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灵的博弈

2016-05-14唐玫

关键词:麦克白弗洛伊德

唐玫

摘 要:《麦克白》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其主人公的悲剧性及其原因一直是莎学专家和读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从英勇善战的民族英雄一步步沦为心狠手辣的杀人凶手,初次行凶时他有过犹豫和挣扎,最后一次面对妇孺时却干脆地手起刀落。关于导致这番蜕变的原因,众说纷纭。而剧中女巫和幽灵等神鬼现象的背后又似乎暗藏玄机。

关键词:麦克白;弗洛伊德;双重心理模式;三部人格模式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7-0197-03

在诸多莎士比亚评论中,从心理分析的视角对作品进行解读的不在少数,而当中大部分都是在探讨主人公犯下的两宗谋杀背后真正的动机。其中一篇文章的作者分析道,主人公麦克白是被困在了前俄狄浦斯阶段[1]。根据弗洛伊德学说的相关理论,在这个阶段,弑父的冲动一直怂恿着麦克白,尽管他本人并没有意识到。作者还举了剧中一场戏(第二幕,第二场)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在那场戏中,麦克白夫人告诉丈夫,她因为国王邓肯与她父亲的相像而不忍对其下手。相较而言,另一篇评论中作者的论点和论据则显得更有说服力。该作者提出,麦克白在邓肯指明马尔康为继承人之后便对邓肯心生杀意,这实际上是弗洛伊德学说中个体作为失宠的长子对偏爱幼子的父亲的一种震怒的表现。

除了俄狄浦斯动机论之外,还有一些评论提出了潜意识动机论,即主人公麦克白是受到了潜意识里欲望的驱使才做出那些举动,而他看似不得不屈从的命运或许也是他隐藏的本性所致。哈罗德·郭达德在《莎士比亚作品解读》一书中很好地总结了这一观点:“《麦克白》是对人类心理深层维度,即当代称之为‘潜意识的探索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2]

另有一些评论称,麦克白犯下的3宗谋杀很大一部分要归咎于3个女巫和他的妻子。评论认为,麦克白只是一个优柔寡断、被女巫和自己的妻子所蛊惑的无辜之人。在女巫告知他那个预言之前以及他的妻子煽动教唆他杀人之前,他都丝毫没有动过要杀人的念头。这一论点看似有理,实则根本经不起仔细推敲。我们姑且假设麦克白对国王百分百的忠诚,并没有丝毫要取而代之的野心,那么女巫和麦克白夫人势必有着极强的控人心智的能力,因为只有这样她们才能够将一个完全无辜的人变成连环杀人犯。换句话说,如果麦克白之前对王位毫无觊觎之心的话,他就不会仅因为他人三言两语的煽风点火就弑君篡位。从这一层面上考虑,他在见女巫之前就肯定有篡位的念头,尽管他本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也就是说,这种欲念之前就一直潜藏在他的潜意识里,只是尚未成形而已。

一、麦克白的双重心理

在著名的心理动力学模型中,弗洛伊德将个体心理分成两个部分——意识和潜意识,而后者封存着我们所有隐藏的欲望、野心、恐惧、激情及不理智的想法。“意识和潜意识为了争夺个体行为的控制权而引发的较量和争斗”[3]。弗洛伊德还指出,个体行动的掌控权大部分在潜意识手中。根据这一理论,笔者得出如下推论:麦克白深陷在意识和潜意识的争斗之中,他犯下的罪行也该由他一力承担。事实上,在这部剧的开头莎士比亚就已经暗示了他隐藏在潜意识中的犯罪动机。在第一幕第三场中考特爵士因叛国罪被处死,他的爵位由麦克白继任。而对于考特叛国罪的指控麦克白并没有细究,因为这刚好遂了他潜意识里的阴谋:“葛莱密斯,考特爵士;最大的尊荣还在后面。”[4]接下来,他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登上王位的美梦中:“两句话已经证实,这好比是美妙的开场白,接下去就是帝王登场的正戏了。”[5]那一刻,他完全被潜意识中的野心所控制,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已将两个信使抛在了一边,不管不顾。期间他的意识短暂地夺回了对身体的控制权,于是他得以从美梦中抽身对信使表示感谢,尽管后者已经离开。麦克白继任的爵位或许正是莎士比亚给读者的一个暗示——麦克白继承的不仅是爵位,还有考特爵士谋反的阴谋。

