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视角下的教学设计
2016-05-14杨子舟
摘 要从心理资本的视角进行教学设计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资源设计、教学环境设计、教学能力设计、教学任务设计五方面。在分析心理资本开发路径的基础上,分别就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能力、教学任务进行了设计,以期在优化课程本身学习效果的同时,提升学生在自信、乐观、希望、韧性等维度的心理资本。
关键词教学设计 积极心理学 社会认知 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不同于人力资本。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本因素在努力学习后会有所增加,但同时也会损耗一定的资源,例如因精力的投入而产生了疲劳,以及在时间和经济方面进行必要的花费,其状态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而心理资本的形成和增长,不会带来精力的损耗[1],学生在自信、乐观、希望、韧性等维度的水平提高,会使学习的动机更强,精力更旺盛,更能进入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一种忘记自我和失去时间感的“心流”状态[2]。因此,从心理资本的视角进行教学设计,不但会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中心。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主动认知和自主控制,不但有助于习得课程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心理资本的提升。在教学设计的指导下,教学活动不但可以是学生人力资本得以积累的过程,更能成为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健康的心理状态等心理资本的生成过程。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资源设计、教学环境设计、教学能力设计、教学任务设计等五个方面[3]。
二、心理资本的开发路径
1.开发自我效能
(1)成功体验
如果学生的学习目标适中,就能够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团体活动、课外作业等各环节增加体验成功的次数。同时,如果学生了解自己的特点,在选择的学习领域有一定优势和兴趣,也能增加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频率。
(2)替代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树立具有背景相似性的成功榜样,这种相似的替代者信息为学生提供了间接判断自己能力的标准,能增加学生的信心。
(3)自我暗示
依靠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进行一次次肯定性的自我暗示,这种积极的暗示能增强自信,使得学习的进程变为自我兑现的过程。
(4)内省反思
教师或同学的积极反馈未必符合学生真实情况,也就不一定能增进自我效能;而学生主动进行内省反思,能建立真实的自我认知,产生真实的自我效能感,同时较少耗散心理能量。
2.培养希望
(1)建立自我意识
信任自己的认知,能提升规避多种困境的信心,也能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澄清学习目标
能培养希望的学习目标是具体的,是有挑战性的,还必须是符合学生实际的。同时,学习目标也应是可以分解、可以管理的。
(3)制订学习计划
学习计划有系统性,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计划、自我学习计划、自我发展计划、团队学习计划等。能培养希望的学习计划应包括两种以上的备选方案,在过程受阻、原有方法不可行时,提供了替代选择,从而能提高希望水平。
3.培养乐观心态
(1)乐观的归因风格
学生能将学习的成就和积极因素,采用内部、稳定、普遍的归因进行解释;能将学习中的消极因素,采用外部、不稳定、特定的归因进行解释,从而保护了积极的自我评价。
(2)幸福地感受现在
学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看到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中的积极方面,珍惜并享受当下。同时,学生能满意地看待自己过去的学习和成长历程,即使是所谓的“问题学生”也能用包容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过去,这是一种从现实出发的积极重构技术。
4.培养韧性
(1)回避伤害
学生处于身心活跃水平较高的青少年时代,校园又处于开放的社会系统之中,因此,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中减少接触各种危险因素和紧张刺激,有助于形成完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从而在遇到较大的学习挫折和意外打击时能快速恢复。
(2)构建资源
学习时间应是大块的、集中的。学校和教师可以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氛围。同时,学生可在校内加强师生、同学间的人际交往,建立学习的社会资本。
(3)过程中心
人们可用的心理能量是一定量的,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心理能量应该聚焦于较少的主题和领域。
三、心理资本视角下的教学设计
心理资本与绩效间的正相关关系经过检验与证实。用心理资本的视角进行教学设计,就需要对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能力、教学任务五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
1.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通常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知识与技能属于人力资本范畴,后两者则属于人力资本和心理资本的交叉范畴。
(1)教学目标设计的理念
①围绕课程的理论前沿和现实课题,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探究的精神。长期以来,学校教学重基础知识学习、重应试能力训练、重考前死记硬背,轻学生实践能力、自主能力、自为能力的培养。从心理资本的角度看,这种教学方法仅能使部分学生产生自我效能感,而且仅限于考场上的强者。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依赖教师,从而不能产生内在性归因;应试经验在现实世界失灵,从而不能产生普遍性归因;个人不适应日后多变的职场,从而不能产生稳定性归因。
