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教材要求,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探究

2016-05-14林彩虹

新教师 2016年7期
关键词:泡泡提问课文

林彩虹

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目标与内容”中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体现“从关注教的活动转向更为关注学的活动”的教学思想,指向“全球阅读能力进展研究”(简称PIRLS)“检索、理解、运用、评鉴、质疑·创新”五项阅读能力层级中的最高级“质疑·创新”。它直面学生实际阅读中遇到的、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是站在儿童视角的阅读指导的起始,也是促进学生搭建自己的阅读策略框架,积累经验,摸索规律,在自我建构过程中逐渐形成阅读能力,提升阅读素养的需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从“与学会提好问题相关的学习活动”这个基本点设计,即学生提了哪些好问题,其价值何在;教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高阶思维层面的问题;如何组织学生经由好问题,有序、充分地展开学习活动,高效地达成学习目标。本文从依据教材要求这一角度,探究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具体策略与方法。

一、做好问题记录,知道“提了哪些好问题”“学习的起点在哪”

日常教学,学情调研普遍不足。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检阅》,因课后思考练习题首次提出“我有一些问题想和大家讨论讨论”,笔者有意识放慢速度,教学生怎么提问题,怎么在句子旁简单记录问题,整整1小时,仅指向阅读理解,22名学生就提了42个问题。但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每篇课文都把所有学生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放在课堂上教学,也不能由教师主观认定学生会提哪些问题。多数教师会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提问题,随机调研学情,但囿于时间,难以检测多数学生的问题,为后续教学提供准确的资讯。因此,有必要让学生预习时至少提三个好问题,课前收集问题,做好记录,整理资讯,作好规划:哪些问题需要教学?哪些是学生互相交流就可以解决?哪些需要教师提供脚手架支持帮助,采用什么策略更好?哪些是学生容易忽略,需要教师提出来?哪些问题属于高阶思维层面,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顿悟后才能提出?只有做足学情调研,才能确保教的是学生真正未知且想知、又需知的问题,真正教在“学习的起点”。可选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列出问题清单

让学生把问题简单记在课文句子旁或写在问题本上。课前随机抽取二分之一阅读水平不同的学生查阅(全班查阅最好),了解大多数学生在哪些地方提问题,以此确定课堂教学问题。

(二)填写问题记录表

为了分析基本学情,寻求有效的学习策略,可设计“学会阅读三千问”记录单,让学生记录“我的问题”“我能否自己读懂”“我的好办法”等信息。记录单收上来,教师要快速归类整理、分析判断,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并进行记录分析。如下面的《钓鱼的启示》记录分析单。

通过这样的记录与分析,教师可以清晰地看到学习生长点与教学出发点的交集,就会更多地考虑如何“基于学情”选择教学内容与策略,引导学生利用“已知”学习“未知、想知”的内容,使教学流程与学生的思维流程和谐相生,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实践中培养了学生根据课文提出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二、留心“泡泡问题”,学习“在哪里提问题”“怎么提好问题”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至四年级下册有些课文安排了随文“泡泡问题”。对此,多数教师只让学生回答了事。笔者认为,除了应充分发挥这些“泡泡问题”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外,还要利用它来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尤其是首次出现指向有别的“泡泡问题”,它应当是编者有意安排的提问范例,更应该充分发挥其范例的作用。具体做法是引导学生经历以下的活动:1. 发现:“泡泡问题”是在什么地方提问的;2. 检索:运用“联结”策略,找到与不理解的语段对应的“泡泡问题”;3. 理解、评鉴:经由比较,思考这些问题好在哪里;4. 实践:组织语言,提出好问题。下面,以三年级下册《争吵》为例说明如何设计与展开提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两相比较,发现方法

1. 精选范例,制作课件。备课时,从学生的问题记录中选取三个好问题,看看它们分别用了哪个“泡泡问题”的方法,把“泡泡问题”及相关语句截图下来制作课件。如一位学生提了一个好问题:这两个地方有矛盾,第一自然段说“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我嫉妒他。”第三自然段又写“心想:哼,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到底“我”有没有嫉妒克莱谛?教师据此找出“在有矛盾的地方提问”的“泡泡问题”,如《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呢?以及两个相矛盾的句子:(1)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2)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把它们截图下来制作课件。

2. 阐述过程,在比较中发现方法。课堂上,先请上述提出好问题的学生介绍自己是怎么提出这个问题,也就是看到哪些文字觉得奇怪,是怎么想的,把提问题的思维过程说出来。其他同学同步思考,直观感受提好问题需要经历怎样的阅读、思考过程。接着,出示课件,引导比较:这位同学所提到问题和《小鹿的玫瑰花》“泡泡问题”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明白二者都是在有矛盾的地方提问的,由此学生明确向“泡泡问题”学习提问是个好方法,同时也初步掌握“在有矛盾的地方提问”的方法。

