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策略
2016-05-14朱小荣
朱小荣
摘要:思维导图通过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思维导图有助于提高教师备课的有效性,有助于开发学生记忆、阅读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思维导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65-1
一、“思维导图”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历史教学注重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和各事件发展的相互关系。教学过程中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师生互动等环节很多,思维导图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将教学流程和每个环节中需要注意的有序而完整地记录下来。这样使历史事件发展的脉络更清晰,教学过程的环节更完整、有序、流畅。如图一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也可运用于在集体备课中,通过主讲阐述、教师讨论,最后确定教学设计。然后将讨论结果进行整理进行必要的整理,分别复制给各位教师,这样大家就得到了一份凝聚着集体智慧的教学设计。
二、“思维导图”在建构知识结构中的运用
构建知识结构是系统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思维导图”是一种很好的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的方法。在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结束后,老师指导学生根据思维导图的要求绘制思维导图,一方面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动手作和动脑思考,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掌握了基本知识结构和各个知识间的关系,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概念网络。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另一方面,不同学生的作品可以很方便的进行交流。如图二是运用思维导图绘制的《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的知识结构。
三、“思维导图”在互动式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是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在课堂教学利用思维导图有利于架构起师生互动式教学,从而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打破了传统的一言堂。现阶段,讨论式教学效率不高是普遍现象,要改变这种情况,只有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讨论的中心话题上来,这正是思维导图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由一人担任秘书工作,把整个讨论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来,记录大家的讨论结果。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作积极正面的引导,并指导和回答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如图三,对“对辛亥革命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这一问题讨论时绘制的简单思维导图。
四、“思维导图”在研究性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主要是梳理学生的探究步骤和探究内容。以思维导图为主线,让学生在协作中构建课题的研究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指导者、评价者角色。然后,学生再对课题的各个研究环节进行深入探讨和详细阐述。最后,课题组进行汇总和完善。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总结进行示范,师生之间相互补充,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如图四所示,是对《建国以来海门地区农民服饰的变迁》课题研究时绘制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交流方式,可以促进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有助于绘图者减少了思考过程的枯燥程度和难度,提高了思维的效率,并帮助学生实现了有意义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所以,将思维导图引入中学教学,为历史教与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