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索学习应处理好两个关系
2016-05-14王忠民
王忠民
[摘要]自主探索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数学学习方式。实际教学中,这一课程理念落实得并不理想,甚至一些教师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自主探索学习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与同伴交流,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序、有效的问题情境,要教给学生探索的方法,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还要关注“学困生”。
[关键词]自主探索;教师引导;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是指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认识活动,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通过研究、探索、发现等活动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这一学习方式已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实际教学中,也有部分教师在落实这一课程理念时仍感到困难重重,存在认识不清、教学行为不当、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如何让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活动更有效呢?教师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时应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自主探索与教师引导的关系
自主探索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或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与接受式学习相比,探索式学习对学生的要求更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能力。而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由于他们认识水平有限,生活经验不足,思维能力和品质需要逐步培养,因此,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有效引领。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索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学习特质,适时有效地提供必要帮助。对学生既不能放任,也不能牵着鼻子走,要把握好学生自主探索与教师引导的平衡点。当学生面对困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解决问题中边探索边总结获得的经验,而不是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当学生对自己或同伴所获得的数学猜想没有把握、感到迷茫时,教师要帮助他们校正猜想,为验证寻求证据,而不是直接肯定或否定他们的猜想;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要真诚地、发自内心地鼓励和表扬他们。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时,怎样较好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呢?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序、有效的问题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的存在,就没有数学活动的开始。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为了让探索活动高效,学生的学习环境须是宽松愉快的,课堂的教学秩序须是有条不紊的,既不能管得过死,以免影响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也不能放得太开,以免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要在保证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尽可能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例如,为了让学生深入、准确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一位教师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1)出示图1。
师问:如果露出部分是整个图形1/5的,整个图形应该是什么样子?请把这个图形的模样大概地画出来。评价学生画的情况后,教师画出不相连的三角形,问:这样画可以吗?然后把5个三角形圈起来(如图2),并说明“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问:把8个圆形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圆形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1/4)2个圆形为
斗什么不是2/4而是1/4呢?为什么不是2/8而是1/4呢?通过师生交流,特别是“为什么”的追问,学生理清了分数是表示平均分的总份数与表示的份数之间的关系,凸显了分数意义的本质,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是深刻的。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的探索之所以有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恰当地发挥了引领作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效的、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情境。当学生的探究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地帮助、点拨,精心地设问,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探究、思考中层层解疑,实现探索目标。
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探索的方法。小学生学习数学时有强烈的探究热情,但往往缺乏必要的探究方法,很难真正实现独立的自主探索。为此,教师要适时、适度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指导,让学生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开始,步子可以放小一些,多给学生一些帮扶,降低探索的难度,逐步增强其自主探索能力。例如,在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学生根据例题情境列出算式9.6÷3后,为便于学生感悟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可以像整数除法那样列竖式计算以及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我没有让学生直接探索计算方法,而是提示学生:“9.6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可以把9.6元看成多少来计算?”沿着这个思路,学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想法:可以把9.6元看成96角,96除以3得32,32角就是3.2元;可以把9.6元看成9元和6角,9除以3得3,6除以3得2,3元2角就是3.2元。教师及时将这两种想法写在黑板上,为学生理解算理和规范地书写除法竖式提供感性支撑,学生接下来的探索活动也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再次,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更有效,教师在备课时应做充分的准备,要预定整个的探索程序,预备探索时所需要的材料,预演学生探索的过程,预想学生探索的困惑,预设学生探索受阻时的“救助方案”,这样,教师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时才会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应对自如,保证探索活动高效有序展开。例如,“小数乘小数”教学,备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引入。学生根据情境图,求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列出算式3.6×2.8。第二步,估算。教师提出“同学们不妨先估计一下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学生的估算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①3×3=9。把3.6和2.8分别看成与它们比较接近的整数,把3.6看小,把2.8看大,所以面积在9平方米左右。②4×3=12。把3.6和2.8分别看成与它们最接近的整数,把两个数都看大了,所以面积比12平方米小。③3.6×3=10.8。面积和10.8平方米接近。通过交流,学生明确房间的面积一定比12平方米小,并且在9平方米左右。第三步,试算。教师设问:“3.6与2.8的积究竟是多少?你能试着用竖式计算吗?”教师巡视,了解试做情况,并给试算有困难的同学以引导、提示: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计算。教师选取不同的结果写在黑板上。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显然,教师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做足了准备和预设,接下来的学习效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第四,教师要关注“学困生”。“学困生”在知识基础或智力水平方面一般相对落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教师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时要多关注他们,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上的障碍。教师根据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可以让这些学生做些课前准备,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布置探究学习的任务,让他们提前一天明确学习课题—课堂上要探究的问题,打一场有准备之战。教师要对他们加强辅导,如:在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阶段,教师应该离开讲台,走近“学困生”,蹲下身子,去发现他们的困难,指点他们的学习方法,随即解决存在的问题,让他们跟上全班同学的步伐。教师还要善于抓住“学困生”的进步和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自信心。
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都是新课程倡导的数学学习方式,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但实际运用中很难将其分割开来。自主探索是学生个体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或解决新的问题时,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经过自身思维碰撞、认知冲突直至豁然开朗的顿悟的活动,探索的过程是充满生命力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学生独立思考,也需要同伴问的合作交流,以较好地促进学生修正获得的观点,提高探索的质量,丰富探索的成果。怎样处理好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之间的关系呢?
首先,自主探索需要小组合作。数学学习充满数学思考,自主探索这一学习方式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其独立性有时体现为学生个体,也有时体现为一个小群体(小组)。当探索学习一个人不能独立完成时,那就需要小组合作,需要同伴互助,以加快探索的进程,提高探索的效益。教师要把握好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的时机和程度。如,教学“圆的周长”,在学生理解圆的周长意义之后,就通过小组合作来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在每个小组内,有的同学按住直尺,有的同学滚动圆片或用线绕圆片,有的同学做记录单,有的同学按计算器计算。在小组同学的通力协作下,学生很快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小组合作,让学生的探索活动得以顺利展开。整个探索过程,既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又有小组内的默契合作,较好地把握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自主探索需要同伴间的交流。学生在通过独立思考后得出的结论有时是准确的,也有时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在学生自主探索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在小组或全班交流探索的成果,以验证结论,修正想法,完善认识。其实,从本质上说,交流也是一种探究活动,是探索问题的一种方式。交流可以使学生在小组或班内对问题进行探讨、辩论,将自己的想法与同学共享,使思维活动得到充分展示,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形成、数学结论得出的过程,这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探索问题的方式和思维方法,学会在与他人交流中探索和学习数学。例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总复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图4表示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这个物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出示题目后,我放手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独立探索,大部分同学都能解决这个问题。我并没有满足于学生能解决这个问题,而是继续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通过交流发现学生的解答方法有七八种之多,如,根据相对面的视图大小相同,列式为(6+6+3)×2=30(平方厘米);数一数一共有30个正方形的面,列式为1×30=30(平方厘米);将这个物体分割成两个长方体,用两个长方体表面积的和减去重叠部分的面积;添补成一个较大的长方体,列式为6×4+4×2-2=30(平方厘米);把凹进去的两个面拉出来,列式为6×4+3×2=30(平方厘米),等等。有些解法已经超出了老师的预想。可见,此时学生获得的已不仅仅是能解决这个问题,还分享了各自的探索成果,形成了不同的、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是异常兴奋的,这种体验,会进一步增强学生自我探索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促进思维和情感的发展。
总之,自主探索学习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同伴间的合作交流作用,这样才能提升学习质量,增强学习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索。
责任编辑 李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