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企业资金管理研究
2016-05-14周梓
周梓
摘要: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动力,是财务集约化管理的核心内容。供电企业资金管理应围绕“管理规范、全面控制、集中运作、提高效率”的原则,以制度为指导,促进业务和信息的纵向贯通、横向集成,提高财务管控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增强执行力和风险防控能力。文章从账户优化管理、资金收付管理和资金安全管理三个方面入手,探索将集约化管理理念融入资金管理工作的方法,通过优化账户结构、创新资金管理模式、深化应用财务信息系统、健全资金管理制度体系等措施,充分发挥资金集约管理、集约经营的优势。
关键词:账户管理 资金收付管理 资金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7-098-02
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动力,是财务集约化管理的核心内容。供电企业资金管理应围绕“管理规范、全面控制、集中运作、提高效率”的原则开展工作,以制度为指导,实现各项资金集约化管理措施全面实用化、常态化,促进业务纵向和信息的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从而提高财务管控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增强执行力和风险防控能力,不断提升资金管理水平。
一、资金管理的目标
通过树立全新的理财理念,加大资金账户的清理力度,优化账户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创新资金管理模式,提高电费资金归集率;推进电费精细化管理,确保电费资金“颗粒归仓”;加强预算管理,增强调控能力;深化应用财务管控系统,实现资金的精细化和集约化管理;落实岗位牵制制度,严格控制资金风险;健全资金管理制度体系,促进资金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从而充分发挥资金集约管理、集约经营的优势。
二、资金管理的做法
(一)账户优化管理
供电企业应以资金归集为优先,通过规范精简账户、优化账户结构、构建以集团账户为核心的现金管理体系,依托财务信息系统对银行账户进行在线监督等手段,实现资金高效集中运作。
1.强化账户管理。实行银行账户审批备案制度,严格控制新增账户。开立账户需书面申请,并层层审批,原则上不新增账户,对确因工作需要新设账户的,按照新旧账户置换,账户数量不增加的原则办理。在满足资金管理的条件下,精简银行账户,缩短资金链条,加快电费资金回笼,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优化账户结构。按照“一行一户”的原则,对于同类性质的账户,在同一家银行及分支结构只允许开立一个账户,并且只能在中、农、工、建四家金融机构开立。但由于县公司电费回收的实际需要,允许在农村信用社或地区性商业银行开立一个电费账户。同时,所有账户均应纳入公司集团账户管理体系,并办理授权查询委托书,实现银行账户的在线监控。
3.资金流动监控。深化信息化应用,实现对银行账户的动态反映和在线监督。在财务管控系统中,通过“资金监控—单位列表一账户列表—交易列表”路径,进行账户资金的监控。监控内容包括:(1)收支两条线管理情况。重点监控电费账户资金是否及时、准确划转。(2)存量资金管控情况。重点监控账户余额是否符合管控要求,是否出现资金异动。(3)现金流量管理情况。重点监控资金收支是否符合现金流量预算。
4.票据在线管理。依托财务信息化系统,对承兑汇票、支票等票据进行在线管理,收付票据同时将信息录入财务管控系统,管理人员对票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审核,有效控制资金风险。
(二)资金收付管理
1.电费资金管理。一是通过财务对电费资金的全过程管控,推进电费精细化管理,确保电费资金“颗粒归仓”。充分利用各种业务信息平台,及时横向、纵向交换信息,将电费资金的财务管理前置化,即在业务部门产生业务数据的前端,按财务管理的要求,结合实际业务流程,实施全过程管控,确保电费数据的准确和资金的及时回收、足额上缴。二是创新资金管理模式,提高电费资金归集率。分级构建“资金池”,依托银行系统,实现每笔电费的自动归集和上缴,缩短资金链条,提高资金回收及时率。
(1)制定《电费回收风险评估管理办法》,对用电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分类控制,从源头上降低电费回收风险。
(2)制定电能计量指标考核办法,提高电能计量准确率。
(3)制定抄表核算管理办法,明确电费指标,提高抄表核算准确率。
(4)通过营销信息系统,归集抄表核算信息,结合业务部门制作的各类报表,进行信息的汇总核对,确保电费资金的安全和全额上缴。
(5)通过营销信息系统,收集电费实收信息,结合业务部门制作的实收报表,进行实收电费的汇总核对。
(6)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实现银行存款方式收取电费资金比例达到100%,确保电费资金的及时回笼;并按时间节点核定欠费情况,制定相关电费回收办法,督促业务部门提高电费回收效率,确保电费资金的全额上缴。制定趸售电费上缴制度,电费按旬上缴,提高电费回收的及时率。
(7)开展电费归集创新工作。推行“资金池”建设,依托银行系统实时归集电费资金,保证收到的每一笔电费都能及时归集至公司“资金池”中。
