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所引发的课堂之“变”

2016-05-14王君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课堂

王君

“互联网+”给各行各业带来了颠覆式的改变,而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技术与手段的应用上,更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理念及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2013年是沈阳铁路实验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年,历经四年的“导学助学拓学”教学模式实现了与数字化的对接与融合,“变化”与“成长”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词。

课堂之变一:教师去哪了

改变,教师是根本。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开放式的学习空间,自由学习的无边界渗透,使教师所面对的不再是以往能够提前预设并准备的问题,而是一群思维火花不断碰撞的生命,这对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储备、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理念在改变,走上了研训反思的学习之路

行为方式的转变首先依赖于理念的跟进,技术的提升。领导层面,学校分成了两个梯队:校长率先做培训、学技术;中层领导懂技术会指导,每学期承担一次“命题讲座”。教师层面,构建了“开拓”“探究”与“基础”三个团队。人人有位置,各自有研究的主体和方向,这些团队还可以动态地调整和整体交流。教师们的观念转变是不能仅仅靠一两次讲座就解决的,亲历和实践中尝到甜头才会逐步推进。所以研、训、做同步展开,信息部提供个性化线上和线下的全方位服务,教师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进行网上跟帖,网络备课,让不同层次的教师得到相应的指导和提升。

2.教师行动在改变,成为学生学习与情感的陪伴者

教师一词的定义,对于学生来说,不再仅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也可以是自己、同伴、书本、生活……学习活动,不再是学生与教师的双边活动,而是由多人参与、多元形式的泛在活动。教师的任务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在课堂上同学生共同探索,获取知识,通过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走向师生共同学习的道路。

(1)iPad进课堂,思维在奔跑

数字化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的优势是实现了学习的个性化。iPad进课堂,私人定制式的学习方式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打开了教与学新思路。在助学环节中,学生在生生、师生的帮助下,利用iPad等辅助手段完成对课本重难点知识的深度学习,如即时上网查阅资料,拍照,录像等功能使学习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iPad上的答题速度、准确度实时判断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随时监控和掌控学生的学习进程,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信息技术手段,使以移动,链接,创造为特征的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学习选择,更为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做到了因材施教。

(2)评价变数据,教师为辅助

软件系统,使评价的专利不再是教师,而是数字平台。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利用评价软件即时感受评价结果,同时系统可以进行大数据累积分析,柱形统计图让人一目了然看到自己及班级的优势及问题所在。老师可以将最终结果提供给家长。家长能够通过自己的移动设备随时关注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

教师去哪儿,新的课堂架构出现了多元的出路。实践中我们感到: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伴随者和情感的陪伴者更会得到他们的喜爱和认可。混合多元的学习方式成为学习的新常态。

课堂之变二:教室去哪了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打破了学校与教室的围墙和局限,使学习的空间和方式更加宽泛和多元。课堂教学,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了空间和时间上的延展,可以线上、线下,可以课前、课后,可以无处不在。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同步或者异步的方式,获取学习信息,进行个性化、互动化的学习活动。信息技术,使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学习的时间更加自由。教室变成了研讨室,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平台。

1.课前导学,学习无边界

在导学环节中,信息技术使学生“不待老师教,自己能自学”的自主性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学生根据上传到云空间的微课、电子书、教师设计的学力单等相关的学习资料,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发现规律。其中在线学习是导学与数字化相融合的特色亮点,所有的微课都由学校教师自己录制。除了微视频之外,电子书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校e课堂工作室成员自主研发出了1~6年级古诗电子教材,国家课程通过数字技术校本化。学生在经历“阅读一辨识一选择一成文”的过程中,对自己获取的知识也记忆得格外牢固,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

2.课后拓学,知识变能力

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既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在课后,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总结拓展,完成了知识的运用和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在内容的设置上,重点是让学生主动探究一些开放性题目,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后从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学生可以将拓展学习的资料、心得体会发到“人人通”空间,资源共享。

信息技术打造全媒体交互空间,所有的场所变成教与学的场所,使教学环境、学习的空间更加宽泛。

课堂之变三:学生去哪了

课堂变化的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的变化,没有这样的终极目标,一切教育行为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借助软件平台上课,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新颖性、参与的主动性、理解的诊断性与释疑的即时性同时并存。新鲜、交互、主动、即时和数据的存储分析让学习变得好玩而高效。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可以在课上,可以在课外,泛在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时时学、处处学的意识和能力。

1.创新——点燃学习兴趣

游戏学习软件进课堂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如英语学科的“一起作业在线学习平台”,得到了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广泛关注与好评,三方负担均得到减轻。学生们可以在家里用电脑或其他终端完成英语口语、语法、记忆单词的学习,轻松的游戏和互动中,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美术课,使用App在iPad上做沙画,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图片涂上各种颜色,图片的效果也可以随时更改。学生可以将完成的作品推送到大屏幕上,和全班同学进行共享。综合实践学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课堂与社会无线链接,给学生们创造了接触社会的机会。

2.实践——创意成为现实

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倾向于动手操作实践的活动解放了学生的头脑,使思维更加活跃。学校成立了“数字开拓小组”。将志趣相投的学生组织起来学习FLASH、scratch等软件。例如:3D打印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建模,打印出3D立体图形;“scratc团队”,在老师的帮助下,研发自己喜欢的游戏,如大家熟悉的“塔防游戏”;再如高年级学生自己编程的“键盘练习——打苹果”已经应用在低年级的信息课上;小组成员还帮助老师制作教学课件(相遇问题、植树问题)应用在课堂中。利用GarageBand,学校成立了iPad乐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已经可以利用这些“统一的乐器”演奏出不同的音色,乐队在多次展演中获得好评。

3.分享——合作走向内生

目前教育界认为未来“学生的学习伙伴是网络上的小圈子,他们互相学习,乐于帮助别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借鉴网络资源,学校领导班子自主研发和编写了校本教材,“媒介素养”课就这样诞生了。在课程中教学生如何去用媒介、做媒介和甄别媒介,体验小主播、美编、摄影等媒体人的工作,做校园电视台的小记者和小主持人。这一平台,给了学生更多地表达与合作的机会。

数字化所引发的课堂之变,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实现了全面发展,终身发展,铸就了铁实小师生的进步动力与发展梦想。作为实践者的价值,最终将体现在那些宝贵的经验里,沉淀为一笔财富。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美在课堂花开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