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中国杂技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016-05-14张馨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杂技传承发展

张馨

摘 要:一个完美的杂技表演节目,应该给予观众以轻松、愉快而又美的感受。构成这样一个完整的节目,必须以纯熟、精湛的技巧为基础,才能使迅速、敏捷的动作达到高度的准确性,才能使优美的舞蹈与技巧结合起来,才能使观众感到轻松、愉快而又优美。

关键词:杂技;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1-0119-01

中国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技艺高超,雅俗共赏,富于民族特色,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中国杂技的身影。杂技是我国文化交流中演出国家最多、获得国际金奖最多、最为深入参与国际市场的表演艺术门类。在很多地方,杂技已经成为外国观众了解中国文化的第一个也是印象最深刻的途径,杂技在向外介绍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杂技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基本原则

中国杂技艺术要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汲取精华,推陈出新,同时积极吸纳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赋予崭新的时代风貌,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杂技剧(节)目,成就当代中国杂技艺术的独特品质,积累一批“叫得响、留得住、传得开”的精品力作。中国杂技艺术要走向世界,通过整合资源,着力创新,逐步从零散节目、单个演员,发展成为能够“走出去”的品牌节目;要针对国际主流演出市场,打造2至3台代表国家形象、达到国际一流水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深受国内外观众欢迎、具有市场感召力的精品佳作;要支持中国杂技院团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中国杂技在海外的合法权益;要引导行业自律,加强监管,杜绝杂技国外演出无序竞争,树立中国杂技艺术的崭新形象。

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杂技艺术的扶持力度,重点做好政策制定、人才培养等基础性工作。要大力培养杂技艺术产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人才,规范杂技教育,努力探索科学选材、科学育人的教学模式,使杂技后备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要加强杂技艺术理论研究和机构建设,组织编写杂技艺术理论专著、教材,拍摄优秀杂技剧目舞台艺术片;要加强杂技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杂技艺术的腾飞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撑。

二、在杂技舞台艺术中不断地增加审美需求

中国杂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枝奇葩,有着3600多年的悠久历史,同时它又是一门开拓创新、精彩纷呈的时代艺术。早在原始社会中国便有了杂技的雏形。原始社会的生产本领如攀缘、口技,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工具如“飞去来器”,原始的神话传说“轩辕皇帝驯兽”等,都表明中国的杂技艺术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数千年来,中国杂技以“惊、奇、险、难”为特点,以独具民族特色的差异化特征称尊受宠,魅力无穷。时至今日,中国杂技在国际舞台上仍是一片辉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杂技作为文化形态的一个方面,也在艺术、技术等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外国观众也更希望能够从杂技中看到一个崛起的中国,以及新的生活内容和新的时代气息。

三、汲取创作灵感、共享文化成果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我们把舞台当成课堂,把作品交给老百姓检验,到生活源头去采集,到观众中去感受,创作的灵感才会源源不断。”面对狼牙山的热情群众,刘全利充满感慨。

一年来,中国杂协积极组织广大杂技工作者奔赴各地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每次演出,全国各杂技院团都鼎力支持、踊跃参与,人人争做文艺志愿者;每次演出,都受到广大群众热烈欢迎和广泛赞誉,杂技艺术是人民的艺术,源于生活、属于人民。中国杂技团曾获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金小丑奖”等多个奖项的节目《四人技巧》,展示出惊人的柔韧、平衡和力量,震撼全场。因此加深了杂技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展示了杂技界扎根人民、奉献人民的良好风尚。“中国杂技离不开人民,我们必须扎根于人民、扎根于生活,创作出符合时代需要、符合广大群众需求的精品力作。”

中国的杂技从最初的娱乐形式逐步转变成立为艺术专业团,先后出国访问,并屡获国际大奖,成为世界著名的杂技大国。而如今,随着时代前进,从杂技形式多样化、理论研究深入化去推动杂技艺术的发展,利用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模式,培养和造就大量高素质的杂技人才。必将对杂技现代化建设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对推动我国杂技艺术的发展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未来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雪.略谈杂技艺术的继承与借鉴[J].大众文艺,2014(09).

[2]刘运龙.浅谈杂技艺术的继承与借鉴研究[J].华人时刊旬刊,2015(08).

猜你喜欢

杂技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看杂技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老鼠演杂技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