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德育人理念下课堂教学发展的价值诉求

2016-05-14刘士茹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以德育人

摘 要 课堂教学内涵丰富,包括课堂教学的内容、课堂教学的形式、课堂教学的方法、课堂教学的评价等,纵观整个课堂教学发展的历程,把以德育人的理念渗透到整个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个人素养以及学生的品质,使课堂生态更加和谐,更符合整个课堂教学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新时代下基于“以德育人”理念的课堂教学发展的价值诉求应该着眼于课堂教学发展的“存在性”必求、课堂教学发展的“民主化”追求、课堂教学发展的“生活化”需求以及彰显课堂教学发展的“灵活性”探求。

关键词 以德育人 课堂教学发展 价值诉求

一、以德育人——“存在性”必求

以德育人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存在性”必然要求。哲学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直都是被关注的问题。恩格斯曾这样论断:“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最终还是归于自然和历史中,并通过实际存在的事物体现出其思想内容,人的发展和价值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受到关注和重视,人的“存在性”也成为一种哲学理念和思维方式让人们有更深的体会。现实生活中,课堂教学作为实体事物存在着,课堂教学中各组成部分既相互联系同时又具有独立性,其发展必定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育人就是德育的主要任务,冯文全教授指出,“德育是教育者将一定社会所推崇的品德规范与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的一种教育。”[2]以德育人的核心在于发挥德育的本质作用,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尊重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让人们更有自我存在价值感。

在课堂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的崇高使命,就必须贯彻以德育人的思维方式和理念,其本质就是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体现学生的自我存在价值感,让学生在课堂中挖掘自我潜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基于以德育人的理念,课堂教学发展中在关注、重视学生发展的同时要关注教师个人素养的提升与整体素质的发展。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争取让每个学生能够参与到整个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并能体现出他们的存在价值。与此同时,注意让教师将道德学习与知识学习融会贯通,并根据自己的个性及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来发展自我的教学个性,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发展。以德育人能够推动课堂教学发展,让课堂教学更加充满人性,不仅提高课堂实效更是向课堂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是课堂教学发展中寻求主客体存在性的必然追求。

二、以德育人——“民主化”追求

以德育人是课堂教学发展的“民主化”追求。民主作为亘古不变的话题,一直激励我们追寻公平的理想状态。长期以来,我国各项工作都是提倡民主、发扬民主精神,重视民主化发展也得到党、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共识。邓小平曾指出我们各种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改革总方向,都是为了发扬和保证党内民主,发扬和保证人民民主[3]。提倡和发扬民主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唤醒人们民主自觉意识,对确立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自主性有着重要作用。以德育人体现出了德育要走向民主,要实现民主化,这正是课堂教学发展的一个价值指向。以德育人体现出了学生要获得人性全面发展的理性需要,这正是以德育人与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契合。以德育人赋予的涵义就在于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并最终回归到学生自我的发展中去,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让学生感受民主、平等的地位,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又重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理想的课堂就是民主的课堂,民主的课堂就必须用民主的方式去实现。我们国家的发展依靠民主,细化到课堂教学的发展同样依靠民主。教师应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组织与管理机会,促进自己更深刻地理解公正,同时也通过教育行为及示范作用自发地向学生进行公正教育[4]。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员,是学生模仿的直接对象,最应起到模范的作用,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教师的良好素养及德育理念的传达显得尤为重要。英国教育哲学家卡尔(DavidCarr)认为教学的本质是道德,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之外,也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教导,更要成为学生品德学习的模范,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与良好的品德[5]。教师在课堂中一定要关注自身素质的提高,提倡学生的慎独精神,并关注到课堂中的每个学生,明白每个学生都是一个自由人,根据学生的个性要求让他们在民主的课堂中学习。以德育人倡导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平等、自由、民主的权利,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及提升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实现德育发展人和提升人的根本目的。

三、以德育人——“生活化”需求

以德育人是课堂教学发展的“生活化”需求。一直以来,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关注学生个性成长的却少之又少,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鲁洁教授曾指出:“道德规则和规范既然不是来自于人自身生活的需要,这样的规范和规则教育也就难于深入人的心灵,去激起人的道德需要,丰富和发展人自身的道德品行。”[6]我们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规则如果不来源于生活,那么在这种道德教育下人们的价值观也会被这种空虚的道德教育所扭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教学相长,课堂教学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要形成学生的生活境遇性与课堂融为一体的和谐氛围。以德育人的理念来源生活亦高于生活,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精神趋向是回归现实生活世界,所以在整个的课堂教学中有必要渗透以德育人这个理念,只有通过有道德的生活来进行课堂教学才会使学生明白现实意义所在[7]。总而言之,课堂教学要以现实生活世界为立根之本,以德育人实质上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并赋予了整个课堂教学以及学生个体实践化的意义。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道德教育原本就存在于生活世界之中,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融为一体[8]。道德教育随着制度化教育的产生,越来越远离了以生活为本源的世界,形成了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分离状态。从实践层面来看,如今的课堂教育呈现的只是单纯的课堂教学,这种课堂教学是片面单一、缺乏生机的,从而忽略了学生的生活实践需求。以德育人是把学生当作道德主体来培养,追求的是发展完整意义的人,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空洞性,能够使教师主动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更有价值的东西,并懂得如何巧妙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真正完整意义的学生,以德育人倡导的是现实生活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让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懂得如何接受道德教育。

