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妙导 学生真学

2016-05-14董旭午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春意萧红课文

【摘 要】本次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教学展评的主题是“让学习真正发生”,来自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的吴俊老师在其展评课中呈现出“巧”“真”“深”的特点,对主题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关键词】“巧”;“真”;“深”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3-0109-03

【作者简介】董旭午,江苏省泰州中学(江苏泰州,225300)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第11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的主题为“让学习真正发生”,我有幸忝列评委。期间,听了10节语文课,总的印象是课上得都很有语文味道,都能够较好地体现“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活动主题。当然,晋级选手吴俊老师的课《春意挂上了树梢》尤使我印象深刻,可谓教师妙导、学生真学,可以用“巧”“真”“深”三个字来概括。

一、“巧”的主要表现

1.课前导入设计巧。

课文题为《春意挂上了树梢》,授课时节又恰逢春天。吴老师课前用大屏幕展示了授课地点徐州市第三中学的校园春色——紫荆花、迎春花、桃花、樱花等,春意撩人;不仅展示了花草树木,还展示了春天的校园里师生学习、运动的场景图片。这些图片紧扣课文“春意”的主题,更撩起了学生心中不尽的春意,还很好地拉近了授课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为课堂教学的开展营造了很好的氛围。

2.背景链接巧妙。

一般来讲,教师大都会开篇即介绍写作背景,以便让学生由背景切入文本,进而先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表达的情感。

本文写作于1936年日伪统治下的哈尔滨。当时正值日俄战争后,英国、德国、法国、奥地利等欧洲列强纷纷在哈尔滨建立总领事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

这样的背景,吴老师是在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之后的“品读课文,问题探究”的环节适时切入的。同时,吴老师还展示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哈尔滨中央大街的图片。这样适时、巧妙的切入,正好可以给力于学生的深入品读和探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主旨更深入的理解。

3.对课文对比艺术的品析指导做得巧。

课文开头描写春天的景色,由此带出两类人的活动,写人们的活动,按时间的先后,分别写白天的中央大街、院内、晚上的中央大街三个场景。并有意让两类人的活动形成鲜明的对比:外国人和一些衣食无忧的中国人逛逛街,晒晒太阳,唱着欢快的歌,尽情享受春光;生活在最底层的不幸者则在春光里乞讨、哀哭。应该说,作者这样的构思是很用心、很巧妙的。吴老师在引导学生品析这个对比艺术时做得也巧妙无痕。

他引导学生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品析“汪林”这个人物形象上,集中探究“汪林”这个人物和其中的“我”所表达的情感态度。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作者对“汪林”这个人物的情感态度,吴老师引导学生探讨同在中央大街生存的那个“腿被冻坏了”的“嘴里吃着个烂梨”的叫化子以及那个“为着拉琴而扭歪的头”的瞎子是否拥有春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这样的探究,既加深了学生对“汪林”这个人物形象以及作品主旨的理解,也使学生明晓了对比艺术的妙处,可谓一箭数雕。这要比概念先行,生硬地牵引着学生用情节来解说概念要强得多。这才是发生在学生心灵里的真学习。

二、“真”的主要表现

1.指导学生前提性自学做得真。

课前,吴老师就给学生布置了自读探究的任务:汪林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作者对汪林持有什么态度?她到底是幸运的还是不幸运的?问题设置得好,学生做得也真实。

比如,通过课前自读,学生对“汪林”这个人物形象有了初步感知。多数学生认为:她是上层名媛,富贵人家(18人);她打扮漂亮,追求时尚(32人);她活泼快乐、青春活力(22人);她受过良好教育,善交际,有魅力(20人)。也有少数学生认为:她不关心他人,很冷漠(3人);她浮躁,内心被掏空了灵魂(2人);她没有理想,不爱国(8人)。在此基础上,吴老师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观点;同时适时补充历史背景,让学生深入理解“汪林”的幸运与不幸,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汪林”一类人虽无过错,但是这种淡漠和冷酷,加重了冰城的寒意。不仅如此,吴老师还引导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客观描述中是隐含着讽刺与批判的,了解到了萧红的内心冷与热的交织。

2.充分体现“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教学设计真。

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吴老师坚决摒弃了那些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在课前自读、课上探究和课后作业等环节都设置了真实有效的问题。

首先,在正式教学之前,他设置了这样一些问题,并要求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完成:

(1)你觉得通过这篇文章作者想表达什么?

(2)你觉得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试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鉴赏。

(3)谈谈你在阅读中的疑惑和问题。

……

这些真问题的设置,既有利于对学情有一个充分的把握,更能够保证课前自学环节的真实有效,还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习真正发生,吴老师又引导学生交流、探究了这样一些具体问题:

(1)为什么文章虽然题目是写春,但内容上感受不到春意,反而感觉有些凄凉?作者有何用意?

(2)为什么作者认为快乐的人总是快乐的,而哀哭的人总是哀哭着?

(3)为什么作者说“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为什么要将这些不幸的人消灭掉?

(4)春天应该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象征,为什么要写坏了腿的人和瞎子,被人间遗弃的人们?

