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热身”有效性的探讨
2016-05-14董雪珊
董雪珊
摘 要:课前准备做得越充分,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好。小学品德教学必须突出主体实践、体验生成的重要特色,有的放矢地使学生在各种情境体验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获得道德的成长。
关键词:品德教学;课前准备;主体实践;体验生成
“热身”这个词出现在诸多场合,如:篮球比赛前的“热身赛”、跑步前的“热身运动”……“热身”是许多事情开始前必做的工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让课堂动起来”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和追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准备做得越充分、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好。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做生活的发现者和探索者呢?
一、在生活体验中“热身”,开启认知的扉页
品德教学源于生活,要走进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的生活,在儿童认知经验基础上指导儿童生活。品德教学课前让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积累感性认识,增加体验,开启认知的心扉,为提高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一)搜集资料,激发道德情感
新课程改革下的品德课是品德教育、社会教育及生活教育的一个有机整合体。它要求以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为基础,从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网络,走进身边真人真事,通过多种渠道调查、搜集资料,做广泛、细致、深入的课前准备。如在教学《我的家乡》时,我让学生以记者采访的形式分组对家乡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社区发展、环境规划、先进人物等开展课前调查,通过调查使学生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活动,学生可以丰富感性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二)热身活动,酝酿道德情感
品德教学课前让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开展活动,学生带着问题或热身的感受进课堂,就等于打有准备之战。教师课前对学生“热身”体验情况进行了解,就能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或调整课堂教学,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有位教师在上《关心体贴父母》一课时,针对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往往处于“小皇帝”、“小公主”的地位,只知道享受爱,不知道付出的实际,先布置学生利用星期天,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让学生从早上的买早点、买菜,到中午、傍晚的饭菜准备,从室内的打扫到生活用品的采购,当一天的家。一整天下来,许多学生都体会到当家的不易。许多学生谈了那天当家的感受,对父母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发自内心。学生对爱父母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发自内心深处。
二、在情境体验中“热身”,把握情感的脉搏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努力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道德体验情境,以期达到引发学生积极情感体验,促进道德内化和发展的目的。
(一)建立对话情境,引发直觉体验
如有位教师教学《节约水电》一课导入时,走下讲台,似乎很随意地和学生聊起了天:“同学们,今年暑假特别的炎热,在那酷暑难当的日子里,你最渴望做什么?”教师亲切的笑容,有趣的话题顿时引发了学生说话的欲望,教室里小手高高举起。等学生尽兴发言后,教师话锋一转:“可是今年用电特别紧张,经常拉闸限电,在停电的时候,你们遇到了什么烦心事?”老师的话题又引起了学生的一片嗟叹之声,有的为不能每天看动画片而难过,有的为家里冰箱里的棒冰全融化而可惜,有的为装了空调却仍得在酷暑中睡觉而烦躁……通过师生对话引出的这些切身感受,使学生自然产生了一种直觉体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随后当教师引出课题,学生便对“节约水电”这一道德要求有了初步的认同。
(二)借助媒体情境,激发真情体验
创设道德情境,现代化的电教媒体发挥着功不可没的作用。通过多媒体选择切合教材内容的音像、图片、文字材料,让学生仿佛亲临现场,缩短距离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如教学《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一课时,学生对毒品的危害知之甚少,我在课前收集了大量因吸毒导致伤残、死亡的照片,把它们制作成课件向学生展示。看了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材料,引发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呼唤“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试想如果这些课单纯由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必将逊色许多。
(三)创设活动情境,唤醒角色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设一些模拟性的德育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模仿某种品德行为,如小法庭、小交警、戏剧表演、有故事情节的礼仪及行为规范表演等。这些模拟情境的活动易使学生进入角色,完整地表现角色语言和角色行为,从而产生特定的情感体验,加深对道德的认识和理解,促进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如教《孝敬父母》一课,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带一个鸡蛋到学校,并将它完好地保存一天。这件看似轻而易举的事,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尽管想尽了办法想保护它,可一天下来,鸡蛋多数被碰坏或摔破,仅有少数几个学生能将鸡蛋完好地保存下来。借此项活动让学生体验父母养育自己的辛劳,其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课堂是一个思想的天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生活化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引领儿童从书本世界走向现实生活,把教育的触角伸向儿童的内心,在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强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叶禹卿主编新课程听课评课与优秀案例解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