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宣纸产业,传承非遗文化

2016-05-14沈毅

职业·中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专业建设职业教育

沈毅

摘 要:宣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天,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已经进入了职业学校的校园。2013年,宣城市工业学校宣纸工艺专业被国家发改委、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列为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近年来,学校以建设改革发展示范校为契机,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以专业建设为纽带,积极探索,大力弘扬宣纸工艺这一传统技艺,开创了一条极具特色的文化传承之路。本文就宣纸手工技艺的传承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进行了分析阐述及实践经验分享。

关键词:非遗文化 职业教育 专业建设 传承宣纸

宣纸,人类文化的瑰宝。人们用“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来描其形色,用“宣纸奇葩誉海瀛,书图妙味仗伊灵”来言其声名、用途,以“至薄能坚,至厚能赋,笺色古光,文藻精细”来赞其纸性纯熟细腻。宣纸,浓缩了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是一种精湛的手工技艺,更是一种完美的艺术、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

一、产业发展急需宣纸文化的普及与推广

1.产业发展需要宣纸技艺的传承

宣城市是“文房四宝”之乡,是浙皖苏交界地区重要的交通物流枢纽。目前宣城市已被列为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安徽省“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近年来,泾县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县域经济的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县委、县政府把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特色产业——宣纸生产纳入优先发展的战略,宣纸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宣纸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了解宣纸,但目前真正了解宣纸文化及技艺的人却不多,传承宣纸文化是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2.专业的发展需要与宣纸产业对接

泾县县委、县政府决定由笔者学校和中国宣纸集团公司联合开设宣纸工艺专业,培养宣纸产业专门人才,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宣纸工艺这一新型专业便应运而生。该专业自创办以来,先后被评为宣城市特色专业、安徽省重点建设专业、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为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但作为一门新型专业,它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的规格及标准缺失。学校单方面培养特色专业人才还存在师资、教材、实训基地等多方面问题,专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

二、走专兼结合之路,搭建育人服务立交桥

1.以经济发展的需求探索协作机制

随着宣纸走进“奥运”、走进“世博”,宣纸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趁此东风,泾县县委、县政府把宣纸、书画纸产业集群作为地方支柱产业来发展,而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需要高规格的专业人才。由泾县人民政府牵头,联合宣城市工业学校、中国宣纸协会和中国宣纸集团等多家企业建立协作机制,对宣纸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决定开设“红星”宣纸冠名班,由县政府下文到各乡镇,组织生源;并要求宣纸企业以设立奖学金、生活补贴等形式鼓励初中毕业生学习宣纸专业。与宣纸行业与企业签订协议,建立产、学、研及资源共享机制。

2.以专业建设的需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宣纸工艺专业是新型特色专业,宣纸产品主要靠传统的手工方式生产,技艺的传承也是靠师傅的口授方式进行,并且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的规格、方式及标准缺失,同时,适应中职宣纸工艺专业学生的教材也是一个空白。2010年,学校组织人员研究开发校本教材;2013年,确定该专业以职业文化素养、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训课三模块组成课程架构,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宣纸工艺专业教学计划,编写三本校本教材,并编制该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实训教学大纲,课程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3.以文化普及的需求,兼修宣纸第二专业

学校在重点建设宣纸工艺这一特色专业、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还肩负起宣传和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重任。首先,鼓励在校学生兼修宣纸第二专业,采用“宣纸兴趣班”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宣纸文化,掌握宣纸的制作技艺;其次,组织人员编写普及版的介绍宣纸文化及技艺的校本教材,将宣纸文化及技艺的传承推广到了全校所有专业班级乃至社会;再次,构建“三色”(白色宣纸、红色革命、蓝色企业)校园文化体系,在校园广场建宣纸文化长廊,介绍宣纸文化及制作技艺的相关知识,为普及和弘扬宣纸文化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4.以工人职业的需求,开展职业技能鉴定

依据宣纸产业工人的职业需求,在宣纸企业和行业的协助下,建立地方性宣纸职业技能鉴定站,制定宣纸特色行业的地方性职业技能标准,逐步实行宣纸行业的劳动准入制度,为社会宣纸从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这不仅促进了宣纸技艺的传承,也方便了群众,服务了企业,更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5.以人才培养的需求,共建专业教学资源

根据宣纸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与宣纸企业签订资源共享协议,聘请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邢春荣为宣纸工艺专业技术顾问,参与教学管理,指导校内实训室建设。与中国宣纸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工学结合创设外部环境。

三、普及传承见成效,育人服务结硕果

1.构建了宣纸文化传承的新载体

笔者学校完成了三本校本教材——《宣纸文化简史》《宣纸制作工艺》《宣纸装裱工艺》的编写工作。三本教材经专家审定已经定稿,并出版发行。与此同时,三本校本教材的配套教学文件也已出台。2012年,三本校本教材获宣城市首届职业学校优秀校本教材评比一等奖;2013年,《宣纸制作工艺》已通过安徽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验收;同年学校还编写了普及版的校本教材《宣纸文化及生产技艺》。

2.培养了特色专业需求的新人才

改变了宣纸技艺靠师傅口传身授的传统传承方式,确定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创新了人才培养的模式。采用冠名班的方式,建立了“工学结合、学用合一”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形成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课程设置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同时,依托学校实训基地资源,建立宣纸特色行业的地方性职业技能鉴定站点,为学生和宣纸从业人员提供捞纸工、晒纸工、剪纸工、装裱工和宣纸营销员的技能鉴定,为宣纸专业人才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培养了特色专业需求的新人才。

3.培植了特色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学校不仅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培养了新型专业人才,还为宣纸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并参与了宣纸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参与了“四色旅游”(红色圣地、绿色生态、白色宣纸和徽色文化)的策划工作,将宣纸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相结合,培植了特色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4.开设了非遗传承的新专业

2013年,安徽省委宣传部下发文件,面对中国宣笔濒临失传的局面,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就宣笔的传承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要求依托宣城市工业学校采用宣纸工艺专业的办学模式开设宣笔工艺专业。

四、体会与思考

一是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民族共同的责任,全社会都应该树立责任意识,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争做“非遗”的传承人。

二是宣纸企业更应该承担起宣纸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主动承担起培养宣纸专业人才的社会责任。

三是像宣纸文化这样的“非遗”行业,工作环境单调,劳动强度较大,而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大多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学校要对他们加强劳动观念的教育,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

参考文献:

[1]曹天生.宣纸初识——宣纸研究论集[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作者单位:宣城市工业学校)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专业建设职业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黄酒非遗文化数字记忆的内容、路径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