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良资产防范之我见
2016-05-14葛晓晓
葛晓晓
摘要:中国商业银行能否抵御国际金融资本和周期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又能否将不良资产控制在这样一个范围之内,文章就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防范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加快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提高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加快构建健全有效的不良资产识到预警机制;加快金融创新,构建风险转移,减少不良资产发生;建立不良资产处理快速通道,使得银行得以轻装前进。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不良资产 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7-154-01
中国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结束,世界各大商业银行进入审核阶段,并将在通过审核后进入中国市场。面对如此巨大的竞争压力,重组上市后的中国国有银行该进行怎样的努力,才能在世界股份制银行界站稳脚跟呢?中国商业银行能否抵御国际金融资本和周期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又能否将不良资产控制在这样一个范围之内?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在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找到答案。
本文就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防范问题谈几点个人的观点。
一、加快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提高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形势,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各项业务整体统筹协调发展,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通过适度增加规模,实现效益总量、质量、结构的稳步增长,从而达到效益、质量、规模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坚持稳健经营的原则,必须提足准备金,这是金融出于保护一般公众的利益、确保金融机构安全和适当运营的需要。商业银行必须努力实现效益总量、质量和结构的稳步增长,提高风险拨备覆盖水平,增加自身抗拒风险能力。
2.努力调整收入结构,提高中间业务和新业务收入占比,减少资产业务对收入的影响。作为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可以增加盈利水平,提高内部融资能力,以改善资产配比。
二、加快构建健全有效的不良资产识别预警机制
商业银行在风险掌控问题上,应按照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构建适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形势的风险管理体系。
1.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扩展风险管理内涵,加强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风险的掌控力度,严格分类标准,加强对创新产品和创新服务的风险掌控能力。在组合管理层面上,对各条业务线进行经济资本配置。
2.加强风险管理技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强基础数据信息的收集归纳,构建全面、先进、灵敏的综合风险预警、识别、评估和管理系统,提升风险处理技术,将风险管理模式从粗放走向集约,从依靠主观判断走向量化分析,从事后处理走向事前预警。
3.加强风险掌控的制度建设,重造风险管理的流程,确保风险决策得到深入贯彻,确保风险信息得到充分共享,确保风险防控措施得到切实执行。
三、加快金融创新,构建风险转移,减少不良资产发生
掌握和使用风险转移工具,减少银行业不良资产风险。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很多,信用风险诱因明显,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学会和熟练掌握信用风险转移工具,来防范和处理因为信用风险而产生的不良资产。一是进一步规范使用传统的信用风险转移工具,如财务担保,信用保险等;二是要跟上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形势,使用新的信用风险转移工具,信用违约互换。
四、建立不良资产处理快速通道,使得银行得以轻装前进
在这个方面,可以参照国际先进的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做法。
例如,日本银行业曾因日本经济泡沫崩溃而出现了规模庞大的不良资产,他们在处理不良资产的一些做法上,有我国商业银行值得借鉴之处。
首先,在会计科目设置方面,改变国内相关制度规定合并反映资产质量做法,必须按照风险分类后实际信贷资产情况进行设计,真实客观地反映银行资产质量状况,使得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核算信息更加透明。
其次,在坏账核销方面,改变目前国内对坏账核销条件和程序严格、难以操作的实际状况,而采取相对宽松坏账核销条件和程序。对于事实上属于破产并且其他偿还来源有限的客户,就可以直接核销或100%提取准备金,这样一方面可避免受行政方面的过多约束,也可加快银行处理坏账的速度,有利于银行业尽快摆脱呆账桎梏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