四、以德育人——“灵活性”探求

以德育人,彰显课堂教学发展的“灵活性”探求。课堂教学缺乏“灵活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在课堂教学内外,学生和教师缺乏有效的交流。叶澜教授提出了“交往起源说”,并指出人类起源于交往,认为人类就是在交往中产生和发展的,且交往已经具备了教育的基本要素,它与教育同构[9]。教育的发展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有交往才能有互动,德育来源于交往,正确的价值观犹如一面旗帜指引着人们不断向前发展,课堂教学的发展同样需要这面以德育人的旗帜。以德育人就是以交往时代为背景做出的理论自觉和必然选择,因此,课堂教学的发展需要渗透以德育人的理念才能彰显其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1.渗透“以德育人”理念,充分开发课堂内教学的“灵活性”价值

近年来,认知灵活性理论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部分已经应用到教育领域中来,对教育改革产生重要影响。认知灵活性理论以独特视角对知识结构、学习特点以及迁移能力的获得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改革设想,为实现学习的广泛、灵活迁移从而达到学以致用架设了重要桥梁[10]。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把从复杂的学习问题通过教师良好的表达方式在发生变化的情境中灵活解决,我们不仅要摈弃传统课堂中教师机械传授知识、学生完全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而且更需要尊重个体差异,为学生建构所需要的基础和广阔的思考空间,只有在课堂中贯穿德育这条线才能使学生为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奠定基础,我们要抓住课堂教学的关键及价值所在,灵活把握课堂教学发展的节奏,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情境中去,从而使课堂发展又迈进一步。课堂内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观、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

(1)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价值观在某种意义上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趋向,课堂教学中价值观追求的是整体课堂中学生全面、独立个性化发展。以德育人是课堂教学发展的时代诉求,课堂教学目的不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落实某项教育政策与应试相联系的智能发展的任务,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全方面健全的现代化人。虽然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德育理念从不过时,以德育人不能作为一个口号挂在嘴边,时不时像口哨吹一下。以德育人需要从课堂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物体着手,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的各个角落,比如在课堂墙壁上张贴名人名言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去影响学生,这样能够使课堂更有张力和活力。课堂教学的发展需要从转变观念做起,以德育人的理念需要渗透到课堂教学各个部分。

(2)设置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内容

灵活多样的课堂表现方式需要以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性,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首先,本着以德育人的理念,从丰富课堂活动的类型做起。第一,具体表现为从学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着手,以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全面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增加有利于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等多种多样的活动课堂;第二,为学生分层设计活动标准,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果都按同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既使得课堂缺乏弹性又必然会拉大学生的差距。因此,要设立多层次的学习目标,比如教师在课堂中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分层拓展,横向即扩展学习视野、纵向即难易程度按层级加深,从而渗透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第三,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要使得课堂活动内容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3)课堂评价体系要采用多元化标准

课堂评价也是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评价的标准关乎整个课堂教学的发展及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课堂评价要多元化,不能用单一的课堂评价标准来评判学生的表现,这样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使课堂更有灵活性。比如课堂上教师对积极发言的学生做出积极评价,并批评没有积极发言的同学,貌似无意间的评价会使得课堂形成两极分化,不利于课堂整体和谐发展,这种行为就没有以“以德育人”的理念为支撑,反而不利于未发言同学培养学习的主动感。

2.渗透“以德育人”理念,主动开发课堂外教学的“探究性”价值

课堂外教学发展的好坏对整个课堂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课堂教学系统功能有效发挥的充分认识,对学生的存在、生活以及生命的关怀,不仅需要变革现行的课堂教学,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潜在的育人价值,同时,也需要打破课堂时空的阻隔,超越课堂教学的狭小视阈,还生命、生活以本真的状态[11]。学生课堂之外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生活是现实存在的一种动态和方式,所以课堂之外的教学需要探究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响应政府以德育人的号召以及合理利用家长的力量,使教育系统各组成部分协调一致,并渗透到课堂教学发展的始终,同时也体现了终身教育对课堂教学发展的时代诉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 冯文全.德育原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高洁.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行为中蕴含的价值教育及实践——以挑选学生举手发言为例[J].教育研究,2015(8).

[5] Carr,D.Moral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Rival Conceptions of Education and the Role of the Teacher[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003(3).

[6] 鲁洁.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征[J].教育研究,2005(12).

[7] 约翰·杜威.我的教育信条[M].彭正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8] 曹树真.关于学习道德教育重建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1).

[9] 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0] 高秀芝.认知灵活性理论与课堂教学改革[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8).

[11] 张琼.变革与超越:课堂教学发展价值的反思[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作者:刘士茹(1990-),女,山东菏泽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孙晓雯】

猜你喜欢

以德育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模式
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
浅谈班主任工作的体会
以德育人,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初探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智慧
浅谈幼儿德育工作的几点体会
“以德育人”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新时期的班主任
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以德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