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探讨

2016-05-14范文立

俪人·教师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社会适应能力高校体育大学生

范文立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校以体育为载体,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文章简述了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就如何借助体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 大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

1体育教学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与静态课程相比,高校体育教学具有以下特点:体育教学过程需要教学双方进行有效互动,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小型的社会交往活动;体育具有明显的心理减压作用,许多人都将体育教学当作心理减压的一种手段;体育教学受社会制约性规律影响更大,社会物质、社会需要、社会文化条件等,都有可能给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带来影响。为了实现体育教学最终目标,高校通常要结合社会约束因素制定教学计划、进行体育场馆和体育教学队伍建设;体育教学中有许多社会实践课程,这些课程为大学生认识自我、人际交流提供了平台。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今,在高等教育去精英化背景下,社会对大学生的意志力、体能、社会交际能力、心理品质的要求更高。高校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满足社会人才需求。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指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性表现,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根据外界环境条件变化而改变自身特性和生活方式的一种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交际与合作,也会涉及到相互间的竞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挫折能力、合作精神和竞争精神,这对大学生和国家人才培养事业来讲,都是必须而有益的。

2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建议

2.1利用体育锻炼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体育锻炼为大学人际接触和人机交往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校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一方面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一方面利用各种教学组织活动如合作学习、班级比赛、体育活动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使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了解人与集体、社会契合的重要性,进而帮助大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与此同时,高校体育教师也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开展各种带有游戏、竞赛性质的体育教学和锻炼活动,利用各种集体性体育活动培养大学生对他人的信任度,以实现大学生拼搏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并重发展。如在高校篮球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先将学生6-8人为一组进行分组,然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通过小组长选举、团队规范制定、体育活动组织等,明白团队构成和运行基本要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2利用生活化教学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意识

体育生活化教学是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学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都存在教学项目单一、知识教学比重过大、学生兴趣不高等问题。所谓生活化教学指将教学活动融入到现实生活背景中去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促使学生以生活主体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贯彻生活化教学理念,根据社会体育发展状况,不断修正体育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微型社会情景,通过体育教学内容与实际社会的对接,促进学生情感与外部世界的对接,最终提高大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际能力。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课外锻炼小组,鼓励学生以俱乐部、课外锻炼小组的形式组织体育活动,进行课外锻炼。又如在排球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排球比赛事件进行技术和规范讲解,使学生了解了解不同的社会情景对个体角色的不同要求,以提高大学生的理解和应变能力。

2.3利用生存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在教学改革大背景下,高校要积极拓宽体育教学外延,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以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养成敢于拼搏的竞争意识。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学要改变过去那种只关注健身、竞技和知识教学的教学模式,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积极利用生存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生存教育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数十个国家进行考察后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与合作,提高学生生存的本领。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生存锻炼的机会,开展各种以安全教育、自救教育为主的体育教学活动,如定向越野、自救演习、野外自救锻炼等,以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控、自救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2.4将就业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已趋于完善,但是,体育教学与就业教育结合不够紧密,是高校体育教学长期存在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宗旨。如今,我国大学生毕业待业率逐渐提高,大学生就业工作也成为政府、学校关注的重点。但是,仅仅依靠市场需求供给变化是无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社会适应能力,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高校体育教学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高校在制定教学规划时,要将大学生体育教学与就业教育结合起来,教导学生将体育锻炼和比赛当做工作训练,遵守集体规章制度,在集体项目中学会融入团队、与他人做好配合,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识品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综上所述,体育在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高校要积极挖掘体育教学中所蕴含的教学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以帮助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提高适应社会能力。

【参考文献】

[1]崔秋月.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D].

苏州大学,2013.

[2]陶冶,单羽.高校体育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路径探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v.22;No.8303:

123-128.

[3]吴幼林.高校体育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2:45-46.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能力高校体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中学体育课堂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
体育与健康课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试论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