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网络媒体中道德绑架现象及规避

2016-05-14董洁

经济师 2016年7期
关键词:网络媒体

董洁

摘要:网络媒体作为新生代的社会舆论传播形式正在迅速发展起来,其快速性及普及型的特点使得它在舆论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网络媒体中经常会出现道德绑架的现象。究其原因,网络媒体人以及网民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如何规避网络媒体中的道德绑架现象,对于更好地净化网络环境,更好地发挥网络媒体在社会舆论中的传播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网络媒体 道德绑架 原因规避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7-088-02

随着社会科技水平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在社会舆论的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较于传统社会媒体,以微博、博客、论坛为代表的新型网络媒体传播平台,以其传播速度快,受众面积广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网民的青睐。其在社会舆论的传播中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而道德绑架现象就是其中之一。

一、网络媒体中的道德绑架现象

道德绑架是在网络媒体时代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应运而生,看其文字组成可简单地理解为对道德的绑架。下面举几个在网络媒体中发生的道德绑架案例来更形象地理解这一词汇。

2015年,我国台湾明星范玮琪就因为其在网络上一直“不合时宜”地晒娃,招来了网友的责难。其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当天及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仍在“我行我素”,在网络上晒自己的双胞胎儿子,这不禁招致了网友的谩骂,认为她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不是心系祖国,心系世界,却一味沉浸在自己的“小确幸”中,这是不道德的。

2016年5月在微博上一新闻公众号中报道了这样一则事件:在一动车上,一位准备去看病的老人因未买到车票,便在一个空座上坐了下来,当座位的主人一女大学生上车后便将老人“请”了起来,后来一中年男子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了老人,老人的女儿随即说了一句:“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而女大学生认为坐自己的座位并没有错。这在网上引起来网友的激烈讨论,其中不乏一大群网友在表达了自己认为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应该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老人的观点之余,还对这位女大学生恶语相向,认为这位女大学生不道德。

以上两则案例都发生了网络媒体中的道德绑架现象。可以看到,网络媒体中的道德绑架多数是基于网民就某一社会现象运用所谓的道德伦理标准要求事件的当事人从事或停止某一行为,从而符合网民的道德伦理要求的现象。

二、网络媒体中道德绑架现象产生的原因

在信息快餐化时代,网络媒体中之所以会出现道德绑架现象,是各方面综合因素导致的结果,从网络信息发布源头看,有媒体从业者的错误导向,从网络信息的受众看,有网民的个人道德认知差异导致的错误道德判断,还有网民的盲目跟风。下面笔者就各个方面的因素尝试进行分析。

(一)媒体从业者的错误导向

作为媒体从业者,其责任在于传播真实的客观事实,其客观性要求其在舆论传播中应站在中立者的角度,不对客观事实作出价值判断。在快节奏的今天,“广大网民也更倾向于接受意识形态泾渭分明的信息,从而能够快速作出价值判断。尤其是与道德判断相关的新闻,能够让网民快速得出结论的信息更易被大肆传播。”而媒体从业者在信息生产的过程中也会有意无意地对客观事实根据自己的道德制高点作出道德审判,这种主观作用使得媒体从业者对这些客观事实的性质进行简单归类,而发布的信息也戴上了有色眼镜,极易使得网民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对客观事实的道德评价产生误导,从而产生道德绑架现象。

(二)网民个人道德认知存在差异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道德认知由于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得网民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极易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从而根据自己的道德认知对客观事件作出不同的道德判断。但是网民忽视了我国是一个法治社会的事实,每个人的权利容不得任何人践踏,当网民以自己的道德认知对别人的行为作出道德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其作出或停止某一行为时,人们是否意识到这已经于无形中放大了别人的义务甚至构成了对别人权利的践踏?而笔者更倾向于认同个人道德更多地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权衡他人行为的道德标尺。

(三)网民的盲目跟风

在网络媒体平台上,我们极易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当某一新闻与人们的道德认知产生冲突时,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自发地形成某一种道德评价,并被绝大多数的网民所追随。虚拟的环境为人们发表自己的言论提供了一种有力平台,人们甚至可以不用考虑某种不当言论所背负的责任,其受众基数大的特点使得平台上会有各种各样的言论。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有某种“领袖意见”触碰到了“志同道合”的群体,极易形成群体极端化的后果。人们习惯于追随被大多数人接受并认可的道德判断,且在消化信息时往往不是真正站在客观的角度对其进行理性分析,这时就容易产生盲目跟风,而道德绑架现象便会应运而生。

三、如何规避网络媒体中的道德绑架现象

网络媒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人们的视野,让人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但历来新兴事物的发展在发挥其有利价值的同时总是会伴随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而道德绑架现象正不时地充斥于网络舆论中,如何避免道德绑架现象从而更好地净化网络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媒体从业者摆正自身角色

从网络媒体中道德绑架现象产生的根源看,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媒体人在进行报道时形成的错误导向,而媒体从业者最应坚持的原则就是真实、客观与公正。媒体从业者首先要对自己的角色有良好的认知:自己是事实的传递者,而不是舆论的导向者和参与者,在进行信息传递的时候应本着中立者的角色,客观公正地对新闻进行报道,排除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避免用自己的价值判断对所要报道的新闻进行道德判断,避免对新闻进行定性。

(二)网民提高个人道德认知水平

对于网络媒体中的道德绑架现象,从网民的角度看,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认知水平。首先应明确“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从其功能看,这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积极的社会作用。而非用于对他人的道德进行审判从而引发道德绑架的现象。网民应有独立的人格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认知,对于舆论事实应有客观公正的见解,而非人云亦云对他人的道德进行审判。

(三)社会加大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力度

“康德认为,自律是以理性决定意志去实践的道德;他律是以经验为条件法则之下的事实存在。”这里的自律指的便是网络媒体人与网民在道德绑架现象中需秉持的态度。而他律指的则是社会通过各种手段对网络环境的监管。网络媒体相对来说是一个虚拟开放的大环境,与现实中的媒体相比,它对新闻生产及言论的控管相对较松懈,滋生了诸如道德绑架等消极现象。在如今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必须加大对网络环境的监管,从源头上把控新闻的生产与传播,在网民互动中加强网民言论的责任化,对于恶意破坏网络环境的个体与组织加大惩罚力度,使得人们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维护网络环境。

网络媒体中的道德绑架现象已日益成为网络媒体建设中的一大诟病,其产生来源于各方面的影响,对这种现象的规避又需要社会及个人等付出不同程度的努力。在我国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体在得以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网络道德的建设也需加快脚步,这需要每个人都重视起来,在接收网络媒体信息的同时自觉维护网络环境,避免道德绑架现象,为净化网络环境献计献策。

猜你喜欢

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网络媒体“四力”提升进程中的“圈人计划”
试论新时代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特点
净化网络媒体环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初探
语用预设视野下的中美网络媒体报道异同分析
网络媒体消费文化观念的传播与构建实证——以腾讯网为例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动传播探索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网络媒体在舆论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媒体新闻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