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大的儿童”

2016-05-14徐勇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浙教版品德长大

徐勇

如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品德教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呈现出一派新气象。然而,当一节节“好课”层出不穷时,我们褪去其光鲜的外表后是否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品德课上得如此风生水起,在日常教学中真的做到以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了吗?教学是有立场的,那就是儿童的立场。儿童立场上的教师该是谁?应是“长大的儿童”。“长大的儿童”是在更高的程度上再现儿童的本质,其旨意是更好地理解儿童、发现儿童,其目的是更好地开发儿童、引领儿童、发展儿童。可以说,“长大的儿童”是对教师在儿童立场上角色、作用最形象最生动最准确的定位。那么,作为教师如何真正做一名“长大的儿童”让学生快乐地成长呢?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等一等”—创设自由

《义务教育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重视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教学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他们发展所处的水平,不要急于提供帮助,要使他们有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和探索积极性的自由。

如在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美丽的校园》一课时,我按照事先设计的活动展开教学,让学生参观校园,做“小导游”。学生们都兴趣高涨,积极踊跃,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当中。接着,我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最喜欢校园的什么地方。学生们可来劲了,纷纷亮出自己的“绝活”,热火朝天地利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感受,大有一比高下的气势。这时,我看见一名学生呆呆地坐在位置上,好像没有投入到活动中。我连忙走过去,关切地问:“你怎么了?”他不吭声。我提示道:“你可以先说一说你最喜欢校园的什么地方。”突然他大声地喊了起来:“老师,我喜欢花坛,想把它画下来,但我不会画。”我俯下身来帮忙,谁知等我把着他的手画下一个花坛的时候,他却说:“我喜欢的不是这个花坛!”哦,他的内心有着自己的“花坛”。我顿时后悔自己刚才的一意孤行了。

在学生碰到困难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提供帮助,却没有考虑到这样的帮助对学生来讲并不是合适的,而且还干涉了学生创造的世界。我忽视了“等待也是教育”。我们应在等待中观察,寻找教育的契机,并倾听学生的心声,注重引导,适时进行帮助,让学生经历体验,在活动中充分展示和发挥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一个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

二、当学生出现过失时“问一问”——倡导宽容

波普有一句教育名言:“错误在所难免,宽恕就是神圣。”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忍不住对学生进行训斥和责备,有时候甚至强行阻止他们的言行,这样做不仅会打击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更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个性得不到发展。

如在进行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寸金难买寸光阴》一课的教学活动时,其中一个环节是我让学生设计一张自己认为最合理的时间安排表,并把自己的“杰作”贴到周围的墙上进行展览。已经完成的学生都围在那里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大家都非常投入。这时有个学生向我报告有人把表撕破了。我过去一看,果然有一张表被撕成了两半,这下我忍不住了:“你干什么,回到你的座位上去!”那个撕破表的学生马上回到了位置上,满脸通红。我观察到,她因为这件事,情绪比较低落,基本默不作声,连学习兴趣都不太有了,更谈不上积极自主参与了。我气消后,问她:“为什么捣乱?”她说:“我不是故意的,我有了更好的时间安排想揭下来重新写,谁知……”我羞愧了,有一种无地自容的感觉。

在课堂上,我没有了解真相就妄加责备,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若教师在面对学生的“过失”时,没有聆听他们的真实想法,没有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就对其妄加责备,这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有一定的伤害。其实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理解,希望老师能用积极的态度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但老师的冷漠反应会使他们失望、委屈,以至于后来用沉默来封闭自己,把自己关在一个别人触摸不到的角落里。如果我们能了解学生的想法,正确看待他们的行为,那么我们就不会以这样的方式去对待学生,而应该给予理解、宽容。

三、当学生想要表现时“给一给”——体现平等

新课程强调教学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才,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这是教育的本义和真谛”。因此,教师要让每个学生有机会接触符合自身特点的环境,应让学生从自我愿望和需求出发,展现自己,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满足和成功。

如在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西部大开发》一课时,最后一个活动我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为西部开发出谋划策做点自己的贡献,并比一比谁出色。由于这个环节是一个实践活动,因此,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显得特别兴奋。交流开始了,我指定课中巡视选中的事先有准备的学生到台上进行投影展示,并表扬了他们,其他学生则没给予机会交流、表现。这时,有很多学生嚷着要交流,甚至有学生在下面喃喃自语道:“我也很棒!可怎么没让我去体验。”我略一深思,赶紧分组进行现场交流、展示。这激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个个投身于活动之中,气氛相当热烈。通过踊跃交流,出现了“资助贫困学生”“为西部做宣传”“动员有志人士”“开发旅游项目”等一大批金点子。教学过程非常有情趣而快乐,使整个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欣赏。如果教师把欣赏的目光,成功的机会只投向个别的学生,那么作为“陪衬者”的其他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必然会受到重创,对老师、对班级的感情随之淡化。因此,教师要真正关注、了解每一个学生,做到有教无类。我们要以平等的态度去欣赏学生,给每个学生以公平、公正的发展机会。诚然,一次有限的集体教学时间,是难以照顾到学生发展的千差万别的。然而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尽力去达到最理想的境界、最完美的状态,让学生在平等的教学中尽情享受成长的欢乐。

四、当学生思维独特时“听一听”——尊重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体,应理解、尊重、支持学生的思想、感受。我们不应该常常拿成人的眼光来解读学生的世界,拿成人的思维来替代学生的思维,拿成人的习惯来衡量学生的行为。

如在进行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我为母校添光彩》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描绘校园美好未来的环节。刚一说完,教室里就炸开了锅。不少学生对校园有着美丽的憧憬,他们有的独立创作,有的不由自主地聚在一起,三五成群,煞有介事地边讨论边描绘。我在一旁巡视着,发现有个学生的“校园”现代化气息较浓,别具一格,特别有创意。我心里暗暗佩服学生的创造力。但当我第二次再到他身边时,却发现他在学校的天台上画了一架形似飞船的庞然大物。我纳闷了,问他:“这是什么?”“校园飞船。”他略带炫耀地说。“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用不着飞船。难道你还想让飞船接送上学?”我没好气地说。“有了飞船,直接可以探究宇宙的奥秘,学习科学知识方便多了。而且还可以到外星球的学校交流访问,与外星人小朋友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他眨着眼睛,用稚嫩的声音回答道。我沉默了,心想:多么天真而又美好的愿望呀!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这样才有利于培养“真正的人”。上面课例中这么一个好创意,差点被我的落后思维抹杀。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他们的世界,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去创造。

总之,“长大的儿童”正是用大爱与大智筑高儿童立场。教师在教学中应带着真诚、无私的爱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用心去交流、感悟、探索、实践,定位好自身角色,不断地改进教学,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就一定能提高教学实效,让品德教学绽放生命活力。相信,一个充满大爱的教师站在儿童立场上一定是优秀的“长大的儿童”。

猜你喜欢

浙教版品德长大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内容的比较研究——以人教版、北师大版、浙教版教材《圆及其性质》相关章节为例
快快长大
我长大了
数形结合思想指导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
浙教版初中科学“阅读材料”教学对策初探
谈《 我是小小安全员》“童真”课堂教学心得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