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着黑纱的玩笑”
2016-05-14李琦
李琦
摘要:肖邦《b小调谐谑曲》Op.20是一部内涵深刻而丰富的作品。文章从乐曲的写作背景着手,分析了其曲式结构、情感内涵和演奏技术,揭示了这首以“谐谑曲”体裁写成的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性与戏剧性。
关键词:谐谑曲 哲理性 戏剧性
b小调谐谑曲Op.20写于1831年,是肖邦得知华沙爆发反沙俄武装起义之后写成的,在音乐中迸发了从未有过的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是“在艺术领域里属于最强有力的反抗的呼喊和爱国主义感情的爆发。”“谐谑曲”(Scherzo)器乐曲,在意大利语中是“玩笑、戏谑”的意思。这首“谐谑曲”中丝毫看不见玩笑的影子,只有绝望、悲愤的反抗及激烈的冲突。舒曼在1835年曾如此评价:“既然连玩笑都披上了黑纱,那么庄严又该穿什么服装呢?”肖邦首次将“谐谑曲”这一体裁发展成为独立的钢琴曲,赋予其戏剧性与哲理性的激情,表明其创作最终脱离所处的古典与浪漫主义的中间时代了。
一、曲式结构
《b小调谐谑曲》是一个带引子和尾声的复三部曲式:引子8+A(ababa)296+B(cdcdc)84+A(aba)181十尾声56,分别运用谐谑曲和摇篮曲体裁。
引子,两个极不协和的和弦,像两个巨大的问号,又像惊叹号,奠定了全曲紧张不安的基调,仿佛一个悲愤的近乎绝望的人发自内心的呐喊。
A部分结构为ababa,9-11小节构成a段的动机,其上行的走向是疑问式主题,具有神秘性,这里称为“神秘动机”。直线上升的力度构成了突发的对比,赋予了这音乐魔鬼般的特点。
25-43小节急速的下行转而变成锯齿形的旋律线条,加剧了音乐的动荡。43-44小节中的三个和弦像是对祖国命运一种叩问。
b段69-124小节,以“惊惶不宁”的语调开始,低声部与高声部,三个八分音符一组的旋律线条形成对抗, 主旋律隐伏在高声部的最高音,力量不断的积聚再慢慢回落。
B部分(cdcdc)慢板,温馨如歌,与A部分激烈的戏剧性形成强烈对比。
c305-320小节,是肖邦为数极少直接引用的例子。其旋律取自《摇篮曲,圣婴耶稣》,至今在波兰农家流传。英国作曲家亚伦·罗索思曾忆及他“在塔特拉山顶上听到一位农夫哼唱这个曲调。他的歌声并无特别之处,但回荡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陡峭山壁间让人莫名感动。他任自己尽情高歌,但却有一股相当坚毅,几近无情的特质,让斯拉夫人得以深入体验他们最凄楚的旋律。”
d321-326小节,音色也更明朗,情绪较前一条旋律显得有些激动,细腻的抒情引起了一种条件反射,要对其进行伤感主义的阐释,右手旋律中的装饰音用古典方式来演奏较为妥当。
B部分结尾两个和弦较突兀,与引子的两个和弦遥相呼应,仿佛将沉醉短暂幸福幻想的人拉回到残酷现实中,进入再现部。
尾声将疾风骤雨般的音乐演绎得更加激烈了,似乎高潮在这里才出现。连续上行模进地长句到达顶点后盘旋,再急转直下,594小节连续不协和的强奏和弦,将暴躁的情绪抒发殆尽。601小节“con brio”朝气蓬勃的下行到半音阶的上行,如同疾驰的狂风一般以辉煌的姿态结束全曲。
二、情感内涵
音乐体裁与音乐性格的对比:“谐谑曲”体裁,看似 “玩笑”,实际音乐的性格丝毫没有轻松幽默的成分,有的只是疾风骤雨般的旋律。“谐谑曲”这一体裁最早是作为大型作品的一个乐章,音乐性格为 “嬉戏、轻松”的小曲,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从篇幅和内涵上独立发展成为大型作品,肖邦采用该体裁表达对于祖国处于危难之中,个人民族情绪的爆发。正是印证了舒曼的评论——该曲是“披着黑纱的玩笑”。
作品内部两种体裁的对比:作品的中部采用“摇篮曲”体裁写成,是作曲家内心中渴望的一种状态:舒适、安逸,具有爱情的甜蜜,代表肖邦的恋乡之情,哀愁中透出朴素的美。
写作手法的对比:A部分速度为火热的急板,旋线条律主要经历了“矛盾、动荡、爆发”三个阶段。和声以不协和为主,多用减七、导七以及和弦外音体现冲突和不安的情绪。句子较短,力度上的转换显得非常迅速,体现矛盾性。b段沿用a段动机,由短句组成的长句,旋律隐伏于高声部,力度变化跟随长句走向,并一直处于强奏状态,情绪不断积聚至喷涌。
