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阳县水稻高产与氮肥高效利用栽培技术的研究
2016-05-14但洁云陈良华
但洁云 陈良华
摘 要: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氮肥的高效利用是推动云阳县水稻栽培有效途径。采用适宜有效的施肥技术,可以获得最佳效果,最终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将2个品种的水稻分别用平衡施肥栽培法和高产栽培法2种不同的栽培方式去栽培,观察稻株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存在的不同。通过观察可知,相同的植株,高产栽培氮肥的利用率比平衡施肥法要低,并且稻株的产量也高于平衡施肥法。运用合理的施肥方法和栽培技术,以便提高稻株的产量和氮肥的利用效率,并结合有效的管理而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水稻;氮肥;高效利用;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1045
前言
水稻是云阳县的主要农作物,在云阳县种植面积较大,常年水稻种植在2万hm2左右,成为当地农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氮肥的投入量与水稻的产量存在着重要的关系,应该按照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氮肥的投入。但是在当前的水稻种植过程中,氮肥的投入与使用率出现了一定的矛盾,导致水稻生产过程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氮肥的利用率是当前农业发展中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实验的方式,对水稻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进行系统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本文主要针对云阳县双土镇的水稻种植情况进行分析,将水稻种植基地作为实验区,将选取2种水稻项目进行实验,其中水稻品种1号是生物学院最新研制出来的优质水稻杂交品种,该产品具有产量高和适口性好的特点。而水稻品种2号具有高产性强和抗倒伏、抗病虫害强的特点,在云阳县其它乡镇被广泛种植。
将A、B、C、D作为水稻试验区,利用拖拉机进行耕地,将4个种植点的基本情况保持一致。将A、B地种植1号水稻品种,分别用平衡施肥技术和高产栽培法。将C、D地种植2号水稻品种,也分别用平衡施肥技术和高产栽培法。并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在稻田内施加适量的氮肥,并按照合理的标准去进行灌溉。
在栽培水稻1周之后,对水稻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工作。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水稻长势情况的观察可知,相同的水稻品种采用平衡施肥技术和高产栽培法,水稻的产量出现一定的差异,而1号水稻品种和2号水稻品种相比,水稻的产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可知,不同品种的水稻吸收氮的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平衡施肥技术收获指数相较于高产栽培法要更高,而相同品种的水稻,高产氮肥的吸收率相较于平衡施肥法较强。
通过对稻株的生理性状进行分析可知,水稻在栽培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方式,稻株的茎蘖数会在种植1周后增加,在达到顶峰期后,又会呈现下降的趋势,可知,高产栽培法速率相对于平衡施肥法较低。运用不同栽培法的根系处理,影响着根系的干重,根系干重率的高产栽培法相较于平衡施肥法相对较低,由于变化的规律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待抽穗期达到最大程度时,抽穗期会呈现下降的趋势。运用不同处理方式的植株在抽穗期或者成熟期会积累较多的干物质,由于两种品种在运用过程中,干物质量高产栽培方式高于平衡施肥栽培方式。
3 讨论
3.1 氮肥利用率的评价指标
氮肥的利用效率与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通过对施用过氮肥的水稻进行观察可知,对氮素和氮肥的利用情况进行不同的描述。氮肥的吸收率作为评价氮肥利用率的重要指标,在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对氮肥的利用率的研究情况可以明确,高产栽培法的氮肥利用率要比平衡施肥法高,但是在农学利用率方面却相对较低。可见,虽然对氮的吸收效果好,但是却不一定能促进水稻的产量,吸收的大部分氮物质,大多数都是滞留在稻草上,不能得到充分的吸收。因此,不能利用氮肥的吸收率来作为提高水稻产量的依据,而氮肥的农学率能够有效的促进水稻产量的提高[2]。
3.2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灌溉与养分管理是水稻高产栽培中的关键性技术,只有施以有效的技术手段,才能为水稻高产奠定基础条件。在水稻灌溉作业中,应明确生育期水稻对水势指标的需求,通过对土壤水分状况的了解,为水稻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通过对土壤成分供给、水稻目标产量等条件的分析,确定水稻生长所需的养分,进而施以合理量的氮肥,确保为水稻提供充足的养分,有助于实现水稻高产的目标。
4 结论
对于水稻种植双土镇而言,水稻增产是持续农业发展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路阳镇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要实现水稻的高效高产,为水稻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养分尤为重要。目前,路阳镇水稻种植面积有2091.2hm2,全镇在水稻种植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为依托,导致水稻高效高产的目标难以实现,对水稻种植业发展有不良影响。氮肥是水稻生长期间所必备的养料,只有施以合理比例的氮肥,提高氮肥料利用率,才能为水稻高产创造良好条件。对此,对水稻高产与氮肥高效利用技术问题的探讨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张耗,薛亚光,杨建昌.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的限制因素与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13(04):5-7.
[2] 李鸿伟,赵步洪,杨建昌.水稻高产与氮肥高效利用技术及其生物学基础[J].安徽农业科学,2010(32):18157-1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