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西抗战小说《剑扫风烟》人物群像探析

2016-05-14刘蜀子何国正

关键词:小说

刘蜀子 何国正

摘 要:《剑扫风烟》是农民作家段培东滇西抗战三部曲的第一部长篇纪实小说,全书30余万字,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包括了国家元首、贫民百姓、中外、正反、军政、兵民等群属类型。

关键词:滇西抗战;小说;《剑扫风烟》;人物群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7-0184-03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备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巴尔扎克曾说:“小说的艺术可以说是刻画人物的艺术,失去了对人物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描写,就无法反映具体、生动的社会图画。”可以说,塑造人物是创作的首要任务,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命脉。《剑扫风烟》的作者段培东以淳朴鲜明的情感态度描绘了中方军政人物60余人,日方人物及汉奸走狗30余人,英美远征军方面人物10余人,中国士兵、百姓40余人,有名有姓的近140多人。人物形象包括了抗日英雄、贫民百姓、英美远征军、汉奸走狗(中外、正反、军政、兵民)等群属类型,作者将浴血奋战的将士、忍辱负重的民众、暴虐残忍的日军、恬不知耻的走狗汉奸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对抗日民族英雄的赞扬

小说刻画的第一类人物类型形象是抗日英雄,有腾冲籍的国老李根源、老县长张问德、绅士杨筱山、医学博士张德辉、女学生徐秀红、傈僳族英雄余子然和余子厚兄弟、游击司令梁正中以及后来加入腾冲籍的外籍战士张仁勇、仁二林……这一系列的人物是腾冲人民的优秀代表,也最为生动、感人。对这些民族英雄,段培东充满了自豪与崇拜之情。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在《剑扫风烟》中,抗日县长张问德是典型人物的代表。小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来刻画老县长张问德。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腾冲沦陷后,本该备战抗战的腾龙行政专员龙绳武、现任县长邱天培临阵脱逃,腾冲县城一时群龙无首,混乱不堪。在民族危难之际,为了抗击侵略,拯救国土沦亡,63岁的张问德挺身而出,肩负起组织抗日县政府的重任。龙陵失守后,县长邱天培决定迅速撤退县级机关,避免损失。面对这样的情况,张问德冷静地分析说:“龙陵失陷了,腾冲还是可以抵抗的。腾冲距龙陵八十多公里,只有马路小路,日军开不进来,全凭步行,翻山越险。我们完全可以据险埋伏,消灭它的小部队,至少可以堵住一些日子,等待形势转机。关键是下决心抢在日军之前,做好一切阻击准备。估计日军短时间不会调大部队来占这个地处拐角的腾冲县的。”{1}他的分析得到了大家的认同,稳定了人心,为后面的战斗奠定了有利基础。

张问德在第一章“空城无计”就出现了,此后的每一章都离不了老县长张问德的身影。他以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不断抨击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在战争形势异常严峻、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他任劳任怨,呕心沥血,以老迈之躯,手拄拐杖,7次翻越高黎贡山,与敌人周旋,可谓为国家民族披肝沥胆,鞠躬尽瘁。我们从作者段培东如此煞费苦心、浓墨重彩的描绘中,看到了一个为国家为民族呕心沥血,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他的言行举止彰显了英雄贤达的仁人风范,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人的气节、精神的集中表现,他是中国人民的英雄儿女中的最杰出的代表,足以与中国历史上的一切民族英雄相互辉映。正如杨仲录先生在《剑扫风烟》序中所说的那样“读完了《剑扫风烟》,读完了张问德的事迹,我想凡是有民族正义感的读者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真正的民族的脊梁!张问德用自己的身心和生命谱写的这段事迹不仅在当时是一面民族正气的旗帜,而且在现在、将来都永远是鼓舞人们团结奋进的力量,张问德不仅属于他自己,而且属于整个的腾冲人民,张问德精神是腾冲人民浩然正气最集中、最突出、最光辉的表现,张问德是腾冲人民的光荣和骄傲,我们应当为张问德这样的民族精英立碑塑像,应当把《答田岛书》镌刻在他的纪念碑上永远让后人记诵和瞻仰。”{2}英雄人物永远不能被忘记,英雄的气节我们永远铭记。

