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发展理念的正确打开方式

2016-05-14韩喜

当代党员 2016年7期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全民

韩喜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共享发展理念,如何理解其背后的深刻含义?在今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我们不妨从这四个维度来学习、领会共享发展理念。

2015年12月,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发布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获得感”排第一。

大到治国理政,小到柴米油盐,在进行盘点评价的时候,都可以用“获得感”这把标尺来测量。

“获得感”有别于“幸福感”,它强调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

如果不讲“获得”而一味强调幸福,就容易流于空泛。

另一方面,“获得感”的提出,使人民得到的利好有了进行指标衡量的可能,而幸福是很难衡量的。

当前,我们正朝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

届时,如何才能衡量是否达到全面小康呢?全民获得感无疑是最好的“试金石”之一。

而共享发展正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主动回应——全民共享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

在民生话语体系里,“全面”的基本含义是全社会的民生水平整体进入小康状态。

届时,小康将成为民生保证和改善的新基准和新起点,底线民生的下限将以“小康”作为初始条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就在于“获得感”是否“全民”,短板也在于“全民”。

新中国成立后,共享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贯穿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长期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使得共享一直停留在较低水平,甚至出现了把共享曲解为平均主义的问题,以致社会财富被摊薄和稀释,不仅不能有效解决民生问题,而且也阻碍了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进程。基于此,中央实施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通过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从而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但一段时期以来,民生改善方针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集中表现为民生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而全民共享把发展和民生纳入到整体协同的框架,兼顾了发展与民生的个性与共性,对立性与统一性,实现了发展与民生的统筹兼顾、共融共生。

【路径】

●改善共享发展的生态环境,释放民生红利

在宏观方面,从改革发展的全局进行顶层设计,让共享发展理念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在微观方面,构建共享发展的政策、法规支持体系,搭建企业、社会和政府共享发展平台,营造共享发展的良好人文氛围,规范和约束企业的行为和边界。

●推进发展机会共享,增强民生改善的自生能力

共享发展首先表现为发展机会共享。一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重构利益关系,激发社会活力。另一方面,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降低行业和部门的市场准入门槛,构建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确保“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

●培育共享发展的新业态,大力发展民生产业

一方面,要跳出传统产业的局限和壁垒,顺应产业技术革命发展趋势,不断开拓基于互联网的民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并丰富产业、行业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民生产业化。做好民生产业大数据库、民生产业智库、民生金融、民生工程、民生项目等民生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引导民生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小康小康社会全民
我家的小康
全民·爱·阅读
我家的小康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可持续全民医保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