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应洞开孩子们的多重视域

2016-05-14程晓玲

新课程·小学 2016年7期

程晓玲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应引领学生走进语言的曲径幽深处,挖掘其容易被忽略的内涵,在别人不曾注意到的平淡无奇的地方,发现语言的多重风貌。教师应该同时睁开两只眼睛:一只眼引领学生进行常规的阅读训练,而另一只眼拨开教学中的迷雾和黑暗,活泼地洞开孩子们的多重视域。

关键词: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多重视域

听过好多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公开课,收获颇多。这篇人教版选编的小学五年级课文,记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得到了母亲“精彩极了”和父亲“糟糕透了”的评价,最终作者明白了,这两种评价都是对自己深深的爱。这样的一篇包蕴着作者成长因子的文章,情感深沉,意蕴十足。那么,教师该如何教,才能洞开孩子们的多重视域呢?

解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不论是哪个老师,都绕不过这样的问题:“如果巴迪的成长过程中只有这其中的一种爱,那么,他会变得怎么样?”的确,这样的问题统摄全文,直指全文的核心,关键就在于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究竟引领学生走了多远。

其中一节课,当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纷纷发言:

“老师,我觉得如果只有妈妈‘精彩极了的认可,那么,巴迪一定会骄傲自满,最后什么成就也没有。”

“我认为,如果只有爸爸的‘糟透透了的认可,那么,巴迪一定会灰心丧气,最后一蹶不振。”

“总之,巴迪只要缺少了其中的一种爱,都不会有那么大的成就,都不会有后来:‘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

“每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成功,都缺少不了母亲宽容的爱和父亲严厉的爱。”

……

这样的训练很有必要,很有价值,但是,且慢,这样的训练也极容易让学生陷入一种“非黑即白”的价值观和狭隘的思维观中,试想:难道缺少了其中的一种爱,一个人就不能成功吗?这世上,不是有很多天才连一种爱都没有得到,但也一样成功了,并且发出了璀璨的光芒。

在这个意义上说,母亲“精彩极了”的爱和父亲“糟糕透了”的爱,是一个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但却不是成功者唯一的原因。教师要引领学生反复体味“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在忽略掉的,以为是平淡无奇的地方,发现精彩,层层深入,力争有新的发现、新的顿悟、新的延伸。谭学纯教授说:“文本细读就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而言,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评价的出发点不同,但都源于爱;成功者源于爱,但爱不是成功唯一的条件……这诸多的“发现”应该包括“别人未曾发现的”发现。正如干国祥说:“我们因为一个伟大真理在教室里的重新发现而欢腾雀跃,内心激动,仿佛这发明者、这发现者就是我们自己。”

同样的,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而言,另有一处文字同样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敏感和警觉,那就是:“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记得一个老师曾经就这句话设置了一个问题——是父亲和母亲的声音一直交织在巴迪耳际吗?孩子们纷纷回答,是的,是指母亲慈祥的爱和父亲严厉的爱“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

真的只是父亲和母亲的声音吗?当然不是。说实话,生活中或褒义的,或贬义的评价何其多,所谓的真心评价,所谓的“故意捧杀”,所谓的“冷嘲热讽”,无不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我曾经翻阅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原著《我的绝妙坏诗》的结尾:

我感到庆幸——我从孩提时代起,就既有爱说“真美”的母亲,又有爱说“真糟”的父亲!是他们教会了我如何对待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首先我得不惧怕批评,不管这些否定意见来自何方,也不管这样“宣判”多么令人心碎,我决不能因为别人的否定而丧失勇往直前的勇气;而另一方面,我又得在一片赞扬声中克服内心深处的自我陶醉!“真美!”……“真糟!”……这些似乎完全对立又相辅相成的话语,一直伴随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跋涉。它们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得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强风中驾稳我的风帆。

显然,从未改编前的原著那里,我们发现,“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并不仅仅是父母亲的声音,作者告诉我们的其实更多更深:一个人既需要鼓励,也需要批评;鼓励后不骄傲,批评后不自卑,就像一句犹太谚语所说的:“你需要经常在口袋里装上两张纸条,一张上写着‘我只是一粒尘埃,另一张上则写着‘世界为我而造。”

一位专家曾经说:“不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教师对言语的解读都不应该是照本宣科,绝不能人云亦云,他得有自己对言语的独特感受。”的确,语文教师是在人云亦云,还是在“拨开水藻,露出一眼小活泉”?是固守于一孔之见、一时之见,还是洞开孩子们的多重视域?让师生在教学中有更大的吸纳力?我想,聪慧的教师一定会选择后者。教师应该同时睁开两只眼睛:一只眼引领学生进行常规的阅读训练,而另一只眼拨开教学中的迷雾和黑暗,活泼地洞开孩子们的多重视域。

参考文献: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