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社团建设与科学发展路径选择

2016-05-14周艳华李林青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高校社团高校德育科学发展

周艳华 李林青

摘要:大学生网络社团作为高校社团的新形式,具有开放性、隐匿性、互动性、松散性、虚拟性、现实性。大学生网络社团可以拓宽大学生的交际范围、满足心理需要、扩大社会参与度和促进个性发展。但也存在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德育功能缺乏,以及运行和管理缺乏制度规范等问题。因此,本文从高校德育的角度出发,从网络社团的自查自律机制、高校职能部门的德育引导、创新激励评价体制、政府部门的法治监管、社会舆情和公众监督六个维度,探寻科学有效的建设和发展大学生网络社团途径。

关键词:高校社团;大学生网络社团;高校德育;科学发展

doi:10.16083/j.cnld.1671——1580.2016.07.00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7—0029—03

一、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概念与特点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的数据统计,学生群体占中国网民的25.1%,是我国网民的最大群体。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社交和学习方式。在高校社团组织形式中,“网络+社团、社团+网络”已经成为新时期学生社团发展的新常态。

大学生网络社团是大学生基于相似的兴趣或需求,以个性化的身份在网络上建立的有一定或特定宗旨的社群组织。它包括现实社团的网络化,基于网络本身而建立的社团,基于网络的特性而建立的跨时空、跨校园、跨地域的虚拟社团三部分。因此大学生网络社团具有开放性、隐匿性、互动性、松散性、虚拟性、现实性等六大特点。

二、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利与弊

大学生网络社团是高校社团的新形式,基于网络而具备的六大特点决定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应客观辩证地分析利弊。

第一,拓宽了大学生的交际范围。它突破了传统社团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跨学校、跨地区甚至跨国界进行沟通交流或者开展学术科研活动。第二,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大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是复杂、多维和矛盾的,而网络社团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可以使高校学生更好地展示、表达和宣泄等。第三,扩展了大学生的社会知情权和参与度。第四,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独立和发展。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网络社团,使大学生们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渠道增多,在思想火花相互撞击下促进对自身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和发展个人优势。

大学生网络社团给校园生活带来了新气象,但也存在弊端。第一,消极思想的冲击。大学生网络社团成员身份虚拟,信息来源繁杂,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第二,存在盲从性,易导致极端事件发生。网络社团为大学生开辟了一个虚拟世界,如果社团成员长期沉溺于此,会导致其对现实环境产生认知错误,对消极网络行为盲目模仿,甚至是作出违反学校纪律或触犯国家法律等极端行为。第三,大学生网络社团松散难于监管。网络的跨地域和超时空性让网络社团的监管成为难题。

大学生网络社团利弊共存,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我们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正视大学生网络社团存在的问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国外,由于网络技术起步早发展快,大学生社团的历史悠久,大学生网络社团发展相对成熟。我国高校网络社团发展迅猛,但引导和监管相对较为薄弱。主要表现为:

(一)运营水平有待提高

在这个科技大发展的时代,图片、视频、音频等都是时兴的传播媒介。而多数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网站内容几乎都是文字和图片的堆砌,缺乏深度、内涵。此外,大多数的大学生网络社团注重于单方面发布消息或公告,缺乏在线交流、网络讨论等互动的功能。

(二)缺乏德育功能

大学生网络社团具有隐匿性和虚拟性,其成员来源复杂多样,而网络这个无限延伸的空间给了消极分子可乘之机,成为德育工作的盲区。游离于高校德育之外的消极网络社团对和谐校园建设将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三)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

大学生网络社团成立、运行和管理以网络为媒,没有指定的主管部门,无组织核心,成员自主性强,进出社自由导致社员流动频繁,缺乏相关制度来进行约束。

四、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建设与科学发展

网络社团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日益重要,探索促使大学生网络社团建设与发展的有效路径,以确保网络社团良性持续发展,是高校德育面临的新课题。

(一)建立完善的自查自律机制

1.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登记制度

为规范发展,应实行在校与网络双登记制度。实行筛选把关,淘汰部分违法消极网络社团。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应切实落实互联网登记备案制度,确保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管理与国家相应的治理体系接轨。

2.大学生网络社团内部制度建设(实名注册)