B部分为慢板。c部分主旋律隐伏于中声部,“sotto voce”弱声演奏,浅吟低唱,高声部一直重复属音,像夜空闪亮的星,和声简洁朴素,橄榄型的力度体现摇篮曲风格。d部分旋律出自肖邦之手,似乎是美好回忆,又像是睡梦中的独白。旋律多用装饰音,与圣诞歌朴素的旋律相比,需要更触及灵魂的演奏方式。
三、演奏提示
引子的两个和弦应运用来自肩部的力量和整个手臂的重量,有准备地触键。手指尖必须牢固的抓键,如抓矿石牢固的钢爪一般,同时应留意这两个和弦之间力度的对比。
这部分的速度是“Presto con fuoco”(非常急速的、火热的),力求清晰、干净的音色,在右手急速奔跑的一串串长短句子中,音色始终是通透闪亮,极富颗粒感的,是采用“有弹性的,选择性的,源于完美的掌握手指技术的发音法。”①
谱面上并未给出确切的踏板标记,是否意味着为了追求前面的所说的干净清晰富有颗粒感的声音,就忽略了踏板呢?“完全不用踏板是例外情况,经常用它,而且用的合情合理,这才是规则。”②在9-12小节以及17-19小节可以采用节奏性的短踏板,随着模进上行的升高而添加。14、15和22、23小节左手为断奏,基本上根据左手采用节奏性的短踏板。我们应根据音色的需要来确定踏板的深浅,9—24小节都应采用“半踏板”或者“四分之一”踏板,并且要很快松干净,弹奏时耳朵要仔细倾听。
从第25小节,旋律走向为下行,25-28小节的4个“渐弱”记号,是一个小节一个小节的渐弱,营造出波涛起伏的感觉。37小节又转为上行旋律,左手的低音sf要弹得厚重。43、44小节中右手三个和弦和左手反向八度同时进行,如同警钟一般,随后立即安静。
69-76小节,后一句是面一句上方三度模进,呈一种发展态势,这两句应该处理得低调一些,不用踏板。77-93小节,左右手是三个音一组的反向进行,手腕和手臂放松,弹出如大海般连绵起伏的旋律线条。从77小节引入了额外的声部线条,主旋律音在右手的5指上,5指应牢固发出闪亮而集中的声音。
B部分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宽广的气息以及旋律的长线条,在这里运用肖邦的自由速度(tempo rubato)的本领有非同小可的作用,当然要在作曲家要求保持的审美分寸界限以内。左手为固定低音,右手旋律自由、流畅。
570-573小节以及573小节以后左手的标记是有区别的,应采用不同的踏板,以节奏性踏板占主导,随着模进的升高而逐渐添加踏板的深度,避免低音过于“烘响”而高音区音色“干”的现象,右手每小节头一个重音不能太突出。
581-584相同四小节以力度上的渐强过渡,585小节旋律盘旋着急转直下,左手的八度和弦应弹得坚实。601小节“con brio”朝气蓬勃的下行到半音阶的上行,要一气呵成,运用手臂自然重力投掷到最高音。踏板由浅至深,保持住直到最后一个音,加强尾声的结束效果,结束和弦应弹得恢弘大气。
四、结语
炫技因素在肖邦的谐谑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速度是表演性的,要求高度灵敏的手指技术以及对大型作品的整体思考和驾驭能力。此外,一切表现手段都要有分寸。这首作品虽然没有冠以文学标题,但却通过音乐中突然的爆发和绝对寂静的瞬间、巨大的冲突、迷人的音色,以及情绪上的变化多端反复无常,以艺术的方式准确传达了作曲家思想及情感上的波折,这就是肖邦b小调谐谑曲的魅力所在。
注释:
①[波]雷吉娜·斯门江卡:《如何演奏肖邦》,梁全炳、姚曼华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第117页。
②[苏]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汪启璋、吴佩华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3年,第181页。
参考文献:
[1][波]雷吉娜·斯门江卡.如何演奏肖邦[M].梁全炳,姚曼华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2]Raymond·Lewenthl, Piano music for one hand.[M]G.Schirmer NewYork/London,1986.
[3]Sheila clagg-cathey.左手钢琴音乐的教学[J].崔岩译,朱雅芬校译.钢琴艺术,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