的各类体育服务及其有关体育产品活动的总和”;其外延大致包括体育本体产业、体育派生产业和体育相关产业三个方面。体育产业的发展因为我国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体育人、财、物的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而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相继颁布,也预示着我国体育经济工作新的发展阶段的来临。一方面,国内外体育竞赛市场得以开辟,体育彩票等手段得到很好的利用,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创造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引入了出售体育竞赛的电视转播权、产品专利权、广告制作权等多种经营方式。
加大政府支持,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政策。首先,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和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并让其稳步实施,积极培育体育市场,引导体育消费。其次,扶持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力求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第三,积极引入社会资本,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努力培育体育人才、信息、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
加快体育管理、技术服务和企业家人才建设。最好在现有的教育资源下,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各体育相关院校面向市场,开设体育产业专业课程,鼓励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从事体育产业管理工作。创建体育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社会组织管理和体育指导人才、体育经纪人才市场,促进人才的流动。建立体育企业家联谊组织,加强体育部门与体育家的沟通,提供各种培训、咨询和服务,增强知识交流的活力,增加市场竞争力。
发展体育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体育经纪人的作用,主要关注点在赛事筹划推广、人才流动等方面。对专业分工、资源配置进行优化,从而提高市场效率。建立体育经纪人管理规范,加强行业自律,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体育经纪人队伍。向体育中介较发达的国家学习,允许国外资金的注入,提高中国体育中介组织的经营水平。
加强对各类体育基金的管理。要不断拓宽体育基金来源的渠道,积极争取境内外社团、企业及个人的捐赠和赞助,增加基金的总量:要通过基金储蓄、投资等多种手段的科学运作,确保现有基金的不断增值。要制定和完善体育基金会的运作条例和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对体育基金使用方向的调控和监督,确保各类体育基金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效益,使之成为体育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
参考文献:
[1]高雪峰,刘青.体育管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2]国家体育总局.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3]伍绍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综合卷)[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
[4]王书卿.中国群众体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4):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