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层推进——为学生插上自信的翅膀

2016-05-14陈冰

新课程·小学 2016年7期

陈冰

摘 要: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同一题材、同一要求、同一教师用同样的教学方法进行作文教学后,学生的作文水平层次大相径庭。特别是民族边远山区,来自不同村镇的学生习作素养差距很大。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学。

关键词:学生层次分层;习作内容分层;习作评价分层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既有类似,又有差别。分层教学尊重学生能力分组,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构建立体互动的教学方式。

一、作文标准梯级设计——给学生一把量尺

一个班级有五六十人,我们常常整齐划一的提出我们的要求,比如六年级习作要求:有条理,有中心,有真情实感,字数500字以上。这样的要求太笼统、太粗糙,学生不是都一个水平线上,他们有的词句积累少,有的语言缺乏个性化,有的选材不典型,有的学生作文语病频出,有的不能正确使用标点……那么,我们是否能蹲下身子,给学生一些机会,倾听学生语言生成时拔节的声音。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把作文标准层级设计,不仅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还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写作情感与态度。只要学生认真去写,就会先得一个“优”,这是对学生写作态度的肯定。正可以把一篇作文按照选材,语言表达,篇章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巧妙给予学生三个赞、两个赞、一个赞的中肯点评,既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又将学生存在的问题告诉他,学生在进行二次提高的时候有更清晰的目标和方向,也有信心进一步提高。

二、学生层次梯级组合——给学生一个机会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之间“互助共生”的理念构成的团体,在学习过程中彼此之间沟通、交流,分享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个体是相对封闭的,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有限,体会不到习作的乐趣,止步于自己现有的习作水平。鉴于此,班级成立作文学习共同体,每小组6人,按1∶1∶1的比例分别吸纳习作优秀、习作中等、习作有困难的学生,小组内实施“循环批阅法”。在同一次作文批阅时,每位学生只选取一个点,比如甲同学关注“用词是否恰当传神”;乙同学重点关注“语句是否通顺”;丙同学关注“结构是否完整”……每位同学循环批改其他5位同学的文章。下次批阅时关注点循环,即乙同学关注“语句是否通顺”,丙同学重点看“内容是否具体”,甲同学只看“结构是否完整”……,每节课教师成为参观者,只在结束时分享他们成功的地方,也让习作困难的学生明白自己不足的地方,然后再进行“二次提升习作”。

班级分组、循环批阅以来,作文课成了孩子们的期待,大家认真评改组员文章,又是那么期待看到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一位学生在《习作终于不烦了》中写道:让我惊讶的是,张×同学以前常常一篇作文写不到一页,这次居然写了505个字……文中的词语运用得基本准确,真令我大吃一惊,所以我不能懈怠,要不断练笔,写出更好的文章。

另一位学生在《“懒老师”讲评课》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拿回了作文本,我看到了同学们的建议与精心的修改,同学的想法挺有新意,对我帮助很大。

三、作文评价分层——给学生一片阳光

为给每一个孩子都提供展示的舞台,班级每半月周推出一次“梦想成真”活动,每期在墙上展示25篇作文,一个月时间几乎每位学生的文章都能上墙。针对各层次的学生,分别设计“我的推荐”“小荷初露”“沐浴阳光”三个板块。“我的推荐”板块主要为学困生设计,推荐优秀文章,写出推荐理由,或是几句话,或是一段文章,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只要是自己的独特感受,同样会受到重视。

张×是学困生,他推荐了一篇名为《自卑的我》的文章,他是这样写推荐语的:感觉这篇文章写得好,真实,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虽然寥寥数语,但是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已是难能可贵。他经常是文不成句,在班里也比较自卑,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他心中燃起的希望。

“小荷初露”主要为习作中等生设计,“小荷初露”板块发表三篇文章,可以晋升到“沐浴阳光”板块,体验成功的幸福。夏×之前对习作提不起兴趣,每次作文都是应付了事,现在特别期待“梦想成真”的更换。在日记中写到,经过度日如年的半个月,我们的“梦想成真”终于和我们再次见面了。他在“梦想成真”习作专栏上发表五篇文章了。有了这么一个评价平台。使热爱写作的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也给其他有待进步的学生标明一个前进的方向。

看着学生写作态度越来越端正,渐行渐远的习作信心又回来了。我们由衷感受到:作文分层教学唤醒了学生沉睡的心灵,我们应该探索出更多适合他们成长的教学方式,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指导习作依然是任重而道远,且教且努力。

参考文献:

陈俊竹.新课标下高年级小学习作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