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及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2016-05-14夏敏
夏敏
〔摘 要〕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艺术类大学生具备比较独特的个性特征。作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工作人员,从实际工作情况出发,结合社会发展大环境,结合工作经验,初步分析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提出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 个性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
一、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分析
1、追求独立个性,政治思想观念相对淡薄
艺术类的专业,都要求学生有十分活跃的思想、富有创造性、具备浪漫主义的情操和艺术气息,他们考虑问题时欠缺对现实的分析。他们普遍有思维敏捷、乐观向上、热烈奔放等特点。但也正因如此,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反应强烈,进步快的同时也伴随着易受影响的特质。并且,艺术本身不分国界,艺术生的思想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更加具备包容度,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相对容易影响到艺术生的精神世界,艺术类大学生相较普通大学生而言普遍体现出理想信念淡薄、缺乏深度的特点。他们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训练专业技能但更看重“自我设计”、“为艺术而艺术”,导致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易偏离正常轨道。
在进入大学之前,艺术类学生备考阶段需要面对文化课与艺术课的双重课业压力,思维方式更加具备灵活性和变化性,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由于艺术类学生在备考阶段从生活来说很大一部分要脱离普通学生这个大部队,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训练,因而在生活和思想上更加具备独立性。在穿着打扮和潮流追求中,也体现出特立独行。受到所学专业的艺术气息的感染,他们喜欢追求新事物,他们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新事物,对于各种问题的看法比较前卫开放。大部分艺术类大学生不满足于老师的安排和学校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在课外活动和实践中表现得比较活跃,这也源于他们长期接受的文化教育中所形成的的追求独立的个性。
2、崇尚思想自由,自我意识相对较强
在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的成功观以金钱和名利为重要标准,逐渐偏离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甚至有部分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现象。主流媒体虽然倡导主流价值观,但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兴起,主流媒体的声音越来越容易被五花八门的各种声音淹没。艺术类大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难免会接触到很多类似的情况。他们所学习的内容,相对其他普通专业的学生而言,更加具备针对性和社会性,他们往往在学校期间与社会接触得更多。艺术类学生从高中开始就在外寄宿写生、练声、集训,并且到全国各地去参加各高校单独命题的专业考试,很早就开始接触社会。进入大学以后,专业较强的社会实践性也要求学生参加更多社会实践。进入高校后,艺术类专业学生普遍表现出更强的独立意识,更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更好的实践能力。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
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粗心大意欠踏实,漠视规章制度和纪律约束。学习艺术本身需要学生有自己的个性、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艺术专业授课方式又异于常规专业,很容易使艺术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实现个人利益为目的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最明显表现形式就是,不考虑整体,更加强调自我感受。同时,如果要艺术生刻板地接受书本的理论知识,容易引起反感,他们更加倾向于通过自我体验获得对社会的认知。
3、处于价值观塑型期,容易产生浮夸心理
对于艺术领域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以各种媒介传播到国外,外国的各种思潮也通过商品流通等各种途径传播到中国。各种文化的碰撞给学生们在选择和价值取向上带来了阻碍。艺术类大学生接触到的社会实践往往属于社会潮流事物,而这些事物中本身是糟粕和精华鱼龙混杂。有很多新生事物受到追捧,但实际上却经不起时代考证。这就需要他们以自我的经验积累和知识指导去判别,而事实是他们往往缺乏理论经验的积累。很容易为了潮流而潮流,最终甚至成为潮流的牺牲品。在学习和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创作中的模仿抄袭、如何平衡传统文化和新生事物的元素融合,如何把握恪守道德底线和与时俱进创作的分界等,都是艺术类大学生不可逃避的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就沉沦在追求名利的浮躁风气里,甚至抛弃底线地抄袭作品。在艺术创作中,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重交际轻专业,在社会实践和知识提升中也往往处于本末倒置的漩涡里。
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处在价值观人生观还不太稳定的阶段,面临着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一次再塑造。从内心而言他们普遍追求新鲜感同时对新事物敢于探索也容易接受,因而极易受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及不健康心理的影响。相较而言在思维和习惯上更具备开放性,他们也往往会在潜意识里促使自己去融入新事物,而对于是非的判断在五花八门的多元说法面前很容易动摇。
4、多元文化影响,判别能力相对较差
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明显,以此为基础的文化交流和价值观的融合冲撞不可避免。多元文化中的新自由民主和民主社会主义中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失败论”、“无用论”和“终结论”等不良思想冲击我们的主流价值观。艺术类大学生从中学逐渐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价值观的可塑性很强,过程中收到各种思想的影响可能性很大,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确立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阻碍。尤其在艺术创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各类文化的理解与融合又往往是不可避免的话题。艺术类学科的学习和创新要求教学及时把握时代动态,精彩的艺术创作往往要具备时代的潮流思潮。所以,艺术类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冲撞之中不可能完全独善其身,必须激流勇进。在众多的文化取向中找到自己的艺术文化土壤,并且能够吸收各种文化精神,以此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因而文化的多元势必影响到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格形成。
艺术类大学生都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一方面自我意识和自由感极强,缺乏对社会的系统认识,对各种新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甚至有求新求异的心理,所以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现在社会各种价值观鱼龙混杂,有些负面的东西经过媒体等多种途径的报道和鼓吹,反而名声大躁,即使是有些主流媒体对其进行了定位,或者从主流价值观也很容易判断出是与非的现象和行为,但这些负面因素对于他们而言仍旧具备很大的吸引力。
