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本多元写话

2016-05-14李军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6年7期
关键词:自然段习作文本

李军

【摘 要】“微写作”起始于网络,将其引入课堂,有机地渗透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能搭建起课堂中读与写的桥梁,有效地实现读写结合,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让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和谐发展。具体做法是:在美文佳句处,依样“微仿写”;在文章飞白处,补白“微扩写”;角色换位思考,整合“微改写”;发挥奇思妙想,延伸“微续写”;读写充分融合,随文“微批注”。

【关键词】微写作 读写结合

“微写作”发端于网络,原指利用微博写作的微型文学作品。笔者尝试将“微写作”引入课堂,探索让“微写作”成为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的有效结合体。“微写作”,顾名思义,应将重心落在“微”字上,突出写作的灵动性,注重进行时间短、篇幅小、针对性强的习作训练,结合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及时内化课文的写作技巧,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文本的情感升华。笔者运用“微写作”进行读写结合的实践,降低了写作的门槛,放缓了写作的坡度,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一、美文佳句,依样“微仿写”

吕叔湘先生说,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微仿写”是指在阅读课中,精心选择一些具有明显特征的文章片段,模仿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表现手法等,进行小片段的写作训练,是读写结合的最基本形式。

1.句式“微仿写”。引导学生仿照文章的优美片段,依样画葫芦,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小到仿写一个句子,长些如仿写片段。

人教版(以下课例均来自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的第二、三自然段,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写作特点鲜明,措辞优美。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写作方法的基础上,笔者适时地提供桂林街头千姿百态的榕树的图片,让学生仿照文章句式,仿写一段“桂林的榕树”。在写作中,学生通过模仿提高了写作技巧,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桂林的美。

2.细节描写“微仿写”。学生习作常常写不长,写不生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习作缺少细节描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好优质的教材资源,指导学生进行模仿细节描写的训练。

如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一自然段中,母亲念完作者写的诗后的动作、神态等描写细致入微,笔者在教学这段时,先指导学生对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进行批注,然后指导朗读感悟,最后设计引导:“多么让人感动的母亲啊!你们也有这样的父母长辈吗?也有类似经历吧?”出示“微写作”要求:“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细节描写方法,写写父母长辈对你赞许的一刻,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幸福时光。”

教学中,教师先带领学生领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再自然地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微仿写”。在交流的那一刻,学生再一次回味了自己幸福的时光,切身感受到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爱。同时通过“微仿写”,也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父母的爱进行迁移内化,可谓一举两得。

3.写作顺序“微仿写”。如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文,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是描写景物文章的极佳范本。

二、文本飞白,补白“微扩写”

教材中有不少文章的内容有详有略,简略处或淡墨无痕,或简约概括。“微扩写”可以抓住文章飞白处,挖掘其丰富的内涵,进行补白扩写,化虚为实,化简为详,拓展文本内容空间,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1.对教学突破点进行“微扩写”。在文章重难点词句理解时,可以进行补白扩写。如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有“饱经风霜”一词。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发问:“文中这位冒严寒、顶酷暑,常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怎样的脸?请用一段话把他的脸刻画出来。”这个“微扩写”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常识,运用自己的语言,把词语的意思表达出来,既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饱经风霜”一词的意思,又引导学生进行人物外貌描写的训练。

2.对主题深化点进行“微扩写”。在文章主题深化、情感升华时,可以进行补白扩写。如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文末有这样一句:“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品读结束时,教师不由自主地长叹一口气道:“是啊,什么都没有了,这场大火烧毁了哪些瑰宝和精华啊?结合文章第三自然段的描写,用上‘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的句式,写一段话。”然后再让学生把自己的“微写作”,用沉痛的语气朗读出来。这样的“微扩写”,较好地实现了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以及对英法联军粗暴行径的憎恨。

3.对课文插图处进行“微扩写”。教材中许多课文的配套插图,教师如能恰当地加以利用,也能起到很好的习作效果。如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的课后作业:“我好像看到了围观的人议论的情景,我想把它写下来。”这个“微写作”,教师可以让学生细致观察课文插图,进行角色代入:“假如你是图中青年后面的小姑娘或者是前面的小男孩,你看到青年认真画画时,你是怎么想的?你会说些什么?你又听见边上的人说了些什么?”

三、换位思考,整合“微改写”

“微改写”是指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体裁、结构、叙述方法、情节等进行改一改,变一变。它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是对原文进行再整合、深加工的一种习作训练形式。

1.“微改写”变身导游词。对于许多写景类的文章,可以尝试指导学生运用改写导游词的方法进行练习。如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一文,在学通文章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整合课文中的语言,结合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练习撰写导游词,学当小导游。

2.更换角度“微改写”。指导学生设身处地用另一种身份来写同一件事。如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一文以第二人称写了志愿军战士同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的场景,采用了“劝别—回忆—抒情”的行文结构。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调换角色,以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身份,套用文章的行文结构,与志愿军战士说说告别的话。学生在习作中兴趣盎然,也加深了对中朝人民比山高、比海深情谊的理解。

3.故事结局“微改写”。课标中强调“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课文结局的改写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舞台。如学完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一文后,可以这样设计“微改写”:“假如鸟儿飞回树边,刚好看到伐木人准备砍树,故事又会怎样发展呢?”这样的改写,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奇思妙想,拓展“微续写”

“微续写”是指根据课文提供的开头,遵循原文的思路,通过合理想象续接故事情节,写一段话或是小篇幅的文章。续写要注意与原文的人物性格特征、语言风格保持基本一致,既有出乎意料的创新,又显得合情合理。在教学中,笔者创意地指导学生练习了两种“微续写”方式:常理式“微续写”和反常式“微续写”。

1.常理式“微续写”。指文章的续写,遵循原文的思路去创作。如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第三自然段,两人摔跤的动作描写十分细致入微。笔者这样引导学生:“小嘎子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按照嘎子争强好胜的性格常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于是,学生仿照第一次摔跤的描写方法,续写小嘎子和胖墩儿的第二次摔跤。

2.反常式“微续写”。指在文章续写时,跳出正常思路,用全新的角度去想象,但又能自圆其说,让读者觉得合情合理。还是在《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续写中,笔者又引导学生:“除了‘再摔一次,你认为什么情节最出人意料?把它续写出来,但要能自圆其说。”学生创造力的闸门瞬间被打开,有的想象小嘎子脑海中浮现出,有一次胖墩儿涉险帮助嘎子躲避鬼子,于是嘎子诚心诚意地把枪让给了好兄弟;有的想象嘎子和胖墩儿准备再次摔跤的时候,鬼子突然来袭,他们同心协力保护乡亲……反常式“微续写”,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教师也要做好指导,提防学生出现不着边际的“瞎写”“乱写”。

参考文献:

[1]赖正清.小学语文练笔策略[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2]徐承芸.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方法[J].小学语文,2016(03).

[3]于永正.教海漫记[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自然段习作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秋天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美丽的秋天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