②重视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立体思考的能力。进行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教学设计,不但有助于学科相互启发,产生新的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教师如果在限定的狭窄范围内进行思考,其教学设计没有系统性和立体感,培养的学生就既没有追求又不会思考。从心理资本的角度看,由于重已有结论和书本知识的传授,轻结论形成过程的展示,使得学生无法得到澄清目标、拟定路径的过程训练,缺乏动力信念;在狭窄的范围内进行教学,学生不会进行立体思考,从而在问题面前缺乏思考多种方案的信念。
(2)教学目标设计的方法
①建立合适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该难度适中,同时有一定挑战性,从而有助于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我效能。
②指导学生分解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分解为学生个人可以管理的分目标,如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自主学习计划、社会实践计划、职业生涯规划等,增加学生对“目标——路径”的体验频率,培养希望维度的心理资本。
③增强动力功能。教学目标能将学生的需求转化为学习动机,因此具有学习的动力功能。教学目标设计应密切联系学生最近发展区,贴近实践应用,而且明确具体,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④提供学习反馈。教学目标设计中应包括教学结果与目标的对照及修正,让学生能及时看到学习的进展和实现的可能性。
⑤丰富路径信念。教学目标设计应包括备选方案和替代计划,一旦原有教学路径受阻,能提供替代路径。
⑥树立成功榜样。树立成功榜样是为学生提供替代经验的间接信息。榜样应与学生有较多的背景相似性,从而榜样的成功就意味着学生的成功预言和成功证据,有助于学生增强自信心。
2.教学资源设计
(1)教学层次的资源设计
①教学案例。传统的教学案例以案例的工具价值为基础,以获得知识与技巧为目的,是一种只关注故事、视角单一的技术取向的自我叙述。基于心理资本的教学案例,应以案例的内在价值为基础,以获得知识经验为目的,关注的是谁叙述、如何叙述,是一种探究取向的叙述知识习得和叙述思维培养[4]。
②课程实验室与实训室。通过完成课程的基本实验与实训,重点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学会操作、检测、运用,在头脑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图景。
(2)讲座与交流层次的资源设计
从心理资本的视角看,讲座具备社会说服的功能。设计有针对性的校园做讲座,作为课程教学的必要补充,能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同时,邀请校内外的成功人士到校做讲座,这是一种树立榜样的策略,为学生提供间接的成功体验与自己将来成功的证据。须要注意的是,讲座人士应该与学生具备较多的背景相似性,例如学缘、地缘、职业、经历、个性等,相似性越高,学生的成功体验和自我预言就越强。
学生参与区域性、国际性的交流项目,不但能够开阔视野、拓展社会关系资源,还能增长心理资本。教师应进行一定的设计,引导学生体验交流前的申请和交流过程中的生活、学习挑战,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克服各种困难。
(3)学生社团和竞赛项目层次的资源设计
学生社团和竞赛项目是可以用于心理资本开发的教学资源。学生社团一般由学生主导,以一定的兴趣为导向,通过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以及不同班级之间学生的学习、交流、实践,能形成良好的心理资本教学氛围。
国家、区域、校内开展的各种竞赛项目,既与专业知识、技能有联系,同时又是一个项目研制、团队合作、思想碰撞的过程,其中可能体验到成功、挫折、希望、悲观等各种情绪,教师正确地引导、点拨、归因、鼓励,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
3.教学环境设计
(1)传统的教学环境不利于形成心理资本
传统的教学环境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展开,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构建,不利于心理资本的形成与提升。
①课堂布局不合理。传统教学环境以站在讲台上面、讲桌后面的教师为课堂中心,教师与学生形成对立并且拉开距离的空间形式,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②课堂环境未优化。教室中的墙壁、窗帘、桌椅的设计随意,颜色单一,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成长规律,不利于心理资本的生成。
③教学班级规模过大。因学校扩招、扎堆“热门”等因素,不少学校班级的学生人数过多,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体验。
(2)教学环境设计
教学环境应潜移默化地服务于学生的自我体验、自主学习、时间学习、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产生自我效能感,善于正确归因,能够探索多样化的学习目标。
为此,进行教学环境设计,首先在理念方面要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其次是优化课堂的布局,桌椅灵活摆放,可移动,可组合,可以排列为师生平等、利于沟通、空间开放的圆形、蹄形等多种形式[5];再次是课堂布置的场景化,引入工作场所、研究场景的设计,设置较为真实的学习环境。
4.教学能力设计
(1)双师型师资的自我完善
能进行心理资本教学设计的学校教师,应具有多层次和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能够通过实践教学巩固理论教学知识,能够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双师型师资可以通过教师自我完善得以实现,应具备以下特点:能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真诚对待学生,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可亲可敬,为正在找寻学习榜样的学生提供可模仿的对象;能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为学生提供通往目标的多种路径选择;能指导学生进行归因,引导学生将积极、长久因素归于内部,将消极、短时因素归于外部,形成乐观的人生态度。
