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头栽培技术
2016-05-14路晓玉张智超李濛周红昕李希政夏宏志
路晓玉 张智超 李 濛 周红昕 李希政 夏宏志
摘 要:着重论述了猴头菌的生长的适宜条件,对其栽培管理技术及畸形菇的防治技术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猴头菌;生物学特性;栽培管理;畸形;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5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1039
1 概述
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又名猴头、猴头菇、刺猬菌、对脸蘑等。分类学上隶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齿菌科、猴头菌属[1]。是一种形状奇特的菇类,其子实体圆而厚,布满针状菌刺,因形如猴子的头而得名。猴头菌只有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西、河南、河北、浙江等省。猴头菌在我国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其外形诱人,味道鲜美可口,色、香、味上乘,是我国著名的八大“山珍”之一。自古与海参、熊掌、燕窝并列为我国四大菜肴。其营养丰富,每百克干品中含蛋白质26.3g,脂肪4.2g,碳水化合物44.9g,粗纤维6.4g,灰分8.2g,且含有多种矿质元素和维生素。在蛋白质中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有人体所必须氨基酸的7种氨基酸。明清两代,猴头菌定为贡品,呈现清室皇宫。据史书《御香飘渺录》记载,慈禧太后特嗜猴头。除其营养外,临床实践证明,猴头菌确有“助消化、利五脏”[2]的功能。对消化道等多种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国内多家药厂利用液体或固体发酵产物,进行加工制药,收效显著。如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与上海第三制药厂对猴头菌的研究,1977年通过鉴定,确定了疗效,并制成“猴菇片”供医药市场。另有吉林省生物研究所与白求恩医科大学制药厂合作,利用长白山小刺猴头、银耳、灵芝3种真菌浸膏,加入维生素C及维生素E制成“强力康”冲击,对提高人体细胞免疫功能,增强体质及改善肝功能等,均有较好的作用,并可作为抗癌的辅助治疗。以猴头菌丝体制药,还有“胃友”与“胃育”等。近年又有猴头保健饮料等相继问世,亦倍受欢迎。
我国猴头菌的人工驯化栽培始于1959年,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广,东北、西北等省区为主产区,其他省、市也有少量出产。近年来,猴头菌人工代料栽培获得成功,具有栽培原料种类多、生长周期短、投入少、收益大等特点,猴头菌的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因此大力开发加工系列产品有着广阔的前景。
2 生物学特性
2.1 形态特征
猴头菌由菌丝体和子实体2部分组成。菌丝体在不同的培养基中略有差异。在试管斜面培养基上,初期稀疏呈放射状生长,后变浓密粗状,气生菌丝呈粉白绒毛状;在木屑基质中,浓密呈白色或乳白色,其菌丝细胞壁薄,有分枝和横隔,直径10~20μm。子实体肉质,外形头状、倒卵形或梨形。基部着生处较窄,外布有针形肉质菌刺,刺直伸而发达,下垂毛发,刺长3~5cm,直径1~2cm。新鲜子实体洁白或微带淡黄,干后变淡黄褐色,形似猴子的头,直径4~20cm,猴头刺面布有子实层并产生孢子。孢子椭圆至圆形,无色透明,光滑,直径5~6μm,内含油滴,大而明亮。
2.2 生态习性
猴头菌为木腐生真菌,阔叶林与混交林中较多,但多发生在活树的死亡部位。主要腐生于栎树等壳斗科植物及胡桃、山毛榉等树种,少数生于松树及桦树上。在林木稀少,有少量阳光直射的林内,地面有一定坡度的柞树上较多。猴头菌多生在树干的上半部,距地面2~3m处。生长在倒木上的猴头菌多生在树干上。菌丝穿透能力较强,常生长在猴头菌的树干附近,甚至背后也生长猴头菌。
2.3 生长发育条件
2.3.1 营养
猴头菌是一种木生腐生真菌,分解纤维素、木质素的能力相当强。需要的营养物质有碳源、氮源、矿物质元素及维生素等