尽管巫术在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颇为盛行,但他在《麦克白》中并未想要向读者灌输鬼神之说。关于这一点,斯达尔夫人说道:“可以说,作者在剧中所呈现的所有鬼怪现象都只存在于剧中人物的脑海里。……而是当剧中人物怀有某个强烈的欲望时自行想象出来的一些场景。……麦克白在听到妻子恶毒的弑君提议时,以及从女巫嘴里听说那个预言时,都表现出了犹豫,这显而易见是其内心中道德和野心之间拉锯战的体现。”[6]

根据弗洛伊德理论,麦克白与女巫的两次相遇以及在宴会上看见班柯的鬼魂都可以被解读为他的梦境和幻想。弗洛伊德在心理动力学模型中提出,所有那些封存在潜意识中的黑暗的野心和欲念一直处于被抑制状态,这样它们就无法冲破束缚进入意识。因此,为了能够进入到意识当中,它们不得不伪装成其它的形态,诸如梦境、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文学家的文学创作以及口误等等[7]。

麦克白与女巫的第一次相遇表现得较为隐晦,但也不乏种种提示和线索。当麦克白初次和班柯一起遇到女巫时,他脱口而出:“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阴郁而又光明的日子。”很明显,这句话不仅说的是他们在那场战斗中反败为胜,还是对3个女巫所说的话的重复:“美即丑恶丑即美;”[8]这种重复表明,所谓的女巫实际上只存在于麦克白的幻想中,而引发这些幻想的则是其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博弈。麦克白潜意识里深藏的邪恶的东西——欲念和野心一直被压抑着而得不到释放,最终失去控制,时而会以其它形态进入意识而被个体所察觉。在这里,它们就拟人化成了女巫——另一个邪恶的象征。至于为什么班柯会出现在这些幻想里,或许西蒙·莱塞的解释听起来较为合理:“如果麦克白独自一人去见国王,并且一路思忖着国王会如何赏赐自己的话,那么他想到他的同僚、并肩作战的伙伴班柯也是很自然的。”[9]国王对班柯赞誉有加,班柯也获得过很多荣誉,因此麦克白一直将他视为自己的劲敌。此外,班柯有一个儿子,而麦克白却没有子嗣——对于他这样的贵族来说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基于此,麦克白对班柯这个威胁一直怀有惧心,因为恐惧也能伪装成梦而进入意识当中。因此班柯出现在了女巫这一幻梦里,而麦克白对他的恐惧则具象化成了一个跟班柯有关的预言:“比麦克白低微,可是你的地位在他之上。不像麦克白那样幸运,可是比他更有福。你虽然不是君王,你的子孙将要君临一国。”[10]同样的,宴会上班柯的鬼魂也可以解读为麦克白潜意识里对他的恐惧。

与女巫的第二次相遇则更易解读。整场戏除了麦克白和女巫没有第三个人物出现,直到最后女巫和幽灵都已经消失列诺克斯才出场。也就是说,没有人能证明这一幕究竟有没有真实地发生,又或者这一切只发生在了麦克白的脑海里。然而,分别对这3个幽灵进行解读,读者就可以肯定它只是麦克白的一个梦境,里面充斥着麦克白本人一直饱受折磨的忧虑和恐惧。第一个出场的幽灵是一个带着头盔的头颅,它让麦克白“留心麦克达夫;留心法夫爵士。”[11]麦克白的回答则很清楚地解释了笔者的意思:“你已经一语道破了我的忧虑。”[12]他知道他犯下了可耻的罪行,所以他担心日后遭到报应,因此,戴头盔的头颅象征着他自己那颗后来被麦克达夫砍下并献给马尔康的头颅。第二个和第三个幽灵实际上是他的自我安慰。第二个幽灵——一个血淋淋的孩子安慰他:“没有一个妇人腹中所出的人可以伤害麦克白。”[13]但读者从后文得知麦克达夫是早产儿,他并不是从母腹自然出生的,因此,这个血孩象征了他过早地从母亲的子宫中脱离。最终,麦克白被麦克达夫——一个非女人自然分娩的人手刃,印证了女巫的预言,当然这是后话。第三个幽灵揭露了麦克白对马尔康这个正统的王位继承人的恐惧。幽灵们所说的话也表明了麦克白在试图安慰自己、将自己从无尽的忧虑中解脱出来的渴望。从这层意义上说,头戴王冠手拿树的孩子是马尔康的幻化,而八王的场景则与第一个梦境相呼应,在那个梦境里,麦克白把自己对班柯的恐惧视觉化成了鬼魂。