(二)“联结”检索,验证方法

第二个环节“验证方法”,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以下两位同学所提的好问题分别用了哪个“泡泡问题”的方法?是什么方法?(1)“我”为什么觉得“很不安”“很后悔”?(2)“我本想让父亲高兴一下”,为什么“父亲把脸一沉”?经过讨论交流,学生找到了对应点,也明确了提问的方法:问题(1)对应的是《和时间赛跑》:“我”为什么“着急”“悲伤”,又为什么“高兴”“快乐”呢?这是在心情有变化的地方提问题。问题(2)对应的是《画杨桃》: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呢?是在人物神情有变化,与“我”意料不同时产生疑问,提出问题。

(三)评鉴调整,运用方法

第三个环节“运用方法”,让学生围绕自己所提的问题思考回答:自己所提的问题好不好?怎么问才是好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将上述环节中形成的认识通过实践转化、提升为实际能力。比如,一位学生课前问:为什么克莱谛气得脸都红了?后改为:克莱谛气得脸都红了,他举起手要干吗?他说“我在外边等你!”想干吗?这位学生介绍,是想起《我为你骄傲》的“泡泡问题”:老奶奶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呢?(首次从人物的语言合理猜测其内心提问题)另一名学生补充说想起《掌声》的“泡泡问题”:英子为什么犹豫呢?(首次从人物的外在表现猜测其内心提问题)

经由这样的过程,再让学生去看课文,原来没问题的,现在看出问题了;原来看出一点问题的,现在问题多了。以后预习时,他们就会自觉联想相应“泡泡问题”的提问图式,或对图式进行精细化、具体化的微调,提出更好的问题,积累更多的经验。而在课堂交流中,学生之间问题的交流、碰撞,促进了相互启发,促使学生的提问能力得以不断地发展,进而也推动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参照单元样本问题,明确“问题应该指向哪里”

人教版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从学习“提问”这个层面剖析可发现,除了“泡泡问题”,“单元导语”、精读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回顾·拓展”的“交流平台”,也有很多样本问题。它们覆盖了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涉及单元主题和训练重点等,指向明确而集中,综合性和实践性强。学生若发现这些样本的导学功能,便可瞻前顾后,多处比照,明确问题指向,提出更集中、更有价值的问题。下面以五年级上册《学会看病》为例,谈怎样引导学生参照单元样本提出好问题。

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解读“单元导语”,联系单元主题思考文本内容,明确学习要求和重点,确定问题所处的区域,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问题。本单元主题是“父母之爱”。参考“单元导语”中“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再根据文本主要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特质,就有学生提出了较有力度的问题,比如“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母爱的?”等。

然后,运用“联结”策略,把《学会看病》与本单元组精读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联结起来思考。这样提问的参照物更多,对在前一环节暂时提不出好问题的学生也会有更大的帮助,他们纷纷提出了不少好问题,比如,有学生参考《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思考练习题“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提出问题:“体会母亲在等待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有学生参考《“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后思考练习题“巴迪长大后,如何看待父母的爱?你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对他的爱?”把“巴迪”换成“我”,提出了:“‘我长大后,如何看待父母的爱?你如何看待‘我的父母对‘我的爱?”还有学生提出更好的问题:“说说毕淑敏和《慈母情深》中的慈母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什么是母爱。”

最后,利用“回顾·拓展”的“交流平台”反思,总结提好问题的方法,养成提好问题的习惯。“回顾·拓展六”的“交流平台”,要求“读一读课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体会这些语句好在哪里”,根据第三学段的教学重点之一——“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可以体会到这个要求的内涵:既要从重点语句感悟文本内容,也要体会出表达方式的特点。但从学生在学习《学会看病》中提问的情况看,大多数还只是抓住重点语句提出与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相关的问题。因此,教学“回顾·拓展六”的“交流平台”时,可引导学生读懂题目的内涵,然后围绕要求,主动反思在学习《学会看病》中自己的提问情况,畅谈体会,这样,学生就易于找到自己的薄弱之处,总结提好问题的方法,促进提好问题习惯的养成。

以上环节,通过“单元导读”,筛选关键性信息,使问题集中在一个区域,避免问题散乱。“联结”精读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和略读课文前“阅读导语”的样本问题,学生能绕开浅层次问题,提出更有思考价值的深层次问题。利用“交流平台”反思不足、总结经验,学生的提问能力,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有效性都得到提升。

总之,做好问题记录,有利于明确学生学习的起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巧用“泡泡问题”与单元样本问题为范例,精心指导,不断实践,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育才小学)

猜你喜欢

泡泡提问课文
吹多大的泡泡能把人送上天?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巨型泡泡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