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基本策略
2016-05-14龚明军
龚明军
摘 要: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在科学方面的素养,体现到课堂中,就是怎样将“三维目标”整合起来。将构建主义理论作为依据,概括了小学科学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含义,总结了小学科学课程“三维目标”的实施现状,并探讨了实现“三维目标”整合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三维目标整合;策略
小学科学教育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在科学方面的素养,也就是将“三维目标”整合到科学教学中去。很多学者和专家在全国范围的调查中发现,我国目前的科学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学生虽然对科学有强烈的探求意识,但迫于学业压力,在科学素养的培养上不容乐观。本文针对目前的情况,对实施策略开展讨论。
一、小学科学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含义
小学的科学课程将目标分成三个层次,即总目标、分目标以及各部分目标间的相互关系。第三层次的目标也就是将“三维目标”整合到科学教学的过程中,使“三维目标”作为完整体系实施。“三维目标”整合就是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和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方面的整合,让课程目标实现从知识本位转化为学生发展的本位,并且三者之间互相依存和作用。
二、小学科学课程“三维目标”的实施现状
对多所小学的科学教师访谈发现,由于科学教师经验和素质,以及科学教学的专业性培训等方面的制约,使科学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存在较大难度,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1)科学知识方面。有百分之九十的教师反映科学教材的知识点不易掌握,没有原自然教材系统,很多知识要靠查找资料才能了解,导致备课负担大,教学压力也大。比如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课时种植植物中,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玻璃杯中种植水仙花,以观察植物生长。这时教师就要查阅资料,了解种植的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2)科学探究方面。教师把握不好科学探究在教学中的运用,认为学生自己做实验就可以。有的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限定时间,或者让学生按照固定步骤操作,忽视了探究过程的实质。(3)科学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教师虽然普遍重视学生合作和交流,但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占主导的往往都是乐于表现的个别学生,大部分学生只是听从意见或者是附和教师,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也起不到开发科学思维的作用。
三、实现“三维目标”整合的策略
1.提升科学教师专业素质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参与活动,而不是单一地讲解。教师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教师的定位不应该是给予者,而是促进者。教师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实施策略,将“三维目标”整合到实施过程中去。这样就对教师综合素质有了更高要求。所以,小学的科学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坚实的教育理论素养。教师要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要求,专业素质是非常重要的。现行的教材只是一个参考,教师要灵活地再加工,将教材内容灵活地展现在课堂教学中。而不应该完全照搬教材,被教材所束缚。比如,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拓展认识内容,用课外阅读或者小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这样教师既能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又能促进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展现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让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展开实验和调查,自主地整理信息制作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和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的同时,掌握实施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提高科研能力,并培养出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比如在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的第七课时我们的大丰收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凤仙花的种子,并记录和观察收获种子的数量,以及种子是从哪里采集到的。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收获,并引发相关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多利用科学课程的资源
科学素养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学生参与科学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亲身的经历中感受与认识自然,以及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教师可以多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探究科学。学校还可以充分地利用图书馆和科技园地等教学资源,多方面地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呈现更现代的教育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弥补课堂教学的单一和不足。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多运用录像、网络、电视等先进的教学工具,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以及进行互动性的学习项目等,这些都是具有开发价值的教学资源。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学生的科学素养,落实下去就是“三维目标”整合。在课程中要实施整合,需要教师不断地摸索和实践。因此,实现科学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策略只是可参考的方法和建议,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深入地揣摩和理解,这样才能实现科学教育的真正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昝彪.“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教学对策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5(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