二、麦克白的三部人格

弗洛伊德的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即三部人格模式,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剧。这一模式将个体的心理划分成3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心理中不理智和无意识的那个部分。“包含了我们所有隐密的欲望,黑暗的念想和最强烈的恐惧”[14]。超我也是无意识的,它代表了所有社会道德约束。“它抑制着那些被社会道德所禁止的欲望和本能并将它们封存在潜意识中”[15]。它通过惩罚个体,即让个体产生一种无意识的愧疚感和恐惧来表明自己的存在。而自我的工作就是从中调解,保持二者的平衡。那么具体表现在麦克白身上就是:野心和欲念代表了他的本我,而内疚感体现了他的超我。从剧中第一幕第四场读者可以看出,他有着颇为严格的超我:“…星星啊,收起你们的火焰!不要让光亮照见我的黑暗幽深的欲望。眼睛啊,看着这双手吧;可是我仍要下手,就算干下的事会让眼睛不敢卒睹。”[16]这里星星是他的超我的具象化体现。在这段独白中,他的本我正试图逃脱超我的审查和惩罚。

事实上,麦克白的本我曾不止一次想要蒙骗超我。他给洞悉了他自己野心的妻子写信,心里却盘算着如果她怂恿他的话,他就能将罪责都推到她身上了,而自己就不用忍受超我施加的强烈的愧疚感和自我谴责了。此外,女巫和鬼魂也是本我玩的小把戏。通过所有这些魅影或白日梦境,本我制造了一个错觉,即麦克白的所作所为都是被外力所逼迫,而非受到自身本我暗藏的那些邪恶的意愿所蛊惑。

超我没有看穿本我的把戏,因此没能阻止麦克白犯下那些罪行。尽管如此,在谋杀结束之后,它还是正常地履行了它的职责,没有让麦克白从中获得任何满足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自我却还在苦苦挣扎着想要从中调和,所有麦克白在杀人时表现出的犹豫和退缩正是自我努力斡旋的结果。但不幸的是,自我还不够强大,没能调和成功,从而导致麦克白这个有着强烈是非观的人犯下了弑君杀友屠幼之罪。

三、结论

麦克白毋庸置疑是个悲剧人物,然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尽管这场悲剧的发生不乏各种社会因素的推波助澜,但怨天尤人从来不是莎翁在这部戏剧中想要表达的主题,因为正是主人公自己主导了这场害人害己的悲剧。深埋在他潜意识里、篡位的野心在内外因素的催化下冲破了压制,得以在意识中出现,因而最终被他察觉,从此他便走上了为实现勃勃野心而不计代价铲除异己的不归路;本我和超我之间激烈的对弈在他这里达到了顶峰,然而社会规范、伦理道德在熊熊燃烧的欲念面前节节落败,于是他在道德与欲望的苦苦挣扎中不断沦陷,最终失去自我。

麦克白夫人也是类似的心理机制失调的受害者。她梦游的那幕戏充分体现了她内心的战争。尽管直到莎士比亚逝世3个世纪后“潜意识”这个心理学概念才为世人所知,但他却能在作品中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人如此丰富深刻的内心世界。从这个层面来说,他不仅是百世流芳的文学大师,还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心理学大师。

——————————

参考文献:

〔1〕WATSON, Robert N. “Thriftless Ambition”, Foolish Wishes and the Tragedy of Macbeth[C]// LEE, Michelle. Shakespearean Criticism, Volume 44. London: Gal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Limited. 284-289.

〔2〕REID, Robert L. Macbeths Three Murders: Shakespearean Psychology and Tragic Form[C]//LEE, Michelle. Shakespearean Criticism, Volume 57. London: Gal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Limited. 267-270.

〔3〕〔7〕〔14〕〔15〕BRESSLERR,Charles.E.,Houghton College. Literary Critic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M].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Simon &Schuster, 1999. 150,149,150,151.

〔4〕〔5〕〔8〕〔10〕〔11〕〔12〕〔13〕〔16〕莎士比亚.麦克白[M].朱生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10,11,3, 8,57,57,58,14.

〔6〕斯达尔夫人.论莎士比亚的悲剧[C]//杨周翰.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360-371.

〔9〕SHAKESPEARE, William. Macbeth[M].Nanjing: Yilin Press, 2013.50.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麦克白弗洛伊德
论《麦克白》的悲剧艺术
从弗洛伊德入门精神分析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谈麦克白“选择”的悲剧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麦克白欲念产生因素的分析研究
漫画
麦克白夫人
——他者形象的再现
人文主义视角下对《麦克白》的解读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