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2016-05-14柳苏芹梁琛

智富时代 2016年7期
关键词:中国

柳苏芹 梁琛

【摘 要】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首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人类哲学史上唯一真正科学的实践观。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需求,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出发,全面推动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向纵深方向推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贯穿始终又尤为重要的内容,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伴随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区别于其它以往的哲学理论观点,有鲜明的独特性。中国的革命、改革和发展的道路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同时也在历史实践中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理论观点,使其更加科学、灵活、完善,更具有现实指导性和发展的潜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全国人民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全国人民向新的宏伟目标迈开了实践的新航程,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导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胜利前进的指路明灯。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概况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

马克思认为实践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感性活动”、“对象性活动”,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合理的理解为变革的实践。所以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相互作用的感性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在改变外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人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中才能对自然界产生影响,才能进行生产。因此,在生产过程中既发生着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发生着人与人的关系,并且随着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改造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得到改造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讲的实践就是人们所从事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的感性物质活动,是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通过相互作用而实现统一并使人类获得生存、发展和解放的社会历史进程。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特征

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实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它确立了实践相对于认识的基础地位,即认识来源于实践;阐明了实践是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指出实践是人的认识能力得以提高的根本途径,即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是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把实践理解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揭示了人和社会的实践本质。通过揭示自然界对于人和社会的先在性,人的物质实践活动对于自然条件和其他物质条件的改造作用,阐明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活动对于政治活动、精神活动的基础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从科学实践观出发,被旧唯物主义只是当作“感性存在”的人,现在则被理解为从事着感性活动的主体;被旧唯物主义在直观中静止、孤立、片而看待的世界,现在则被理解为在自身矛盾的推动下发展的历史过程。这样,建立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的唯物主义,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机械性和形而上学,就内在的包含着辩证法,从而成了辩证的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的发展

中共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实践观。《实践论》在实践作用特别是实践形式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毛泽东系统论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生和展开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中共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邓小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把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统一起来,明确地提出衡量人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条判断标准。

中共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在新世纪初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关键时期,适时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内容,从认识论意义上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原则论、实践目的论、实践形式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具体化。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促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同时,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思想,使党在永葆生机和活力,从而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继续贯彻落实下去。

习近平集中阐发了学习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他在党中央前几代领导同志提出的学习和实践思想的基础上,高屋建领地勾勒出“学习实践观”的科学内涵。习近平的“学习实践观”是对中国共产党前几代领导集体关于学习和实践思想论述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对于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和增强广大党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必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保证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基石,是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层面日益向广度和深度拓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次重要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生产力的必然要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确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即是阐述实践的本质以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用正确的实践观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才能揭示实践在经济社会改革中的地位,才能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进行,才能提高人民的自觉能动性,准确全面的认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发展改革客观规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转第112页)

(上接第110页)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经济体制改革创新提供了科学方法

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实践创造了人的特征和社会结构,人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由于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会按照人的目的、意图、能力等本质的客观的力量去改造世界去创造环境,那么这种自觉地,能动的活动使得人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新经验、开拓新视野、做出新概括、取得新成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旧理论,旧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如今的经济发展了,那么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努力,以实事求是,总结创新的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理论层面和制度层面进行研究和探索,以期创造出更新颖、更合理、更符合当下中国国情的改革理论和方案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三)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发展中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国务院下发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确定了对行政体制、财税、金融、投融资、价格、民生、统筹城乡、农业农村、科技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改革力度。这些改革政策涉及到各个行业不同领域,要想经济体制改革不是一纸空文,而是能扎扎实实稳步推进,则必须依靠政府,依靠人民的实践来完成,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贯穿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之中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

(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新思路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必须统筹兼顾,不仅要解决好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还要解决好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我党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加强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同时,在对外开放方面,我们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我们要转变以往旧的开放思路,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四、结语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和思路是否正确,需要用实践标准来检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践,充分证明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实践观,是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目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在改革的进程中,继续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取得更大胜利的有力保证。

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一个不断充实、发展的科学的理论,当其与我国一定时期的历史和社会条件相适应时,必将科学指导我国的实践活动。因此,我们要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江泽民.全而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人民出版社,2002.

[5]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3.

猜你喜欢

中国
负面清单的管理研究
解析“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的贸易分析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