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草根公益人的逐梦之旅
2016-05-14周神青
周神青
2016年2月26日上午10点,江津区贾嗣镇崇兴小学。
从面包车上下来,王珍一迈进校门,便赶紧闭上眼睛重重地吸了口气。
阳光暖暖地照射着整个校园,琅琅的读书声一阵一阵地传进她的耳朵。
在这个明媚的上午,它们一起笼罩并温暖着王珍。
再睁开眼时,王珍的眼睛有些微红。
“曾经为给孩子们做午饭,我在那里种过菜。”王珍轻轻地用左手指向一个角落。
王珍说,现在只要有空,她都会回来看看。
最初在这里的经历,促使她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慢慢走上公益慈善之路。
梦想初现
王珍第一次注意到学校很多孩子不吃午饭,是在2003年秋季开学的第二周。
由于放学后教室要锁门,中午放学后,很多孩子都呆在学校空地玩耍。
有的耍着耍着就找棵树靠着睡着了。
那是阵阵秋风吹进窗户,知了永不疲倦鸣叫的季节。
每每从宿舍透过破旧的窗户看到那些孩子在树下睡着,王珍总是会笑着摇摇头。
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
那一年,王珍才17岁,刚中专毕业,就被分配到这个地处江津南部的偏远学校工作。
王珍正在为自己感到委屈。
“那时候自己也还是个孩子,一到学校报到就后悔了,因为觉得这里条件太简陋、太艰苦了。”现在说起这些,王珍有些不好意思。
贾嗣镇距江津城区近60公里,崇兴小学在崇兴村北面的高岗上,很多孩子的家都离学校较远。
在看孩子们玩耍了几天后,王珍感觉到了不对劲。
“怎么开学一周都没看到他们吃午饭?”王珍问自己。
第二天中午,王珍拉住了班上一个正在玩耍的孩子。
“上学太早,早上婆婆没时间做饭,我肚子不饿。”孩子的眼神有些躲闪。
看着孩子躲闪的眼神,王珍感到很揪心。
“这么小的孩子还在长身体,中午不吃饭咋受得了,下午也没精力上课。”王珍说。
她打算为这些孩子做点什么。
很快,她到镇上买来炉子以及锅碗,开始每天为班上十多个家庭特别困难的孩子做午饭。
后来,为了解决带饭的孩子中午只能吃冷饭的问题,她又开始为更多的孩子热饭热菜。
“那时候我就有一个梦想,要帮助那些贫困的孩子,并且要尽我所能。”王珍说。
爱心传递
从此,王珍的生活被劈成了两半——教学和帮助贫困孩子。
在此后的几年里,王珍帮助的贫困孩子越来越多。
从最初只是给孩子们做饭热饭,到后来为孩子们收集旧衣服、旧鞋子,帮助残疾儿童……
但是,帮助贫困孩子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而此时,王珍的工资虽然已经由最初的600元上涨了不少,但是一个月也只有1300元。
王珍知道,单纯靠自己的力量,并不是长久之计。
怎么办?难道对这些孩子不管不顾了?
“他们的父母很多都在外面打工,靠力气挣钱,如果在他们这个年龄没有把他们照顾好,只怕以后他们长大了还要走父辈的老路。”王珍有些担心。
“何不成立一个组织,把身边朋友、社会力量都发动起来,让大家在工作之余,一同参与到对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学生的关爱之中。”一次在给几个孩子送完旧衣物后,在回来的路上王珍想到。
2009年12月底,已经调至江津区先锋小学任教的王珍在学校的帮助下创办了爱心组织——江津区真情关爱基金会,专门帮助贫困儿童、孤儿、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
“我相信爱心是可以传递的,我们要通过这个基金会竭尽所能地关爱帮助更多的孩子们。”王珍信心满满。
化解质疑
基金会在王珍的努力下,得到了各方的支持。
成立6年多来,共为各种不同情况的孩子累计募集款项达30余万元。
包括“海豚”儿童、唇腭裂儿童等在内的30多人得到了帮助。
但是,在王珍和基金会慢慢成长的同时,对她和基金会的一些质疑也随之而来。
2014年10月的一天,上完课准备去医院看望一名残疾儿童的王珍,刚从学校出来就被一位学生家长拦住了。
这位家长王珍认识,“他由于孩子生病,想在基金会申请一笔救助资金,可是他们有稳定的收入,家里还有门面,实在不符合我们的资助要求。”
“别的孩子能帮,我的孩子为啥子你们就不愿意帮?”家长指着她吼道。
“你们不符合基金会的帮扶要求。”王珍给这位家长解释。
“有啥子不符合的,莫不是你把钱都揣进自己腰包了?”家长质疑道。
“你做这些恐怕也是想出风头吧,学校那么多老师,别人怎么不做。”家长不依不饶。
面对这些质疑和不理解,王珍有时候也会感到沮丧。每每这时,过往的景象就会在她脑海浮现——
原本自卑的小刘现在已出落成一个大姑娘,从不愿与外界交流到现在会兴奋地打电话告诉王珍,她交了好多朋友。
可爱的小何,一直是那么的阳光自强,他现在不但学习成绩特别优异,而且还写得一手好字。
“他们,就是我一直追逐梦想、坚持不放弃的动力。”王珍说。
公益之路
2015年年初,王珍开始尝试改变基金会运行方式。
“基金会只做信息收集和引导,按家庭困难、留守、孤残等情况收集孩子们的信息,建立爱心资助库,然后通过QQ群、微信群等渠道进行传播共享,让爱心人士与孩子们直接对接。”
为了消除人们对她和基金会的质疑,王珍想到这个办法。
让王珍欣慰的是,这个运行方式实行一年多来,效果很不错。
“至少不用担心再有人说别人捐的钱都进我钱包了。”王珍笑得有点苦涩。
其实,从13年前还是一个刚中专毕业的小姑娘开始,王珍的生活一直都很拮据。
最恼火的时候,不到600元的工资,要管十多个孩子的中午饭。
钱不够了,王珍就在学校内找了块靠墙角的空地,尝试着自己种起了菜。
后来,成立基金会,由于缺乏启动资金,王珍硬是说动才结婚的丈夫拿出了3万元积蓄。
这几年,由于王珍的带动,丈夫、5岁的女儿,还有很多朋友都跟她一起做起了公益,成为了基金会的志愿者。
基金会志愿者多了,王珍有了些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
她常常会忍不住回到13年前最初参加工作并在那里走上公益之路的崇兴小学。
当初的宿舍已经改建,菜地也成了水泥地。
“那些孩子现在都长大成人了,不知道都过得怎么样,希望他们都能拥有越来越好的人生。”王珍有些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