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资源禀赋理论的山东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

2016-05-14范丹

智富时代 2016年7期
关键词:对策与建议山东

范丹

【摘 要】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其核心在于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山东作为经济大省和文化大省,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资源禀赋理论的基础上,从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和文化智能资源三个维度,分析山东文化产业的资源禀赋,以期为山东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一些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资源禀赋;山东;对策与建议

一、引言

我国政府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还不够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不完全适应。因此,讨论如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供给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山东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和文化大省,一方面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山东省要想打造成文化强省,不仅需要借鉴其他地区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成功作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政策环境,还需要在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分析自身的文化资源禀赋,找到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着力点。

二、山东文化产业的资源禀赋分析

(一)资源禀赋理论简述

资源禀赋理论,最早是由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他们认为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多种生产要素,不仅包括劳动力和资本。他们认为,在各国生产技术相同的情形下,生产要素价格的不同带来产品生产成本的不同,从而导致产品价格的差异。而这种生产要素价格的不同是由各国的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的差异不同决定的。根据资源禀赋理论,各国专门生产密集使用其具有相对资源禀赋优势的产品,进行出口,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资源禀赋劣势的产品。通过运用资源禀赋理论,可以分析山东省文化资源禀赋,为提升山东文化产业竞争力找到相应的着眼点。

(二)山东文化产业的资源禀赋分析

山东省作为文化大省,具有富集的文化资源禀赋。山东省的文化资源主要由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科技文化、娱乐文化等构成,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和文化智能资源三个维度构成。下面就从文化资源的三个维度来分析山东文化产业的资源禀赋:

1.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

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一是地域生态景观,比如名山、江河、湖海、湿地等。在自然景观方面,山东省拥有“五岳独尊”的泰山、名扬天下的济南泉水和独特的黄河入海口景观等。此外,山东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长度为全国第二位,这决定了山东具有沿海渔家文化、海洋民俗文化。二是历史文物和遗址,比如先贤故居、红色遗址、古代器皿和碑刻等。以“齐鲁文化”闻名的山东省,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涌现出了许多名人先贤,比如孔子、孟子、扁鹊、鲁班等。三是特色工艺、服装、饮食文化资源等。比如鲁西南的戏曲、杨家埠木版年画、风筝、刺绣、剪纸和周村烧饼等。四是各类文化设施和设备。据《2014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全省拥有158个文化(艺术)馆,1828个文化站,104个艺术表演团体,93个剧场(院),153个图书馆,243个博物馆,7万个农村文化大院和20座历史文化名城。

2.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

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主要是指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所呈现出的社会价值观和体现出的一些思想、精神,主要包括民族精神、文化品牌资源、艺术审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山东省不仅继续发展传统文化产业,比如新闻出版业、演艺娱乐业和广播影视业等,还极力促进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山东省的艺术设计、广告会展、数字信息技术和旅游休闲产业等发展迅速。2006年,在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518项中,山东省占据了24项。2014年,山东省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尼山论坛、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以“聚焦山东”为主题的澳亚艺术节和明湖对话等文化活动。2015年,山东大学举办了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这些文化类大会的举办,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孔孟儒学思想和齐鲁文化的推广,还极大地提升了山东省的国际影响力,是山东省的文化盛事。

3.文化智能资源

文化智能资源指的是人才资源。因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源于创意的萌发,文化产业又被称为“创意产业”。创意自然是由人才提出的。因此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人才资源的竞争力决定的。通过分析山东省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及从业人员的构成,并且与全国水平进行比较,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全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据山东省第三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13年末,山东省有5.9万个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占全国的6.4%。其中,55.9%属于文化服务业,比全国低11.2个百分点,可见,山东省的文化服务业虽然相对其他行业发展较快,但同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另外,山东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也比较少。2013年末,山东省有14.8万文化及相关产业个体经营户,占全省个体经营户的3.3%。

三、山东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市场朝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方向发展。同我国许多地区一样,山东的文化产业大多是由事业单位转制来的。政府在文化产业管理中身兼数职,既是创办者、所有者,又是管理者。政府在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中应做好服务者的角色,让文化企业有更多的自主权力,提升文化产业市场的活力。建议对文化市场实行属地统一管理,杜绝多头管理、重复执法的现象。另外,应当加强文化产业各地区、各部门、企业间的协调与合作,而不是各自为阵,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使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第二,拓宽投融资渠道。近年来,山东省政府通过直接的财政拨款和一些优惠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文化产业长期以来被认为具有公益性和消费性,因此在投资渠道上,过于依赖政府投资,投资不足的问题逐渐明显。为了扩宽投资渠道,文化产业应该放开市场准入条件,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的进入。尤其应当鼓励一些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进入文化产业市场。另外,在融资手段上,可以增加股票、债券等现代融资方式。

第三,鼓励科技创新,用创意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从体制和政策方面入手,创造造良好的环境,鼓励文化企业业自主创新。在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新兴文化产业,打造高水平的文化产业园区,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大对中小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它们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把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这个创意平台做大做强,以网罗项目、资金、高新技术和优秀人才。为鼓励创新,还应当促进文化产业各行业协会、园区、企业和相关高校之间进行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创新机制。

第四,做好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懂经营和文化市场的人才。针对山东文化产业人才资源不足的问题,应当鼓励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开办文化管理专业,做好人才的培养工作。同时,促进文化类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组织学生到企业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要做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文化产业的人才以智力成果作为投资,参与收益分配。另外,还应做好文化产业人才的引进工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等方式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梅,牟芳华,董西明.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6,(12).

[2]王申贺.山东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文化产业胜势的调查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

[3]赵琳.我省文化创意产业跨入“两千亿”俱乐部[N].大众日报,2012-04-12.

猜你喜欢

对策与建议山东
开放的山东,乘风前行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冬奥会背后的“山东力量”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走出思想品德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高校体育课堂评价的研究
关于提升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效率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