二、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1、相比普通大学生,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深入、更加系统地做好艺术类大学生各项日常管理工作。日常管理就如同整个学生管理的“血液”,只有“血液”畅通了,整个学生管理工作才能稳定,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成效明显。
(1)正确处理“严”与“慈”的关系,把浓郁的“爱学生之道”和科学的“管理学生之道”有机结合。所谓“严”,是指严格执行学院各项规章制度,严肃校风班风,令行禁止;所谓“慈”,是指关心、爱护和体贴学生。学艺术的学生有着他的特殊性,生性活泼好动,追求自由和个性,一味地“严”,会使师生处在完全对立的位置上;一味地“慈”,又可能会使老师的威信荡然无存。两者相辅相成,必须有机结合。通过规范的入学教育和日常管理,扮演好“严师”角色。经常深入教室、寝室,真正融入学生中关爱学生,扮演好姐姐、朋友甚至“慈母”的角色。
(2)建立一支正规化、精英型的学生干部队伍,打造先锋模范性的学生党员队伍,有助于学生工作的深入开展。这些学生标兵都思想政治素质好,学习成绩优秀,管理能力突出,有某些方面的特长,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既是受教育者,又可以成为教育者、管理者。这些标兵通过积极主动地工作,能够较好地把各项精神、要求贯彻到学生中去,广泛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中的问题,起到辅导员、班主任难以达到的效果。
(3)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特别是学艺术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而且独生子女居多,有许多心理问题,如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贫困生自卑问题和对专业选择是否合适问题等。平时注意观察学生思想动态,加强正向引导,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2、艺术类大学生也身处当今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以“微”字开头的媒介为载体形成的主流社会文化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最崇拜的是专业教师,最亲密的是辅导员(班主任)老师,最看重的是专业学习(实践)。所以,将微文化、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学习(实践)这四要素加以整合和利用,有助于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1)在微文化背景下,突出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感性引导教育。
艺术生更容易与专业课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也更加信服专业课教师的教导。因而,专业课教师的言行对于学生往往有很大的影响,正因如此,专业课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就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佳的途径就是选择可以在课堂之外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微文化平台等网络媒介。比如,在微信朋友圈传播正能量,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课堂外背对背的沟通方式也可以很好地缩短师生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形成师生间道德影响的良性互动。
辅导员队伍是艺术类大学生教师队伍中一个极其重要特殊的方面军。辅导员和学生直接广泛联系,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最长,言行能够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艺术类学生的辅导员应该强化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做到以情换情、以心换心。这要求他们充分了解学生,第一步是无障碍沟通,而传统教育中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总是无形中给学生造成压迫感,如果能够合理运用微信等微文化平台进行沟通和教育就能够很好地避免这种尴尬。做到在充分尊重学生表达权的同时,让他们无压力地跟辅导员讨论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疑惑,使辅导员在跟学生交流和管理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以感性的温和交流方式代替尴尬压迫的面对面交流。
(2)实现专业资源与微文化融合,借助专业优势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
艺术类大学生专业教师将教学活动与国家时事政治紧密联系。比如将社会时事热点事件进行小品、歌剧、舞蹈等形式创作,宣传引导正能量,这样既能使学生精化专业技巧又能间接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用艺术作品的方式传递给观众正确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校园活动平台可以广泛运用微文化做好前期宣传和活动效果宣传,增加活动影响面,让没有参加活动的学生也能受到心灵熏陶;在开展大型公益文艺活动时也能借助微文化平台开展互动环节活动,活跃氛围,刺激演出;利用微文化平台进行对外的专业研讨和艺术交流,在信息充分共享的前提下实现取长补短。
艺术类专业自身是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楷模和典型的一种重要手段。很多抽象的理论,既不容易理解也很难引起学生和大众的关注。因而,在艺术类学校中推广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虑到专业的特殊性,并能够将专业特殊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相结合。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鼓励和引导学生翻拍经典。最为突出的是类似《八女投江》、《白毛女》、《刘胡兰》、《焦裕禄》等宣扬社会主义导向的经典剧目,这样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使学生们在不断揣摩台词、主人公心态的过程中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感情,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各个时期政治理论形成的背景,从而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学习思想政治。二是学校和专业教师要艺术化地打造当代思想政治道德楷模,引导和鼓励学生以文艺汇演、小品改编等形式将这些典型和楷模打造成各类文艺作品。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调动大部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较课堂填鸭式教学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与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相关的原创文艺作品,能够丰富艺术创作,打造出更多能够让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从而对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推动作用。在做好这些的前提下,广泛地运用微文化平台,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成果。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化的成果打造过程只能使少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受益。而运用微文化平台传播的过程却能使广大的学生间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因而,运用微文化平台做好宣传,以此吸引更多地学生关注这些艺术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并且能够在这些楷模的带动下参与艺术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打造,意义更加重大。所以,在艺术类大学生打造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化成果之后,学校和老师应该建立起能够广泛传播这些优秀成果的微信公众号等相关平台,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的同时,调动更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谭博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