二、对远征军官兵的敬仰与怀念

小说刻画的另一人物类型形象是远征军官兵,有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预二师师长顾葆裕、副师长洪行以及其他部队的官兵如团长覃子斌、大刀连连长王奇功、继任连长蔡省三、战士欧飞等人。他们在保卫滇西的抗战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是中华民族的军魂、战神、民族英雄。对于他们的付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敬仰与感激,还有深深的怀念。在书中的《迎国魂》—章,作者运用了大量笔墨表达对戴安澜将军逝去的不舍之情,其中令人最难忘怀的就是古老的“招魂”仪式。小说这样写到:

“二○○师四千人所过之地——高黎贡山东西两坡的山寨人家,腾北大坝子的千家万户,从张问德北上迎接二○○师那天起,就在各个山头上,家门口、寨门口、岔路口上摆案焚香,漱过口、洗过手的老太婆向南而跪,虔诚地为戴将军招魂:

戴将军——!你的忠魂之魄,请归国来穿衣吃饭,保佑我们黎民百姓。格来呐——?

来喽!千人回应。

格到呐?

到喽——!万人呼应的声音。

这呼应的声音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

由面又写到点:

“一条三岔路口上,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妈妈,在一只小元凳上焚了一炉香,双膝跪下,手中拿了一个捞饭的笤篱头,每呼唤一声,就用笤篱头往跪在身边的孩子们的心上捂一下,而且口中呼喊:

戴将军——!你的忠魂毅魄,快来孩子们身上归身附体,天塌地陷你莫怕,电闪雷鸣你莫急,远乡异地你莫在,家家儿孙等着你,让你的忠魂毅魄,回家来保佑孩子们壮胆杀敌。格来呐——?

来喽——!孩子们站起来答。

格到呐——?

到喽——!”{3}

这一段动人的场景,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展示,是一种民众感情的流露,作者满含热情地描写,读者满含泪水地读。通过这种侧面描写,把一个呕心沥血、抛头颅洒热血,为祖国的复兴而奉献生命的英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尤其在说到“民众们要将戴师长的忠魂叫回来,附在孩子们身上,勇敢地和日寇拼搏”时,还有什么能比这更感人的呢?

三、对腾冲各界人士支持抗战的讴歌

小说刻画的第三类人物类型形象是腾冲民众对抗战的支持。在滇西抗战中,腾冲民众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经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他们在滇西抗战中的主要贡献包括了“助战、义救抗日志士、援救英军将士、出动大量民夫帮助部队、供应军需粮秣”等。腾冲沦陷后,民众在抗日县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活动。小说第四章“山民初试刀”描绘的就是张仁勇、杨绍贵带领的农民兵在人数少(三四十人)、武器落后(十多杆铜枪炮、几支老桶炮、两支步枪和几十发子弹,不够的就用大刀、斧子、弓弩)等的情况下,发动了猛连战斗、归化寺战斗等,表现了腾冲民众保家爱国的思想感情。第十六章“可怜的盟友”写的是介尔克等英军进入中国境内后的情况,主要通过侧面描写的方式介绍汉族、傈僳族农民组成的游击队机智勇敢,不怕敌军的抗战精神。第二十三章“狭路逢双勇”写了一群送军粮的妇女:

“快到达栗柴坝渡口时,已是黄昏时分。一队胸前用布坠着婴儿、背后背着军粮,套鞋和裹脚布已被泥泞陷脱的妇女运粮队,也是沿怒江西岸北上。她们在乱石堆中一溜血印地艰难前进去寻找兵站交付粮食。一阵骤雨袭来,她们急忙将粮袋转朝胸前,将婴儿转朝背后,都弯着腰,用自己连同婴儿的身体护住军粮,一任雨水从她们背后、从婴儿们身上顺背布、顺后衣襟、顺粗布裤直流到地下,婴儿们在背上被江风冷雨吹淋得‘哇哇乱哭。

‘莫哭莫哭,啊―莫哭莫哭女人们一面用水淋淋的手反朝后拍着孩子们水淋淋的屁股,一面耐心地哄着娃娃,‘莫哭莫哭,军士们在山上打仗,打日本妖魔,妖魔死了,你们长大不消当亡国奴。啊—莫哭莫哭。

