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熵值法的山西城镇化水平差异研究
2016-05-14马联源
马联源
摘要:文章通过建立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基于信息熵对2014年山西省11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进行测量,证明山西省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省会城市太原市全省城镇化发展的中心,但辐射作用不明显;山西省城镇化水平东高西低,差异明显;山西省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相关性。
关键词:城镇化 差异 信息熵 结论 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7-162-03
一、引言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城镇化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7%上升到50%。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城市,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并享受到城市带来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同时,通过新农村建设及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经济、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发生的了巨大变化。未来十年,将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人口如何向掌握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城镇人口转型、资源和土地的粗放式开发模式如何向高效集约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如何向城乡统筹模式转型、区域的不均衡发展如何向利益共同体方向转型等一系列城镇化问题在我国现阶段表现得十分突出。中国城镇化水平差异较为明显,这种差异既表现在地带之间,也表现在各省区及局部地区城镇的分布格局方面。
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全国城镇化区域布局发展战略与省区市布局思路是比较吻合的。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布局发展战略在宏观层面,是基于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提出设想和制定政策的,城镇化差异逐渐加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可见,我国已开始意识到城镇化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并逐渐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但多年来的强调和努力成效并不突出,与此形成强烈对比和显著反差的现实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地区差异和空间。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和趋势空前扩大了。
山西省总人口3610.8万人,辖区11个地级市,119个县、市、区。在中央规划的“两纵三横”城市规划格局中,山西处于第二纵列中部,以太原城市群为中心。受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分布、交通条件、政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山西省各个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以科学手段测量各地区城镇化水平,分析城镇化差异及空间特征,是推动全省城镇化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城镇化政策的重要保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测量方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
目前已有的关于城镇化发展区域差异研究基本上是基于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所用的具体技术方法而言,基本上以传统的多元统计方法为主,如常用的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线性加权求和法、熵值法、不平衡指数法等。城镇化不因简单理解为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同时包括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功能、社会管理能力增强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本文选择采用熵值法进行分析。
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城镇化水平测量体系,分为4类16个具体指标;(1)人口城镇化指标,反应城市吸纳城镇人口的规模与能力,包括狭义城镇化率、城镇人口规模、二三产业从业人口规模、建成区人口密度;(2)经济城镇化指标,反应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包括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二、三产业GDP密度;(3)土地城镇化指标,反应城市规模与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包括建成区面积、人均建成区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道路铺设面积;(4)社会城镇化指标,反应地区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包括人均用电量、万人在校高中生人数、万人拥有床位数、万人拥有医生数。
(二)数据来源与工具
根据本文建立的城镇化水平测量指标,收集山西11个地区的相关数据。16个指标数据来自《山西统计年鉴》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为保证研究的时效性,所有指标均采用2014年统计数据,使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二、测重结果与空间分布特征
(一)测量结果
通过计算得到山西省城镇化水平测量各指标的权重(如表1)。四类城镇化指标的权重综合由大到小为:土地城镇化指标(0.314151)、人口城镇化指标(0.267172)、社会城镇化指标(0.234715)、经济城镇化指标(0.183961)。具体指标中,权重最大指标为建成区面积(0.113448)、城镇人口比重(0.100487),反映出城市面积扩大、城镇人口增加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权重最小的指标为二三产业比重(0018711)、高中在校人数
根据城镇化指标权重,计算山西省11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如表2)。城镇化综合得分最高的为太原市(0.95),最低的为忻州市(007),数据极差R为0.88,标准差为0.233,数据存在较大波动,说明山西省城镇化水平差异较为明显。从各分类指标看,太原市的各项分类指标均为最高,忻州市为最低。
(二)空间分布特征
将山西省城镇化水平数据制成空间示意图(如图1)可以发现如下特征:
1.以省会城市太原为城镇化发展中心,但辐射作用不明显。太原市作为山西省会城市,是重要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心,在城镇化“两纵三横”的城市布局中,太原城市群是第二纵列的重要支点。太原市与周边地区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但对周边地区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不明显,没有形成城镇化发展的辐射作用。应当注重太原市的城镇化承载力,并合理规划周边卫星城镇发展,体现其经济带动和辐射作用。
2.山西省城镇化水平东高西低,差异明显。从图1可看出,山西省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普遍高于西部地区。山西省东部地区中,大同市是传统的能源基地,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阳泉、晋中、长治、晋城靠近华北地区京津冀经济区,高速公路、铁路发达,具有一定经济发展优势;运城是位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综合实验区,具有地理、政策优势。山西省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区域经济发展、发展政策等方面与东部存在差异。
3.山西省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相关性。有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对标准化处理后的16个指标数据与测量得到的城镇化水平做相关分析发现,二三产业GDP密度与城镇化水平相关性最明显(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975)。说明山西省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因而,促进经济较快、平稳、均衡增长,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因。
四、结论与对策
通过建立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基于信息熵对2014年山西省11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进行测量,证明山西省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省会城市太原是全省城镇化发展的中心,但辐射作用不明显;山西省城镇化水平东高西低,差异明显;山西省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相关性。城镇化发展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将改革开放成果惠及人民的重要手段,因而中小城市建设、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是打破差异格局的重要手段。综合以上分析,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扩大太原市作为省会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培植新的城市发展核心。太原市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是全省的经济发展中心,但是对全省的发展辐射作用尚不明显,与太原市相邻地区,如阳泉、忻州等地城镇化水平较低。应当通过产业合作、公共资源共享、基础设施投入等多种手段加大太原市对全省的城镇化发展辐射作用。同时在晋南、晋西南、晋东南地区,以大同、临汾、运城、晋城等中型城市为核心,配置新的大中型城市核心,以核心城市为中心发展周边小城镇带。
2.通过财政支持、区域经济合作等多种方式调节城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山西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呈现东高西低的状态。一方面可以通过倾斜的财政投入政策加大对山西西部地区的投入,加快山西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山西西部地区与内蒙古南部、陕西北部地区相邻,可在食品加工、能源开发、旅游业等多领域开展区域合作。
3.通过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经济,提高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目前,山西省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压力较大,第二产业发展空间有限,第三产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城镇化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通过金融支持、财政扶持、市场引导等多种手段,实现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山西经济转型作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