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境顺应理论在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6-05-14沈淼

关键词:英语教学

沈淼

摘 要:语用教学会对学生的语用能力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为社交语用知识的掌握是具有相当的难度的,必须经过一定的积累才会在实际应用中有所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及时提示学生多关注语境特点,培养出语境敏感性,这样才能在实际应用中注意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教师可以设计活动,让学生练习对所学知识的输出,在活动中,教师的适当介入和学生的自助互助都可以促进他们对语用知识的真正掌握。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也自觉不自觉的实现了语言的顺应,这个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目的语言的容纳,也是语用能力从母语向目的语迁移的过程。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语境顺应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7-0270-03

近年来,大学英语测试越来越有难度,专业化程度越来越强,对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专业英语的测试越来越趋于平常,越来越重视英语这门工具学科的普遍应用了。所以,从根本上来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如何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专业化,以何为契机,怎样能够最合理最恰当的推进大学英语专业化进程,都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我们在每天的教学过程中逐步要实现的。2007年,教育部在历经3年的试行后制订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把该要求作为各高等学校面向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重要依据。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听、说、读、写、译等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交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教学模式单一,与走向社会后用人单位的需求难免存在脱节,另外,大学英语教学一直缺少分类指导,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不同类别人才的需求,致使在教学上“一刀切”,进而又使得老师和学生都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备考各类过级考试上,而对英语的实际综合应用能力检测不够。

一、语境顺应理论

学习者获取语言知识是为了能够在日常和学习生活中运用好这一工具,不能过分依赖书本而脱离语境,因为我们都明白不懂得语言的运用规则,语法规则将变得毫无用处。语境,顾名思义,即语言使用的环境,英文为context,也译为上下文。语境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语言学家Wegener于1885年提出的,之后,英国人类语言学家Malinowski于1923年划分出“话语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后来英国语言学家Firth把对语境的研究从单纯的上下文的关系发展到了语言在实际应用时涉及到的主客观环境。语境一定是与社交场合密不可分的,时刻制约着语言的选择表达和理解。从语境研究不长的历史来看,不同学科不同学术流派对语境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我们无论在教学还是日常的语言交往中都会感受到,语境不但包括话题、参与者、交际媒体渠道等等这些看得见听得清的现场成分,更要包括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这些存在于无形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的认识才会有了语境顺应论的应运而生。语境顺应理论是由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根据Darwin的进化认识论思想,结合人类语言交际的实际情况于1999年建立的。语境顺应理论关乎人类语言的交际行为与认知,主要探讨的是语言的产出,该理论以“对与语言使用有关的语言现象作认知、社会、文化上的综观”作为总的指导思想,以语言选择与顺应作为基本点,阐述语言的各种使用现象,探究人类语言交际的心理过程,并通过研究该过程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从而揭示语言运用的实质。因此,其实用价值可想而知。语言的使用是“一个经常不断的、有意无意的、受语言内或语言外因素左右的语言选择过程”[1]。语言结构的选择就是语言结构和结构构成原则的选择,人类从事的各种社会实践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平常人每天都要进行言语交际,要考虑语言的方便及使用程度,要考虑社会文化背景因素,要考虑说话对象的政治立场、意识形态、语言策略等。作为说话人,我们还要选择句子结构,注意礼貌得体的表达,要对语言以及非语言因素同时做出顺应,实际上,在我们日常的下意识的语言交流中就已经对语言语体做出顺应选择了。

Jef Verschueren提出了语境关系顺应论以及语境的动态生成观,给语用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论述语言顺应的过程中,Jef Verschuren提出了动态顺应(dynamics of adaptability)概念,强调语言使用中顺应的动态过程,或意义的动态生成。这些理论都揭示了语境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是语言使用的双方各自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适当的交际语境,进而改善或创造新语境的过程。教授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正确的运用语言实现与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说话人进行有效沟通,减少或避免语用失误,免除交际中的误会。结合教学现状,以语境顺应论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势必会提升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2014年4月12至18日在大连召开的“当代语用学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研讨会上,何自然教授提到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都是从打基础开始,从音标到单词词组,到按语法规则造句子,再到翻译理解篇章。老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要处处纠错,造成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如何让学生在为数不多的大学英语课堂上多说多练不怕犯错勇于犯错,按照大学英语专业化趋势来看,从专业英语的语用学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让大学生们先学交际,再考虑结构含义和语音语调——就是一条良策了,那么,基于语境顺应理论的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就必然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