张问德一行在暴雨中赶上这一队妇女民夫,见她们把裤脚卷到膝盖以上,露出干瘦、黄绿色的脚杆和如同端午节时撕开棕叶露出的糯米粽子一般的小脚,一路血迹,就是从她们脚板心下那些裹得变形的鲜嫩的脚趾中流出来的。此时那一路血迹,正被雨点冲刷成淡红的水流,流在乱石坑中被雨点溅起一朵朵粉红的小花,即开即散。由于她们都弯着腰双手紧搂住粮袋,雨水就从她们零乱的头发上往下滴,有的则顺脖子往身上流。”{4}

小说以妇孺为描写对象,选取典型场景,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将一群舍小家保大家的妇女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讴歌了腾冲人民坚强不屈的爱国热情。

据史料显示,当远征军返攻县城时,腾冲发动4万6千多民工,运送弹药粮秣、抢修桥梁公路、当向导、抬担架、救护伤员、侦查敌情。在家无青壮的情况下,老弱妇孺承担起了运送60万斤军粮的任务,她们往来于崎岖坎坷的山岭间,前背孩子后背军粮,大雨来了就把孩子背在后面,用前胸护住粮食,仅用了不到一个周的时间就将60万斤军粮运完。当远征军返攻高黎贡山和来凤山时,军粮供应不足,腾北地区及城郊的和顺、洞山的民众,宁可自己少吃或者不吃,在枪林弹雨中,为前线的将士送粮。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传承。

四、对罪恶滔天的日本人和汉奸走狗的控诉

小说刻画的第四类人物类型形象是罪恶滔天的日本人和走狗汉奸。主要刻画了饭田中将、金木一雄、藏重康美等一心想要占领腾冲的日本人和一些卑躬屈膝的汉奸卖国贼。小说主要通过行动描写来揭露日本鬼子的丑恶行径。在小说第十章“牢骚兵报捷”中写到日本人松田屠杀王家坡,活捉了杨兴田和周至福,将他俩放进了汽油桶,活活煮死,还分食了两人的心肝。第二十章“血壅山门”更是详细描绘了日本人的残忍无道。日本人松本唆使手下的士兵火烧、水煮中国人,还说“不敢吃中国人肉的人,决不是帝国皇军的男子汉。吃中国人,我们只是步俄国佬的后尘,人家百多年前就在乌苏里江畔拿中国人开过荤。从营养学上讲中国的四万万人要比四万万只羊高级得多!”日本人浦野看到士兵正用步枪通条戳着人肉烤了吃,问的是:“人肉味如何?你们共煮了多少啦?”士兵答:“不多,才一百七十四人。”日本人臧重发起了一场所谓的“卫生运动”,把腾冲变成了地狱。他叫嚣说:“腾冲被我们消除的人……比例还太小……我要求的比例至少是一万比一!一万个中国人换一个日本人。”“我们的细菌部队是干什么的?它只是为了吓唬人吗?从明天起,全体官兵打预防针,细菌部队投入战斗!”在日本人丧心病狂的杀戮下,梁河、腾冲一二个月中,死于鼠疫的一万五千多人,鼠疫区十室九空。日本人元康“令士兵给每人背上一块棺材板,成三角形站在坑里,填土至脖子,留下一个头……”看着被埋者脸色由惨白变红、变青、变绿、膨胀,眼球突出、七孔流血……元康开心地说:“想不到中国人死,要玩这么多花样,有这么多的过场。”{5}

除此之外,作者段培东在书中列举了日本人在腾冲犯下的令人发指罪行:农民被聂永安脱光衣服粘上21团棉花浇上汽油惨烧至死;妇女被轮奸而死;婴幼儿被刺刀刺穿挖心割肺;吊人致死的方法多种多样……看到这样的片段,相信每一个都已经是义愤填膺,咬牙切齿,深感切肤之痛,但紧接着作者又说“其它惩罚、消灭中国老百姓的方式还很多。笔者悲愤至极,不能全部写出,仅举几个例子”,中国的老百姓被日本人当成手中玩偶肆意残杀。日本人一直企图掩盖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行,我们中国人绝对不能忘记。