2.3.1.1 碳素营养
野生猴头菌多生长在阔叶树的树干上,分解利用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等含碳物质。人工栽培利用棉籽壳、木屑、玉米芯、豆秸、稻草、麦麸、酒糟、酿酒残渣等代料为培养料。猴头菌丝对不同碳源的同化能力不同,生长的适宜碳源为葡萄糖、甘露糖、麦芽糖、乳糖、淀粉、木糖、蔗糖较次之,有机酸类最差。
2.3.1.2 氮素营养
野生猴头菌氮素营养,主要来源于木材中的蛋白质及氨基酸等有机氮化合物。而木材皮层中的含氮量,要比心材高得多。在栽培中为补充锯木屑等培养料内氮量的不足,常向培养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含氮丰富的麦麸、米糠等谷类副产物。
2.3.1.3 矿质与微量元素
猴头菌除大量的碳、氮营养外,尚需少量的磷、钾、硫、钙、镁、铁、锰、锌、钼等矿质与微量元素。这些物质能提高菌丝的生理活性,是菌丝与子实体不可缺少的。喷施1.25ppm的硫酸锌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2.3.2 温度
猴头菌属中温型食用菌。菌丝生长温度是6~32℃,最适宜温度为25℃左右。在此温度下菌丝浓密、粗壮、洁白、菌苔厚、生长旺盛。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菌丝生长均较次之。低于6℃时菌丝几乎停止生长,超过35℃菌丝完全停止生长。子实体的形成与生长温度为18~20℃。高于25℃时,不能形成子实体,已形成了的子实体生长也受到抑制。温度低,子实体生长缓慢,当环境温度低于14℃,子实体呈淡红色,并随温度下降而颜色加深。低于6℃时,子实体停止生长。
2.3.3 水分与湿度
猴头菌的子实体与菌丝体的含水量高达80%~90%,水是猴头菌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猴头菌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量也不同。一般情况下,猴头菌丝体生长阶段,培养料的含量以60%为宜。但含水量应根据培养料的种类与质地灵活掌握。培养基质地紧密,通气状况不好,含水量应低点,相反,则要求高些。木屑、麦麸培养料的适宜含水量为55%左右,含水量超过70%,菌丝虽能生长,但生命力大为下降,子实体小。
猴头菌的生长不仅与培养料的含水量有关,也与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密切相关。进入生殖生长阶段,无表皮保护,裸露于空气中的子实体,当空气的相对湿度低于70%时,会因水分大量蒸发而干缩变黄,菌刺短小,生长缓慢,且影响产量与质量。如果空气相对湿度超过95%,由于通气不良而出现畸形。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产生不能恢复的永久性斑痕,局部虽可以继续生长,但子实体必呈畸形。子实体阶段相对湿度以85%~95%为宜。
2.3.4 空气
猴头菌属好气性真菌,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都必须满足氧气的供应。当空气中CO2含量达到一定含量,菌丝生长就会受到抑制。CO2含量低,则呼吸量盛,生长速度快。不同生长阶段,对CO2的忍受能力不同,营养生长阶段,对CO2忍受力强,在含量0.3%~1%时,菌丝仍可正常生长。而进入生殖生长阶段时,对CO2变化十分敏感。通风不良,子实体不易分化,或菌柄细长,并产生分枝,菌刺弯曲而成畸形,孢子成熟迟缓。通风良好,CO2含量低,子实体生长迅速,球块大。所以在子实体形成时,空气中CO2含量要控制在0.1以内。
2.3.5 光照
猴头菌菌丝生长不需要光,宜在完全黑暗中生长。子实体生长,需要一定散射光,以50~400lx为宜。当光照过强,达到2000lx以上,子实体受抑制变黄。
2.3.6 酸碱度
猴头菌较喜偏酸性,pH值在2.4~5.4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4,此时菌丝生长快,而且菌丝粗壮、浓密、整齐、洁白;适宜范围为pH4~4.5。当pH值大于7.5时,菌丝难以生长,pH值2以下或9以下时,菌丝则完全停止生长。在实际工作中,多将培养料的pH值依最适pH值提高1~2,即把pH值调至5~5.5,或加入适量的石膏粉或碳酸钙。因为当培养料灭菌及菌丝生长过程中产生有机酸,从而能使环境酸化,自身生长也会受到抑制。这2种物质不仅可以调节培养料的酸碱度,同时还能为猴头菌提供所需的钙质营养。
