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成语故事》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分析
2016-05-14袁玉玲
袁玉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一类字,认识1个二类字。
2.了解4个成语故事的内容,知道这4个成语的内在含义。
3.激发学生阅读成语故事、积累成语、研究成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一类字,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
【教学准备】
成语故事书、成语词典、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四个成语,都是什么呢?(刻舟求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完璧归赵、狐假虎威),说一说这些成语的含义。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四个成语。
二、认读成语
(自相矛盾、掩耳盗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愚公移山)
1.自由认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领读。(声音洪亮)
3.齐读。
三、讲成语故事,理解成语意思
1.根据预习情况,请学生讲成语故事,任选一个成语即可,其他的同学还可以进行补充。
2.根据所讲故事,总结理解成语含义。
(1)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4)掩耳盗铃:掩,遮蔽,遮盖;盗,偷。偷盗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3.谁能说一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区别。
4.课件出示填空题。
(1)我们做事不要遇到困难就退缩,应该有( )的精神。
(2)如果不去努力,只会用谎言自欺,就是( )。
(3)心里太多想法了,一下子想读书,一下子想去打工,( ),不知道如何是好啊。
(4)由于他们两人不肯合作,结果把大好机会白白地送给对手,真是( )啊!
(5)我等妈妈出去了,偷偷地开了电脑来玩,没想到( ),爸爸却提前回来了,抓了我个现形。
四、自主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矛、盾、掩、盗”。书写、扩词。学完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测。
2.指导书写“矛、盾”,让同学们讲一讲哪个字容易写错,强调“矛”的字形,注意撇不要落下。
五、课后练习
1.成语接龙:
愚公移山—山穷水尽—尽人皆知—知书达理
伯乐相马—马到成功—功败垂成—成竹在胸
掉以轻心—心直口快—快马加鞭—鞭长莫及
2.成语扩展。
(1)阅读课后的成语,想一想这样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
(2)看看老师带来了哪些成语朋友。
课件出示:
有人物的成语:
叶公好龙 塞翁失马 毛遂自荐 孟光举案
有反义词的成语:
七上八下 颠倒黑白 颠来倒去 是非分明
有动物的成语:
狐假虎威 马到成功 鸡鸣狗盗 狗急跳墙
六、总结
同学们,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博大精深,妙趣横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七、作业
1.书写一类生字。
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愚公移山 (长矛) 鹬蚌相争,
自相矛盾 (盾牌) 渔翁得利。
掩耳盗铃 (掩盖)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成语故事》的第二课时。本课一共有八个成语组成,其中有两个八字的成语,其余的都是四字成语。个别成语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所接触,比如“愚公移山、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1.充分的课前预习,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方法。在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本课的成语故事,所以在课上讲成语故事的时候,学生积极踊跃,抢着回答问题。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回答问题而失落、生气。当其他学生讲成语故事的时候,他们听得特别认真,时不时还会补充。通过成语故事,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成语的含义。本课的教学难点就这样突破了。
2.相信学生,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本课的生字学习是交给学生自己学习的,通过借助书中拼音、字典、工具书来自主完成。这节课一共需要学习四个生字,“矛、盾、掩、盗”。字的音、形、义,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掌握,教师只需要课堂检测就可以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样就节省了课堂时间,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多讲一些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学生比较容易弄混淆,就可以多做讲解,多做练习,来帮助学生区别,以便正确使用。
3.课外拓展,会带给学生更多的兴趣。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拓展了很多的课外知识,比如带有人物的成语、带有动物的成语。学生非常乐意接受,兴趣盎然。同时,有些学生还可以列举出其他这样的成语,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成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包建新.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