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跨文化敏感度研究
2016-05-14黄越颖
黄越颖
摘要:本研究随机选取西南民族大学85名非英语专业一年级研究生进行跨文化敏感度调查,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对所收集数据进行分析。采用Chen和Starosta制定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对跨文化敏感度的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及交际专注度五个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差异认同感水平最高,交际信心水平最弱。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得出,五个因素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交际参与度和差异认同感间及交际参与度和交际专注度间呈现了中度相关关系。本实证研究以跨文化敏感度为视角,为促进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启发。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跨文化敏感度;实证研究;外语教学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7.018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7—0075—04
一、前言
语言与文化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语言载体的文化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语言和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越发显著,拥有较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提升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话题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跨文化敏感度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部分,它是“激发人们理解、欣赏和接受不同文化差异的积极动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外,第二语言习得对非语言能力的关注度逐渐增长,并集中于文化教学和习得上。因此,有必要调查研究二语习得者的跨文化交际敏感度,以便发现其薄弱环节和相互关系,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Chen和Starosta于2000年开发的跨文化交际敏感度量表在跨文化敏感度相关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也被广泛使用。为测试出人们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Chen和Starosta将跨文化敏感度分为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五个因素并对量表进行设计。这一量表在国内外研究中均得到广泛运用,如W.Fritz和A.Graf等对同等规模的一所美国大学和一所德国大学分别进行了数据收集。又如彭世勇的《跨文化敏感度: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对比》一文通过比较两组数据发现了“英语水平对跨文化敏感度内部各层面的影响以及其影响的强弱”。
国内对这一跨文化敏感度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汉语学习的敏感度,二是外语学习的敏感度,主要是英语。第一类的研究对象以外国汉语学习者及短期来华留学者为主,如俞玮奇的《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敏感度与效能感》一文发现:“跨文化敏感各构成要素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可以利用各种相关关系,来提高来华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敏感。”第二类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以及高中英语教师等,如胡艳的《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调查》,邵思源和陈坚林的《一项对高中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敏感度的调查》。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对跨文化敏感度进行研究很有必要,Chen和Starosta开发的这一量表能为研究者收集有效数据提供便利。但从研究对象来看,目前少有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敏感度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选取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并在西南民族大学进行数据采集。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调查问卷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进行定量分析。
研究选取四川省一民族类院校——西南民族大学非英语专业一年级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笔者随机选取了85名一年级研究生进行调查,主要包括9个文科类学院以及4个理科类学院,共13个学院,占全校学院总数的76.47%(外国语学院除外)。被试的85人中有54名汉族学生和31名少数民族学生,包括了彝族、苗族、藏族、白族等。
本研究所使用的调查问卷是由Chen和Starosta开发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为方便被调查者理解,笔者将此量表翻译为中文量表,并运用了回译的方法来提升译文的准确性。在调查问卷试测阶段,笔者采纳参与者的建议,考虑到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调整了原表中五点量表所对应含义的顺序。本量表共有24个封闭式问题,其中7题测试交际参与度,6题测试差异认同感,5题测试交际信心,测试交际愉悦感及交际专注度的均为3题。在数据统计阶段,第1、3、5、6、8、10、11、13、14、16、17、19、21、23及24题需反向计分。
85份问卷均在研究生公寓进行发放和回收,运用SPSS2 1.0统计软件包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以确保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主要包括:(一)跨文化敏感度五个因素之间具有怎样的相关关系?(二)依据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跨文化知识学习能提出什么外语教学方面的建议?