“矮粗个子,头戴瓜皮帽,身穿青布短衣,口镶两颗金牙,脚穿一双黄皮鞋”是经常出现在影视剧中的汉奸形象,在《剑扫风烟》中也不乏对汉奸形象的揭露。王忠平(松尾金平),是日本化了的中国败类,是抗日战争中的汉奸走狗。对日本人,他卑躬屈膝,谗言献媚,他对日本人的生活充满了神秘感,总是打破砂锅问到底,想要尽可能地了解日本的情况,以弥补自己没有到过日本的遗憾;对中国人,他肆意践踏,百般刁难,干尽了丧尽天良的事情。因为本身还有些飞檐走壁的功夫,成为了金木的贴身保镖,日本人的头号铁杆汉奸。腾冲的老百姓一听到王忠平的名字,恨不得剥皮抽筋,除之而后快。汉奸总是不会有好下场,王忠平在去界头刺杀张问德的路上,被张仁勇打死。

日军从徐近河进入中国境内之后,在大旱坎、涩梨河、美靠河、高树根河傈僳族地区的荒山野岭、深山峡谷中遭受了我军及抗日民众的严厉打击,加之物资缺乏,一日数仗,日本人已是人马困乏,对我军的继续追击是一个极大的优势。谁知就在此时,明光大地主、大汉奸孟连武却把他加租加佃榨取来的200斗大米和80多只绵羊双手奉上,并充当了为日军送信的角色。当日本人松本夸他忠心丢给他一根烟、递给他一枚天皇铜像和一叠日元时,他竟双膝跪下,捡起烟,接过铜像和日元小心翼翼地将它们用一块红绸包了起来,一个没有骨头的民族败类、趴儿狗形象跃然纸上。

提起汉奸,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恨得咬牙切齿,这些汉奸走狗,在民族危难、国家存亡之际,出卖同胞,制造惨剧,抢劫杀人,摧毁抗战物资,为虎作伥地协助日军屠杀国人。建立组织、进行策反,成为给日军带路、盯梢、抓捕、抢掠及强抢民女的帮凶,在腾冲干尽了出卖同胞、屠杀国人的勾当,民族大义在这些汉奸们眼中成了可以随意出卖的东西。关于汉奸走狗们的丑陋行径,马友樊在其《冷静的回顾猁猁腾冲抗战若干问题检讨》一文中愤怒地控诉说:“那些汉奸卖国贼,一边心甘情愿地供敌驱使,一边凭借敌势,横行无忌,大发国难财,一个个胀得脑满肠肥。”正是对汉奸走狗们的写照。

抗战胜利后,“抗日县长”张问德力主严惩汉奸,却受到了重重阻碍,只有极少数罪大恶极的汉奸被惩处,大部分汉奸却活了下来,张问德无奈,长叹一声辞职归隐。小说第三十章“变调的尾声”没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陈墨先生在《民族的正气与历史的悲歌——读〈剑扫风烟〉》一文中说:“《剑扫风烟》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其方法特征是作者的情感态度纯朴而又鲜明。作品的叙事过程中绝对爱憎分明,丝毫也不含糊。对家乡父老、山水田园、祖国人民遭受的战争难充满了悲悯同情;对制造这一灾难的日本侵略者充满了刻骨的仇恨;对积极参与支持抗战的官兵军民充满了景仰热爱;对鱼肉百姓、临阵退缩、发国难财的贪官污吏、软蛋可怜虫充满了愤恨蔑视……”{6}对那些烈士、英雄,我们要永远铭记、永远敬仰他们;对那些贪官污吏、走狗汉奸,我们要时刻以他们作为案例,警钟长鸣,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

注 释:

{1}{2}{3}{4}{5}{6}段培东.剑扫风烟——腾冲抗战纪实[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21,5,143-145,350,307-308,503.

参考文献:

〔1〕何光文.滇西抗战史论[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2〕朱旭辉,吴金娜.抗战剧人物形象塑造及审美模式嬗变[J].绥化学院学报,2013,(12).

〔3〕彭文傲.滇西民众在滇西抗战中的作用[J].科学导报,2014,(21).

〔4〕刘江伟,任维东.滇西记忆里的中国远征军抗战岁月[J].人民周刊,2015,(10).

〔5〕刘美.陈铨抗战小说的民族主义建构[J].中华文化论坛,2015,(01).

〔6〕唐哲声.张恨水抗战小说中的国家意识及其评价[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04).

(责任编辑 孙国军)

猜你喜欢

小说
何为最好的小说开场白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我们曾经小说过(外一篇)
妙趣横生的超短小说
明代围棋与小说
小说也可以是一声感叹——《寒露寒》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