网络社团社员身份虚拟,责任追究难是网络社团监管的一大难点。可以在入社时实施实名注册,或者用学号进行身份识别,让网络上虚拟的个体和现实中的高校学生可以对应。同时,可以建立内部的社团规章制度加以引导和规范,如可以参考新浪微博公布的“微博社区公约”等,制定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公约或协议书。

3.大学生网络社团管理员责任制

网络社团的管理员是社团管理的第一关,责任重大。对网络社团管理员进行培训,制定管理员的责任范围、评价体系,使其成为网络社团内部动态的检测仪,把握社员动向,及时发现不良信息并根据相应的预案妥善处理。

(二)进行积极的德育引导

1.建立校园主题网站

网络的世界是自由的,德育引导应润物无声,体现在细处。高校职能部门应按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践”的原则,打造综合性校园主题网站,集学习、生活、就业、娱乐、情感、心理咨询于一体。高校还可以组建一支精干高效并熟悉网络语言的时评员队伍,积极有效引导舆情。

2.促进学术型、公益型、创业型网络社团发展

大学是增长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勇于实践的重要阶段,网络社团同样要发挥相应的功能。但大学生网络社团存在社团类型单一的状况,多娱乐型网络社团,而缺少学术科研型、公益志愿型、创业就业型的网络社团。高校应积极调控,对娱乐型网络社团进行必要的规范,促进学术、公益型网络社团的建设。

3.关注网络社团领袖,提高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在网络社团中,活跃度高和独具特色的社员往往会成为类似于“社团领袖”的角色,具有较高的号召力。高校要关注社团领袖,开辟途径把校内有影响力和规模效应的社团逐步纳入管理、引导、服务的主渠道。同时,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日益重要,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对大学生网络社团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创新激励评价体制

1.对优秀给予场地、经费、技术指导(积分制)

成熟的网络社团往往是集网上交流、线下活动于一体的。高校职能部门对网络社团实行积分制,参考该网络社团的影响力(点击率)和活动开展的情况进行评价,对优秀的网络社团给予场地、经费和技术方面的指导。

2针对性、多样性、即时性地进行评价和激励

社团建设和组织形式多样化,对网络社团的激励和评价体系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有针对性地制定激励、评价体系。

(四)施行有效的法治监管措施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实行的关于网络的法律法规都是综合性的,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针对网络社团的相关特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赋予网络社团的合法身份、明确监管主体,促进网络社团的规范性发展。

2.建立网络社团奖惩机制

社团管理员应定期公开网络造谣者、失信者的名单并给予相应的处罚。通过奖惩机制和其他有效措施,使社团成员明确网络自律的重要性,并将激励机制内化为促使社团发展的内生动力。还要联合网络公司和网络运营商,通力合作并大力支持失信惩罚机制的构建,用法律手段规范网络运行秩序。

(五)社会舆情对包容和谐的氛围的影响

目前的大学生网络社团还处在探索阶段,对发展过程中的大学生网络社团应给予包容、支持和鼓励。动员广大互联网受众及时提供舆情信息,营造和谐的网络氛围,更有利于大学生网络社团发展。

(六)公众监督进行积极有益的良性互动

在目前缺乏法律和专门部门监督的情况下,为了促进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健康发展,借力于公众监督不失为明智之举。大学生网络社团如公益志愿型网络社团、创业就业型网络社团等都是大学生网络社团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形成了积极有益的良性互动。

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法律、社会舆情、高校德育建设等层面的努力,加上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自查自律以达到共同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社团文化,助力形成正能量的网络社团文化氛围。

五、结语

社团是高校生活的重要一员,网络与社团有机结合而生的大学生网络社团,极大地扩宽了传统学生社团的空间并注入了新的生机和发展的动力。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迅速崛起和蓬勃发展,有利于调动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其个性的完善和全面发展。规范网络社团的服务、管理和运营、及时跟进,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未雨绸缪,规避大学生网络社团的不良倾向,有效地助力大学生网络社团的不断完善与科学发展,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王辰]

猜你喜欢

高校社团高校德育科学发展
浅析高校社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多措并举开展“两学一做”促进扬水事业科学发展
试论如何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生命教育视野下高校德育和谐研究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在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杉树湾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探讨
大学生社会实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
中美日三国高校德育比较研究
浅析高校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