三、数据分析
在这一部分中,笔者将对SPSS21.0统计软件包分析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一)样本总体情况
本研究所使用样本来自西南民族大学一年级研究生的85名学生,笔者对他们的性别、年龄、民族、学院和专业进行了调查(见表1)。
从表1所列数据,样本基本情况可总结如下:首先,被试者年龄在22~30岁之间。其次,除54名汉族同学外,还有31名少数民族同学。最后,学院数占全校学院总数的76.47%(外国语学院除外),专业数占全校专业总数的56.16%(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及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被试者至少有十年的英语学习经历,样本数据所涵盖的范围较广,能够反映该校一年级研究生的总体情况及被试学校的多文化特点。
(二)数据总体情况
为使本研究有更为全面、准确的分析结果,笔者进行了以下分析:
1.跨文化敏感度五因素数据
笔者运用SPSS软件对85个样本跨文化敏感度五因素的均值及标准差进行了计算,并将五因素各自总分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进行了比较(见表2)。
总体而言,五个因素均值间并无极大差异,而标准差值则显示五个因素内部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比较各项数据发现,差异认同感的均值最高,达到4.0784314,而交际信心的均值最低,为3.2541176。标准差值显示,差异认同感和交际愉悦感内部存在较大差异,分别达到.63910705和.65422565,而交际信心内部差异最小,为.46124907。从这两组数据可以发现,第一,交际信心的均值最低,且内部差异最小,这说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在交际过程中缺乏自信。第二,差异认同感的均值最大,而内部差异较大,这说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在交际过程中总体上对不同文化差异的认同感较强。
2.跨文化敏感度水平数据
表3和表4是关于跨文化敏感度总分的数据。表3统计了跨文化敏感度总分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均值,表4对各分数段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
表4对跨文化敏感度各分数段进行了归纳,可以看出分数集中于81~90和91~100这两个分数段,包含的样本数为65,占总人数的75.5%。在50~60和61~70分数段的各为1人,占总人数的2.4%。100以上分数段的为6人,占总人数的7.1%。结合表3数据,总分均值为88.0235,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被试者的跨文化敏感度水平为中等。
3.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
为了解跨文化敏感度五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笔者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进行了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见表5)。
从表5我们能看出五因素间以下的相关关系:(1)差异认同感和交际参与度间相关系数为.562**,显著性为.000,呈中度正相关;(2)交际参与度和交际专注度间相关系数为.552料,显著性为.000,呈中度正相关;(3)交际专注度和交际信心间相关系数为.390料,显著性为.000,呈弱相关;(4)差异认同感和交际专注度间相关系数为.247*,呈弱相关。
从皮尔逊相关分析可以发现,差异认同感和交际参与度间以及交际参与度与交际专注度间均呈现出中度正相关关系。这说明通过提升学习者的交际参与度,其差异认同感和交际专注度也会随之提升。从以上相关关系中还可发现,交际专注度与交际信心、差异认同感及交际参与度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交际专注度是跨文化敏感度的一个重要维度。交际过程中的信心、人们在交际活动中的参与度以及人们对不同文化间差异的认同感有助于交际专注度的提升。通过提升学生的交际专注度也有利于他们观察力和分析力的提高。
四、讨论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发现跨文化敏感度五个因素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呈现较高的差异认同水平和较低的交际信心。从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差异认同感和交际参与度间以及交际参与度和交际专注度间均呈现出显著中度正相关,交际专注度与交际信心、交际参与度及差异认同感三个因素间均呈现出正向相关关系。量表对交际专注度的测试包含了以下问题:(一)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我能做到观察敏锐。(二)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往时,我会尽可能多地去获得信息。(三)在与文化上完全不同的对方交流时,我很在意其所表达的隐含意思。这些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均要求交际者对文化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而这正是身处汉语语境的英语学习者所缺乏的能力。因此,为了提升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交际专注度,进而提升其交际信心、交际参与度及差异认同感,有必要使其掌握第二语言相关文化知识。
本研究所调查到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年龄处于22~30岁之间,在其学习英语阶段,所接触到的多为语法一翻译法、直接教学法、阅读教学法等,其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考试,提高分数。学生的学习重心和教师的教学重心主要是单词拼写、短语积累、语法掌握及阅读能力提升。他们并没有一个完善的二语习得环境,大多数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仅限于课堂,这导致学生不能全面掌握第二语言知识,缺乏对语言多元文化的了解,从而影响其跨文化敏感度水平。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学校需开设相关英语文化课程,以便学生从多方面了解这门语言,通过增强对语言的好奇心,使其学习并使用这门语言。其次,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诸如英文电影、歌曲等内容,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以提升其学习效率。此外,电影和歌曲中所包含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也能使学生从另一方面提升跨文化敏感度。正如Byram所指出,在与来自不同文化、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交流时,除了在交际过程中所需掌握的语言外,“对于‘差异的好奇感和解释、联想及发现的能力,即克服文化差异和享受跨文化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情感层面的跨文化敏感度对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有目的地提升跨文化敏感度能够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知识的兴趣和参与度,提升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责任编辑:刘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