二、结合实际

在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围绕将语境顺应理论贯穿于英语教学这一主题,旨在形成既遵循课程教学规律,又以语境顺应理论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以突破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为出发点,加快构建新型的以语境顺应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方法,形成创新型体系。

关于语用教学,之前有过很多相关的研究,这既是必要又是可行的,学生在日常交际中的薄弱,很多都是因为语用知识的欠缺,导致了语用失误,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造成交流的失败。语用教学会对学生的语用能力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为社交语用知识的掌握是具有相当的难度的,必须经过一定的积累才会在实际应用中有所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及时提示学生多关注语境特点,培养出语境敏感性,这样才能在实际应用中注意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教师可以设计活动,让学生练习对所学知识的输出,在活动中,教师的适当介入和学生的自助互助都可以促进他们对语用知识的真正掌握。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也自觉不自觉的实现了语言的顺应,这个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目的语言的容纳,也是语用能力从母语向目的语迁移的过程。平时的练习中多提供地道的真实的英语,比如英文电影、美剧等,这都在客观上有利于语用能力的实践,多提供贴近学生年纪和生活的小场景,为他们主观上促进语用能力的掌握提供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课堂教学的内容要与实践相结合,形式与内容相结合。

目前的社会就业市场对应聘者语用能力的要求很高,然而大学毕业生的语言交流能力距离就业市场的要求相差很多,影响了学生的就业潜力,因此,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中,我们要多引导学生熟练英语的语用特征,以听力教学为例。首先,在听力练习中,必须要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认知语义。语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推进的语言交互使用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比如,打算赴美留学的学生一定要面对签证官,在面签过程中,没有听清楚对方说什么或不明白含义,只要简单说一个升调的“sorry”就可以啦;反之用降调时表达的则是真正的道歉了。就像汉语里的多义词多音字的道理一样,我们不能只凭借英语词典里的某条解释就断定某个单词的意义,一定要联系上下文来分析理解才对。其次,必须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听力准备阶段,这里面对即将听取材料的文化背景知识、词汇等方面都做出了铺垫,我们对于要听的内容背景了解得越多,在听的过程中才会越轻松,效果才会越好。比如,每堂课都在复习旧有句型中开始,不知不觉的引入新句型,让学生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通过刺激大脑中的旧有知识,与新知识无缝连接,自己就完成了新句型的翻译,然后,老师再从理论高度系统讲解,教学内容迎刃而解。第三,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造听说相结合的机会。多年来的教学传统和应试系统,造成大多教师强调语言使用中语法的重要性,忽略了得体性,也就使得学生们的语用能力滞后,语言使用的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严重脱节。语言交流是实现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的过程,语境的教学就包含了听与说这一对输入与输出的要素,身为教师,充分利用好视听资源和网络资源等,为英语教学模拟尽可能多的真实语境,编排语言交际中的各种变化,磨练学生适应不同语境的能力,真正达到头脑中时刻有语境顺应理论来指导听说读写译等进程的目的。

语境顺应理论从建立起至今虽然只有很短的时间,是一门新兴的理论,但是在语用学中已经成为了重要的部分,它在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待开发,随着该理论的逐步完善和发展,随着该理论与外语教学的逐步结合,语境顺应理论终究会开辟出外语教学研究的新领域,为外语教学与研究提供一个广阔的新平台。

——————————

参考文献:

〔1〕Jef 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 Edward Arnol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55-56.

〔2〕Jef Verschueren. Ideology in Language Us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

〔3〕Verschueren Jef. Markers of implicit meaning: A pragmatic paradox?[J]外语教育研究,2013,(1):1-9.

〔4〕John R. Searle.表述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2005.

〔5〕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思路及其对教学的影响[J].外研之声,2007,(1):8-13.

〔6〕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7〕郝兴跃.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语法教学的新趋势[J].外语界,2004,(4):48-52.

〔8〕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9〕廖美珍.目的原则和语境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2013,(1):17-21.

〔10〕刘润清,吴一安,等.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笔谈(六篇)[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403-413.

〔11〕冉永平.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之间的交叉研究——兼评《语用标记语和社会语言学变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1):74-77.

〔12〕翁依琴.《认知语言学概论》的若干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1):78-79.

〔13〕辛斌.体裁互文性与主体位置的语用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359-366.

〔14〕杨雪燕.社论英语的文体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367-373.

〔15〕张绍杰,于秀成.基于汉语非真诚性言语行为的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2013,(1):22-31.

〔16〕赵雪爱.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大学生外语综合能力教育新出路[J].外研之声,2007,(2):12-16.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英语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
浅谈英语教学中长短句如何有效拆分理解
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漫谈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