(5)什么样的存在是错的,什么样的存在又是对的?什么样的喜欢是对的,什么样的喜欢又是错的?

……

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还不够均衡,甚至还有一定差距,但毕竟紧紧扣住了课文的灵魂,毕竟很好地引导学生深入品析了课文的思想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保证了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针对这些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学生自己去读、去讨论,细读文本并且相互激励。吴老师给了学生充分的信任与空间,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并从他们的阅读感受出发去交流沟通,强化合作,引领探求,指导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与文本的对话。

最后,是课后作业设置真实有效。这节课后,吴老师布置了两个作业:

(1)拓展阅读萧红《雪天》。

(2)生活中,你肯定也碰到过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请回忆一个片段,用你的笔记录下来。

第一个作业,我认为,哪怕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完成好,也会促进他们进一步走进萧红的内心世界,了解萧红冷冷的文字下强烈的情感以及那悲天悯人的善良和民族意识,更加充分地体会到她作品中的悲悯情怀。第二个作业,无疑指向了现实生活,旨在无痕发育学生的悲悯情怀,真实地在为“教文立人”的教育理想而努力。

3.品味语言、体会主旨做得真。

文章所写的时代距今较远,有些句子学生理解有困难。故此,吴老师将学生预习中反馈给自己一些句子进行整理,从中挑选了三个句子引导学生在课上用心品味。这三个句子为:

(1)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2)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第1节)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第16节)

(3)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通过深入品味和探究,学生对这三个句子的理解明显深入了一层。于是,吴老师趁热打铁,及时点评和总结,使学生领悟到了这些句子在文本中表达的主旨和蕴含的情感,更悟得了语言文字艺术之妙。这样品味和探究,很有语文味道,更富有诗意之美。吴老师所拟定的教学目标就明确了这两点:一是要细细体会语言的使用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二是让学生紧贴着语言不断深入探讨文本背后的意义世界,获得审美和思想上的共同收获。

4.教师情感表达真实感人。

这篇课文以“春意”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众多的材料组织起来,并多用对比、反复和照应,思路清晰,结构谨严。“春意”贯穿文章始终。不仅如此,在文中作者还运用了反复、照应,如“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街树蹿着芽”“树枝发出的芽”“树枝上嫩绿的芽子”等。这样的句子,前后关联,首尾呼应,都蕴含着作者深沉而强烈的情感。而在教学时吴老师也是饱含真情地在与学生对话交流,在真心实意地引导学生品析课文的这种语言表达艺术之美。

不仅如此,吴老师还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之际诵读了自己写作的一首诗《你叫萧红》。吴老师的诗作及其真情的诵读,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和尾声,也激起学生对课文作者萧红的喜爱和敬意。

三、“深”的主要表现

“深”主要表现为对这篇课文人文内涵的探究比较深入。吴老师拟定的教学目标的第一点就是:挖掘作者的深刻思想和悲悯情怀。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吴老师引导学生所发掘的作者的深刻思想和悲悯情怀主要包括:对于底层人民的深切悲悯、对于国人精神麻木的批判、对于社会不公的愤慨以及对于民族国家现状的忧虑等。整堂课吴老师引导学生紧贴着语言不断深入探讨文本背后的意义,以期使学生在审美和思想上都有收获。尽管课堂教学时间不够充裕,学生的思考、品味、探究还是很深入的,对课文这样的人文内涵的理解还是比较深刻的,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上课总会留下遗憾的。吴老师这堂课的遗憾是引导学生对“春意”的真正内涵思辨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对“汪林”这个人物形象的引申思辨还做得不够到位。

这“春意”该是日本侵略者铁蹄下一些快乐、麻木的国人失却的良知?该是社会底层人民的一种美好希望?该是作者的一种觉悟和理想?该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觉醒和奋争?作者虽未给出明确的答案,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不做思辨和探究。从这一点来看,这堂课还有待拓展和升华,而不仅仅是引导学生思辨、品味、理解一些重要语句。比如,“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是冬天吧?是秋天吧?但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等语句的思辨、品味和理解。

再有,对于“汪林”这个人物形象,充分而深入地品析固然重要,但不可仅仅停留在课文人物形象的品析上。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和社会现实,思辨并讨论一下当今社会里这种丧失国格、人格,满足于麻木自娱的人的信念危机,让这种“病态人物”活在学生心里,永远警示着自己的人生步履。作为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无痕接受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还是很有必要的,更何况读书都是为了“用”于人的成长和提升的。此外,课堂上诸多问题的结论,还略显仓促,也没有用师生对照问题结论的方式来强化培养学生的语言提炼、概括能力。

当然,这堂课留下这些遗憾的原因很多,有执教者认识和学养等主观因素,更有借班上课、学生不够熟悉、课堂时间不够充裕等客观因素。总之,吴老师的课还是很成功的,给了我很深印象和良多教益。还是那句话说得好,成功之处固然有其借鉴价值,遗憾之处同样具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春意萧红课文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春意
春意客厅
萧红墓畔口占
早春
端午节的来历
闻香知春意
背课文
萧红临终讲述的往事
琴声不再响起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