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抗旱减灾的几点研究
2016-05-14卢俊宇
卢俊宇
摘 要:干旱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我国越来越多的地区受到风沙和干旱的影响,严重的沙漠化进程在日益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与粮食安全也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本文分析了我国干旱缺水的态势及成因,并据此给出了相应的抗旱减灾的决策方案。
关键词:抗旱作物;筛选;田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S162.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1023
干旱和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全球发展和稳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频发的旱灾以及由此造成的巨大损失引起了各个方面的极大关注。以抗旱为重点,加强抗旱作物的田间管理尤为重要,各地区每年6月中旬以来,平均降水量偏低,土壤失墒情况明显,如果没有大范围的降水过程,将严重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为实现秋收作物丰产丰收,抓好抗旱农作物的田间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干旱、缺水的态势
1.1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
我国地处东亚大陆,位于其东南部,季风气候。我国的国土面积比较广阔,包含的地形复杂多样,每个地区的降水量差异非常大。鉴于这种特征,在我国的部分地区中会出现洪水灾害,而部分地区中则出现干旱灾害。据资料可知,我国平均降水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从全球范围讲,我国水源分别位于世界第4位,但由于我国人口较多,且水资源的南北分布不均衡,使得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比较严重。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干旱、缺水问题制约严重。
1.2 对江淮地区来说
拥有大量水资源,但却很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该区域的干旱灾害也异常严重。长江、淮河等丰水地区时向洪、旱两极发展。洪涝灾害具有非常强的突发性,灾害一旦发生,将会掩盖严重的旱灾,导致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未能被充分的重视。
2 造成我国农作物旱灾的成因
旱情的发展和旱灾的形成的因素很多, 这是一个渐进和连续的动态过程。也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影响因素也会不同。可以说,导致干旱的原因有很多,不仅与气象有关,还与水文环境、人类活动、生产活动等社会因素相联系, 可见,之所以会发生旱灾,与降水量多少关系不大,而在于平均状态,如果降水量低于平均状态就会引发干旱。
2.1 宏观评价
2.1.1 自然因素
气候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干旱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也是与其有关。随着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平原地区地壳就会不断上升,河流排水量也会增加,山地雪线也会上升。某些区域受地下水自然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出现干旱。此外,干旱灾害发生的原因中,重要的原因还包含该区域降水量的多少、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丰富程度等。
2.1.2 社会因素
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善生活,使社会总需水量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水资源的再分配甚至减少。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化管理制度普及的作用下,人们在用水时,不断加强管理,提升用水效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水资源消耗量显著减少,使得水资源短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人们通过水利工程的修建来实现对自然的调控,而这些水利工程建成之后,水资源分布的区域性及季节性特征有所改变,致使环境改变带来的不利的影响。所以,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既有抗旱减灾的正效应,也抗旱减灾带来了新问题。
2.2 微观评价
所谓的微观评价,就是分析某地区农作物的含水情况,进而确定该农作物在这段时间内是否出现了干旱的情况,以便采用合适的抗旱减灾方法。
2.2.1 表层土壤的含水量
能够确定或准确预测在一定时段内土壤含水量,掌握其变化规律。
2.2.2 农作物的品种类型
掌握研究区域内不同农作物,特别是农作物在生长期间,不同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也会不同,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测定。
3 抗旱减灾的宏观策略研究
3.1 预防为主,防抗结合
在进行防旱工作时,关键在于准确地预测预报旱情,现阶段,我国在预测预报旱情时,可采用的方法比较多,比如灰色系统预测法、模糊预测法等,在预测预报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建立模型,对旱情有效地预测和预估,此种方法可提升旱情预测预报工作的客观性,降低了人为的影响,提高了合理性。
3.2 资源优化分配
对于资源分配来说,并不是单指水资源分配,还包括土地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的分配,且根据农作物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水分生产函数,以便构建好适宜的动态规划模型,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联系水资源实际,以及必要的土壤类型与劳动力因素等确定相应的种植面积、灌水量与劳动力资源,这也是在干旱情况下合理分配各种资源的关键,从而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
3.3 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
构建完善的旱情决策系统,以便更好的生成抗旱预警机制,强化抗旱减灾能力,在干旱预警系统的设计思想及开展灌溉量预报的设想中, 由于干旱发生带有随机性,干旱持续时间与干旱程度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就要做到细致分析,做好干旱风险分析工作。
3.4 重视节水工程的开发与利用
不断增强水资源利用率,这样就会凸显出水资源的作用,加强人们的节水意识,也可以起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在提高国民经济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由此可见,做好节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现在与未来都有深远影响。
4 微观抗旱作物栽培技术要点
现阶段,我国正面临着3大问题,分别为洪涝、干旱以及水资源环境恶化。尤其是干旱缺水问题十分严重,因此,抗旱作物栽培技术势在必行。
4.1 发展节水农业与推广和普及先进的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优化与改良水资源管理方式,创新农作物种植措施,减少水资源的利用,特别是在干旱与缺水十分严重情况下,应联系实际情况,做好种植调整,以便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创新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我国农业生产中,灌溉效率极低,一半以上的水资源都被浪费,严重影响了水资源利用效率。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采用新型灌溉技术,以便节约更多水资源,如喷灌、滴灌等。
适量灌溉也是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常用方法,这就需要根据农作物生长情况确定合适的用水量,以便更好的灌溉农作物,同时也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4.2 将化学药剂应用到农作物生产中,以便增强农作物抗旱能力
做好种子处理,在播种以前,可以先将种子用化学药剂浸泡一阶段,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农作物高效出苗,还能有效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
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当出现干旱的情况,农作物根系也会较以往发达很多,其根茎也要比以前粗壮很多,所以,在施肥中一定要采用深度施肥,这样一来农作物可有效促进水分以和营养的吸收,加强根系发育,保证养分供给,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
积极治理病虫害。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严重阻碍了农作物生长,在农作物种植和生长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病虫害问题的发生,因地制宜地给农作物补充营养,加强预防力度,保证作物产量。
5 结语
为了抵御和预防干旱灾害的发生,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加强与环境因素的考虑,实现农业生产最优化,并将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土壤生产。从农作物自身出发进行综合考虑,增强农作物的抗旱能力,强化土壤生产能力,保证高效生产,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我国避免粮食危机,使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平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恕诚.水权管理与节水社会[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1,22(3):1-3.
[2]任国玉.迎接气候变化的挑战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J].科技导报,2001(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