2.资金支付管理。一是开发财务信息系统,实现企、财、银三大系统间的经济业务信息双向交互,将现金流量预算固化至资金支付流程中,杜绝无预算付款行为,严控资金支付偏差。二是制定大额资金管理办法,依托财务管控电子支付功能,实行款项支付电子流程化,规范审批流程,实现内部牵制,确保资金支付的合理和安全。三是合理确定资金的开支项目和金额,通过分析不同类型业务、不同性质资金流的特点,统一安排资金计划,严格执行现金流量预算,降低资金沉淀,加快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率。
(三)资金安全管理
以制度建设作为强化和规范财务管理的重要抓手,梳理财务各专业管理的薄弱环节和风险点,把提升管控水平和做好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对经营过程的实时监督,对经营风险的实时预警,从根本上、源头上杜绝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
1.开展薄弱环节的专项治理,抚平“发热点”。一是加强培训中心资金安全管理。制定收支管理办法,规范业务运作,加强过程控制,消除“发热点”,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按照“统一领导、分离管理”的原则,制定后勤部门负责日常管理,财务资产部负责财务收支管理,建立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分级管理责任制。二是严格现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健全应收款项回收和账销案存制度,杜绝资金体外循环;资金支付实行资金支出与财务报销“双签”制度和大额资金转账支付、小额资金集中报账制度,并履行相应的付款审签程序。三是配备专职核算员,配合财务部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确保各类资金收支的规范、真实、合理。定期编制收入与支出明细表,交相关人员审核备案。
2.依法从严治企,建立健全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针对供电所其他业务收支管理不统一,支出手续不规范的现状,制订《县(区)公司乡镇供电所其他业务收支管理办法》,规范管理流程,从三个方面人手,建立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
(1)管理职责。主要明确供电所所长、财务资产部、生技部、营销部和监察审计部的管理职责,重点强调供电所所长是其他业务收支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并按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明确相应的管理责任,纳入绩效考核管理。
(2)项目管理。供电所其他业务收支实行项目管理制,推行项目预算管理,明确项目预算构成,对重点敏感项目支出(包括设备材料费、劳务费和台班费等)进行约束性控制。
(3)财务管理。以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为抓手,防止设立“小金库”为重点,明确发票管理、收入管理、银行账户管理、支出管理和利润分配等。采取电费资金归集方式管理供电所其他业务收入,要求只能由上级设立一个银行专户并公示,防止资金沉淀于基层,发生坐支行为。采取核定备用金方式控制其他业务支出,从而也不影响基层开展业务。同时强调利润的分配必须做到公开、公平,不得进行隐性使用和分配。
2.落实岗位牵制制度,严格控制资金风险。一是健全资金管理制度体系,促进资金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对关键岗位实行定期轮换。三是有效加强关键业务的管控。明确由出纳以外的专人分别负责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与审核;规范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确保分由两人入屉保管并规范用印;将电子支付客户证书及操作密码分控管理,并定期更换密码;落实现金的盘点与监盘,保证实物库存金额与账面余额核对一致。
3.强化监督检查机制,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工作执行情况。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在公司系统开展财务专项检查工作,督促各单位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覆盖面必须达到100%。坚持检查与整改并重,举一反三、完善制度、排除隐患,从根本上、源头上杜绝历史问题再次发生,确保专项检查工作取得实效。
三、评估与改进
1.资金安全。进一步健全资金监控预警体系,将控制过程、业务规范、制度体系在系统中固化。健全账户异动预警机制,实施全方位、多维度监控。强化内控管理,加强备用金、印鉴、密钥、对账等资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防范资金安全风险。
2.体系建设。严格按照预算要求组织协调资金调度,统筹协调资金需求,切实做好资金在采购、生产、基建等各个环节的综合平衡,全面提升资金运营效率;结合实际工作,持续不断梳理业务规范和流程,整理、更新、补充、完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
3.管理创新。创新账户管理模式和资金归集模式,提高资金管理效率和效益。将内部控制理念固化在信息系统中,实现账户管理的事前控制;通过指标考核促进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强化事中监督;通过扩展应用财务资金管控模块,深化资金业务与财务核算高度集成、资金支付模块与ERP、经法系统集成,实现信息流转的全过程监控,提高防范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