(2)教学组织能力与监控能力设计
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如果教师重已有结论和书本知识的教学,不重结论形成过程的探究,不重未知领域的探索,会使得学生得不到澄清目标、拟定路径的过程训练,不能学会如何通过尝试多种方案克服困难。
加工课程知识,联接学生最近发展区。教师应有效安排教学内容,将课程知识进行重组,分解为级进的、联接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较易任务,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不断得以增强。
监控教学活动与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应能监控自己的教学活动,反思是否具备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设计是否突出学生的效能感,教学组织是否具备正确的归因指向,教学活动是否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克服学习困难。
(3)教学交流能力与坚韧学习能力设计
教师应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与心理活动,通过口头、书面、形体等多种语言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发展目标,通过多角度讲解社会需求、国家发展,激发学生的价值目标。
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困难、迎接挑战,通过学科知识的交叉,引导学生思考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引导学生分步克服困难,将学习资源聚焦于问题的解决方案。
5.教学任务设计
心理资本视角下的教学任务,是将学习内容隐藏在一个个待完成的任务之中,学生通过运用现有的知识和心智技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新的知识和能力[6]。
(1)教学任务的特性
通过教学任务进行学习,有助于促进学习意义的发生,促进自主学习情绪的体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产生时间的飞逝感和全局的掌控感,从而使得心理资本得以增长和提升。但这样的教学任务有一定的特点。
①匹配学生能力。任务应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学生通过一定努力才能得以完成,技能要求不可太低,否则会因过于放松而无法全身心投入;同时任务要求又不可过高,否则学生进入一种重复操作的焦虑状态,也无法进行任务学习。
②联系真实情景。教学任务要有明确目标,目标应着眼于解决真实存在的问题。在学生背景知识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可提供明确操作步骤,学生通过练习获得知识和技能;在学生具备一定背景知识基础的情况下,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知识与技能系统化。
③可操作性。问题的解决应具备可能性,任务的目标应具备明确具体性,结果的评价应具备描述性,需要的资源应具备可得性。
④及时反馈。教师在任务的解决过程中应从旁观察指导,向学生及时反馈任务的进展情况,引导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展示任务成果,并及时进行归因指导。
(2)教学任务设计
①任务的目标。教学任务的目标应具备双重性,一是非心理资本目标,即任务本身的解决,课程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二是心理资本目标,即学生的自信得以增强,团队归属感和乐观态度得以提升,克服困难的韧性得以加强。
②任务的材料。材料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线索。在设计教学任务的时候,教师可以依次增加线索,引导学生解决任务;也可以提供大量材料,指导学生理出线索和头绪,两种做法均有助于学生心理资本的生成与提升。
③任务的程序。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涉及到“怎样做”的问题[7],即要按照一定的先后次序和时间分配进行操作。可以按如下次序展开:任务展示—问题发现—知识回顾—尝试解决—成果展示—教师总结。
④任务的角色。学生应明确自己的角色是解决任务的主体,而教师的角色是参与者、指导者与监控者。对任务的角色进行明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更好地获得心理资本目标的体验。
⑤任务的评价。教师应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成果进行展示,也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展示。同时,教师应积极进行归因指导,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具体而非空泛的认可,对其努力与尝试行为表示欣赏与鼓励。
心理资本视角下的教学设计,超越了基于“你知道什么”的人力资本视角的教学设计,更关注“你在成为什么样的人”,更关注从现实自我向可能自我的转变。下一步的研究,应将工作场所的心理资本实证研究引入教学场景,并开发适用于教学设计的心理资本测量工具。
参考文献
[1] Luthan F.Psychological Capital[M].Oxford,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2]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心流与创新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3] 罗伯特·D·坦尼森.教学设计的国际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 靳玉乐,向梅.论案例教学价值取向的变革[J].西南大学学报,2015(1).
[5] 王开伟.论高校生态课堂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4(36).
[6] 曾祥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7).
[7] 李亚杰,魏彦召.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4).
[作者:杨子舟(1979-),男,云南昆明人,曲靖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硕士。]
【责任编辑 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