3 栽培技术
当前食用菌栽培技术不断走向成熟,猴头菇的人工栽培在各地已不同程度地形成生产规模[3],使得猴头菇的食、药用价值不断得到开发,满足各类人群对其的需求。
3.1 培养料与栽培方式
3.1.1 生产配方
鲜酒糟:鲜豆腐渣:麦麸:白糖 = 14:8:3:0.1(体积比)。硬杂木屑(不含松树)40%,农作物秸秆(玉米芯、黄豆秆)30%,稻草10%,(切成小段或粉碎,没有稻草可用稻谷壳),玉米面10%,麦麸8%, 黄豆粉2%(把黄豆炒熟后粉成粉)。另外加硫酸镁0.2%,石膏1%,KH2PO40.3%,ZnSO40.1%, NaCL0.5%。
猴头母种配方:松树针100 g,土豆100g,葡萄糖20 g,琼脂28 g,酵母膏2 g,磷酸二氢钾3 g,硫酸镁2 g,VB13片,VB23片,水1000mL,每支试管滴3~4滴米醋,1~1.2压力下灭菌30min。
3.1.2 猴头配方注意事项
不能用玉米秆栽培,否则只长菌丝,不长猴头;配方中不得添加二铵,白灰,多菌灵;添加一定量的黄豆粉,硫酸锌有明显增产作用;必须调酸,用过磷酸钙或米醋调pH值5~5.5。
3.1.3 猴头发苦原因
品种问题,小刺猴头极苦;原料中含有松树木屑;采收过晚,孢子子散发;菌蒂发苦。
3.1.4 栽培方式
目前猴头菌栽培,主要有瓶栽与袋栽2种方式。瓶栽污染少,成功率高,子实体圆整美观,但成本较高。塑料袋栽培,菌丝生长快,产量较高,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生产周期短。如果条件适宜,接种后18~20d就可形成子实体,要比瓶栽短10d,但由于装料量大,塑料袋软化后易破损,污染率较高。为减少袋的破损,可灭菌前在袋的外面再套1层纸袋为好。瓶栽猴头菌,大规模生产时多用750mL广口瓶,也可用其他不规格的废旧大口瓶。用纸包扎瓶口时,就采用满瓶装料法,以棉塞封口,培养料应装到离瓶口约2cm处。这样可使菌丝迅速占领表面优势,增强抗污染能力,还可缩短发育期。如果培养料装得浅,菌蕾在瓶内形成,而瓶内的CO2含量远比瓶外高,影响生长。更由于料面距瓶口远,菌柄过长,消耗营养多,会降低产量。
3.1.5 栽培技术
应根据猴头菌的品种特性及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定。猴头菌属低温结实型真菌,如利用自然温度,首先要考虑的是,形成子实体时期的气温应在15~22℃间。由此来安排制种与栽培季节。一般春秋两季都可栽培,春季南方在3月中旬~4月上旬开始制种,北方就推迟到3月中下旬以后。秋季应在自然气温降至25~28℃时播种,1个月后正值原基形成,气温降至20℃左右。这样,前期气温较高,利于菌丝体生长;后期气温下降,又可满足子实体生长的低温条件。南方的播期可选9~10月间播种,北方则应选在8月上中旬左右播种。
3.2 管理技术
3.2.1 菌丝体培养
培养料装瓶、灭菌、接种后,培养室的温度控制在25±3℃间,低于或高于这个温度,应采取相应的增温与降温措施。温度过低时,除对培养室加温外,还可提高菌种瓶的对方密度,以减少热量的散失。具体方法是将瓶(或袋)成行的横卧于地上,依次码起12~13层,每行瓶(或袋)间留一人行道,每2~3行培养瓶的上面覆盖塑料薄膜,使菌丝产生的生物热能不致散失。培养室的门窗以塑料薄膜密封。室温过高时,应以石灰粉刷墙壁,门窗挂帘遮阴。春秋两季北方空气干燥,要向地面洒水,必要时也可想棉塞喷石灰水,增加空气湿度。
室内空气湿度要求在50%~60%,不超过80%。湿度大,棉塞容易污染杂菌。因此,硬加强通风。如果潮湿阴雨,室内摆放石灰箱子可有效降低湿度。
接种1周后,应定期检查,发现杂菌污染及时处理,培养一定时间后,表面就会形成菌蕾,而个别菌株,菌丝只长到菌种瓶的一半深度时,就开始形成子实体。如“常山99号”菌株,形成菌蕾仅有12d。当菌蕾接近棉塞或瓶口时,应及时移到栽培室培养。
3.2.2 子实体培养
为创造猴头菌子实体生长所需要的良好环境,栽培室应清洁,有50~400lx的微弱光线,能保湿、通气良好,温度控制在16~20℃。栽培室长以7~8m、宽4m、高2.5~3m为宜。为提高保湿性,栽培室以水泥地为好,或用大块塑料薄膜覆在地面,栽培种瓶可放在地面,也可置于培养架上。人防工程与山洞是栽培猴头菌较理想的场所,具有温度稳定、湿度较大等优点,但必须设置灯光照明和排气通风装置。子实体生长阶段,应重点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3.2.2.1 空气湿度
