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磨课”中成长
2016-05-14王艺澄
王艺澄
摘要:“磨课”是一种教学研究活动,“磨课”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磨课”中教师能提升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的驾驭能力,提升教学自信。
关键词:磨课 细节 体验 生本 评价
“磨课”是教学的一种研究活动,“磨课”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小蚂蚁搬米粒》是苏少版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在这节课的教学打磨中笔者得到了提升,对音乐教学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
第一次试上情况糟透了,当时的笔者很失落、也很失态,课上笔者甚至“请”了四位捣乱的孩子站着上课,不过也有很多孩子处于似听非听的状态。因为是试上,还有好几位老师在听课,笔者想教学内容必须完成呀,不能浪费太多的时间,心里着急,就一味地发出指令,让孩子们坐好、听讲、跟唱、表演……一节课下来,笔者似乎成了课堂的主人,上得很累,孩子们也被笔者牵着走,学得不开心。勉强上完课,虽然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根据第二节课的调查反馈,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基本掌握、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能跟着音乐唱,还有百分之二十的学生不能唱。
虽然是精心备的课,为什么效率如此低呢?笔者不禁追问自己。在打磨中笔者不断地听取老师们的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和改进。
一、注重细节,简约高效
(一)教学流程清晰简约
试上后,提出了两个相似旋律的教唱,中间隔了数板,学生对于第一句记忆已经模糊了,能不能先听第一句再比较。这一环节,是笔者教学过程中也觉得不太顺畅的地方。经过讨论,将第三句接着第一句教,再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导出数板部分,进行游戏教学。这样教学过程变得更流畅、简约,也让课堂的节奏变得更有序了。简洁清晰的课堂流程带给孩子们轻松的学习氛围,简约却不简单。
(二)语言贴切儿童
在设计中为了增添课堂的专业性,笔者努力地挖掘音乐元素,在唱“嘿哟 嘿哟”时,对孩子们渗透“搬运号子”的概念。其实,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概念实在是太难了。孩子们并不理解“号子”。笔者接受大家的建议,不要用太专业的词语,语言要适合一年级的孩子,亲切、易懂。第二稿中笔者将抽象的概念改为“搬东西时唱的歌”,孩子们都点点头表示理解。
(三)富有童趣和音乐性
孩子们刚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在心智发展上还很幼稚,喜欢听故事,喜欢好玩有趣的活动。在导入部分笔者设计了配乐故事来创设情境的方法导入,富有童趣但却缺乏音乐性。在听了听课老师的反馈建议后,笔者将故事导入和歌唱结合,很好的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和兴趣。
课堂由无数个教学细节组成,细节能反应出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如果课堂上只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教学,那么课堂必然是死板的。关注细节能让课堂更灵动、高效。
二、动作体验,化解难点
体验是指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在动的过程中刺激大脑的神经元来提高注意力,从而达到更好地学习效果。在课堂上常用的动作体验有声势、律动、游戏几种。在音乐课中根据音乐特点设计动作来体验音乐,能够促进学生感受音乐的变化,帮助学生提高听觉注意力。
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还不多,各班学生的识字量也因课外学习的原因有差异,在试上中,中间的数板部分,出现了节奏练得很好,填上的词虽然在生字上已经标了拼音,可学生还是出现了数不快、不连贯的情况。连续几次跟读还是有些学生没能跟上。课后,听课的老师给笔者提出了可以用动作帮助记忆,并和笔者一起设计了“你扛我推”这一句的动作,不仅解决了数板中的难点还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音乐教育家廖乃雄先生说:“动作与音乐的结合是人性本能的体现和最自然的体现。通过实践来进行音乐教育和教学,是再好不过的手段和途径。”所以,通过自己的身体及其动作去体验节奏和音乐尤为重要。一年级的孩子活泼,身体灵巧,想象力丰富。通过动作体验,将抽象的歌词变成形象的动作,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音乐中切身感受音乐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适应了一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
三、以生为本,放手课堂
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教会一首歌曲,我们要在音乐课堂上时刻关注孩子的发展,课堂上多鼓励小组合作,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于是在学完歌曲后让孩子们加入二声部的合作。原先设计好的二声部,改由孩子们自己讨论加入比较合适的声音。要相信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孩子们的设计真的是出乎所料,他们设计了:嗨吆 嗨吆, 嗨 吆— 嗨 吆‖的节奏,这都是我们一年级学过的节奏,因为是孩子们自己设计的节奏,他们歌唱的积极性也变高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生本教育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育。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特点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在本课的设计中笔者更多的关注了怎么“教”,而不是学生怎么“学”。不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必然得不到学生的喜爱。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参与,去体验,去探索,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音乐学习能力和感受能力,从而使音乐素养得到提升。
四、适时评价,共生精彩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本标准所阐述的课程理念,着眼于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可见评价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关注评价能让课堂更精彩、更高效。在教学中,课堂的及时评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的。
教师的及时评价要有导向性、针对性、准确性,对学生课堂中出现的状况进行调控,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激励的作用。听课老师给笔者提出了关注课堂的动态,及时评价学生的学情,通过激励的评价引导他们。当孩子们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老师要静下心来,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调控,才能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比如:“XX小朋友坐得真端正,老师奖励他一朵小红花。XXX小朋友听得认真,老师奖励他一枚大拇指……”老师在小朋友的脸上轻轻一按,是轻而易举的,然而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种肯定,是一份表扬,更是一份激励!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评价方式一定要多元、适切,并且随时注意调控课堂节奏和孩子们的学习状态。
想要上好音乐课,课堂评价是关键之一。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要多样,在课前要预设好学生可能会回答的答案,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评价,如肯定性评价、指导性评价、激励性评价……每一种评价都要有一个预设,再根据预设演练来提升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
在练习期间,笔者时刻注意各种评价方式的运用,不断地促进自己成长。在本课中有小蚂蚁传信息的游戏,由于孩子的好奇好动,很多孩子不按照节奏来传递,为了让孩子们能跟着音乐团结合作地表演,笔者进行了激励性评价“比一比谁是最棒的传递员!传的准确的孩子将会成为最佳通讯员。”如此一来,孩子们便非常认真专注的听节奏进行传递了。
一年级是一个活泼好动缺乏耐性和自控的年龄段,教学中老师要用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才能“哄住”孩子,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后半节课,孩子的注意力开始分散的时候,多样性评价调控课堂,丰富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的评价是一种教学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不断地实践,在课堂上真正的运用,融入教师的血液,课堂的掌控能力也就强了。
通过几次的打磨,在最后的展示课上孩子们学得开心、学得扎实。课堂上孩子们乐于参与音乐活动,一节课下来百分之八十的孩子能背唱这首歌,百分百的孩子参与了音乐活动,并能跟着音乐边表演边唱。对于课堂上学生的突发状况笔者也能游刃有余地处理。
“磨你百遍也不厌”,在一次次地磨课中,笔者得到了提升,课堂变得更生动,教学更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