菌蕾形成初期,栽培室的空气湿度应保持90%~95%,通过空中喷雾,挂湿布或地面喷水等方法来提高空气湿度,而不直接向幼嫩子实体喷水,以免造成腐烂。晴天时,每天喷水4~5次,阴雨天可酌情少喷。当子实体长出菌刺时,空气的相对湿度降至85%~90%。湿度过低影响菌刺的生长,湿度过大,也会抑制子实体的生长。
3.2.2.2 温度
栽培室的温度以18~20℃为宜,高于22℃,子实体生长快,但秋块小,颜色变黄,如果温度超过25℃,子实体生长明显减慢,或不长菌刺,甚至腐烂死亡。当子实体形成后遇高温天气,应采取加强通风,增加喷水,以及白天用草帘遮盖门窗等措施,降低栽培室温度。菌蕾尚未长至棉塞或扎口纸之前,出现高温天气,可推迟拔塞日期,以控制生长,待气温降到正常后,再拔棉塞。16℃以下子实体变成粉红色。此时,应采取增温措施,确保子实体正常生长。但应严防CO2积累过多,造成菌蕾窒息死亡。
3.2.2.3 空气
为满足子实体对氧气的需求,在子实体接近棉塞时,应及时去掉棉塞,将栽培瓶排放在培养架上,以利于子实体快速生长。袋栽猴头菌,在接种口处形成菌蕾或在袋壁上出瘤状突起时,应立即揭开胶布,或刮破形成溜状突起的薄膜,让其更好的接触空气。同时,每天还要通风换气2~3次。温度高于22℃(应加强夜间通风)。
3.2.2.4 光线
猴头菌在弱光和完全黑暗条件下,也能生长,但品质较差,甚至使子实体呈珊瑚状。因此,保持栽培环境的散射光条件,也是子实体正常生长所需要的。
3.2.3 采收
当子实体菌刺长到1cm左右开始释放孢子时应及时采收。采收时用小刀从瓶(袋)口内切下,菌柄不宜留得太长,以免污染杂菌。采收后随即清理料面,以防生霉生虫。栽培瓶重新归位,以利再次形成子实体。一般可收2次,多则3~4次。
采收的子实体应及时切除菌蒂,泡于20%的浓盐水中 ,进行灌装。也可晒干或烘干。总之,采收后一定要及时将子实体组织杀死,否则会出现后熟,组织老化而降低产品质量。
4 畸形猴头菌与防治
4.1 畸形猴头菌的类型
4.1.1 珊瑚型
子实体从基部起分枝,在每个分枝上又进行多次不规则分枝,成珊瑚状。有一条菌丝束深入基质吸收营养与水分。少数早期死亡,但多数能继续生长,并在顶端膨大,形成分散的小子实体。
4.1.2 光秃无刺型
子实体呈块状,表面粗糙、无刺或少刺。菌肉软实松脆,个体肥大,新鲜略带褐色,味道同正常子实体。
4.1.3 色泽异常型
子实体形状正常,唯独颜色发黄,菌刺短而粗,部分子实体带苦味。有的子实体呈粉红色。
4.2 发生原因与防治方法
4.2.1 珊瑚型
引进原因是培养料含有芳香族化合物或有毒物质。防治方法是灭菌的温度不要过高,更不能使用含异味的松、杉等木屑做培养料。猴头菌对CO2十分敏感。当栽培室中CO2含量超过0.1%时,会刺激子实体不断分枝,形成珊瑚状。因此,在保温的前提下,栽培室应空气畅通,特别是菇蕾形成后,每天都应进行通风1h。
4.2.2 光秃无刺型
主要是水分不足,温度过高而引起的。栽培室不能超过22℃。相对湿度以90%~95%为宜。如果温度高于24℃,湿度低于86%,就可能导致畸形菇的发生。因此,每天应坚持向空间或子实体喷雾,特别是温度较高时,通风换气时切忌让风直接吹向子实体,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4.2.3 色泽异常型
水分不足子实体表面干燥,会产生橘黄色。再由于栽培室温度低于15℃,子实体开始变红,随温度下降,颜色不断加深。10℃左右子实体停止生长。在通风喷雾(尤其是早晚)时,应保持室温不低于18℃。
此外,菌刺长短不一,子实体基部狭长,形状不正常,是光线不足或光照不均匀而引起的。通过调正光源,即可得到解决。
5 总结语
猴头菌是食、药两用真菌之一,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人工栽培猴头菌,可以提高市场新鲜猴头菌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对于促进猴头菌产业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沿江,吴金玉,孙艳辉等.猴头菇的药用功能及其菌丝粉冲剂的制作[J] .食药用菌,2014,22(1):41-42.
[2]李碧琼,陈政明,林俊扬等.猴头菇高效栽培优良菌株筛选试验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4,33(3):5-6.
[3]李凤美,张志军,周永斌等.猴头菇母种与原种培养基不同配方试验[J].食用菌,2013,(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