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校际发展不均衡的成因及对策

2016-05-14李妤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

摘 要现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的关键是要实现校际均衡,重点任务是缩小校际差距。但囿于各种原因,我国目前校际差距日趋扩大且日益成为社会所“羡慕”、所诟病的问题之一。对校际发展不均衡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对于缓解整个社会对应试教育的尊崇、优化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生态、适应教育发展新常态都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校际发展不均衡 教育公平 社会监督 教育问责制度

近来关于黄冈中学、衡水中学的讨论不断,褒贬不一,但对该类学校的讨论除应试教育的极致、超级学校等两方面的讨论外,另外一个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便是校际差异问题。黄冈中学、衡水中学之所以能够引起我们的关注,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类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差异巨大。2011年,某权威机构通过对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引发择校的首要原因在于义务教育阶段校际发展不均衡[1]。也正是因为基础教育阶段校际差异的不断拉大,才产生了诸多我们称之为“神话”的学校。

一、校际发展不均衡的成因

1.长期“重点校”的存在

按国际教育发展经验,教育公平应该由起点公平到过程公平,再由过程公平到结果公平,按十八大的表述应该是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但长期以来,由于重点校政策的后续效应和区域教育不均衡的客观现实,我国在解决好了人人都有学上的民众需求后,迅速地面临着人人都要上好学的压力。这一压力来源就是我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施行的“重点校”政策。“重点校”的形成,在我国经历了漫长的成长历程。重点校政策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是经过一系列政策进行强化的,例如《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学校的通知》、《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试行方案》、《关于分期分批办好重点中学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的颁布落实,使得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校政策具备了法理性依据[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享受均衡的有质量的义务教育产生了迫切需求,先期主要集中在县及县以上城市的重点校政策成为最大障碍,尤其是对农村教育的冲击巨大。为补齐农村教育短板,我国先后废弃了重点校政策,并且逐步开始对农村教育倾斜。虽然重点校在官方文件中消除了,但是去掉重点校光环的学校依然是择校的热门。长期存在的重点校政策已经牢牢扎根于人的意识之中,人们对重点校的需求并没有减弱,反而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择校。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不再是重点校的学校以优质校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对于社会公众来说,依然是所谓的“重点校”,这成为我国择校屡禁不止的缘由。

2.城乡二元教育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颁布让我国形成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两大群体,这对我国形成现阶段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颁布在我国“城”、“乡”之间划上了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在教育方面则集中表现为针对“城”、“乡”性质不同而形成的二元教育结构[3]。城乡二元的教育结构是造成我国农村地区教育长期发展滞后的制度性原因,不仅造成了我国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巨大分野,也形成了整体化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竞争机制,造成在城乡二元结构中城市之间教育差异的巨大与农村教育差异的巨大,将我国教育制度性地割裂为城市优质学校、城市非优质学校,农村优质学校、农村非优质学校。城乡二元教育结构的存在带来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升学”竞争力的不断攀比,不断造成学校发展的“马太效应”[4]。在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制度的限制下,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剩余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他们的子女因不能接受城市所提供的教育,只好选择薄弱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这类学校通常师资薄弱、办学条件薄弱,严重阻碍了义务教育均衡的实现。

3.对发展认识不充分

我国现阶段校际发展不均衡严重,受发展认识不充分影响较为深刻。为此,笔者认为对发展的认识应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把握:第一,发展是自身内在的诸多因素之间相互作为而构成的有机主体,也是作为整体性质的主体、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二,发展是自身内在系统与别于自系统的他系统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一事物真实有效的发展虽然根本在内在的自我系统的发展,但外在系统有时甚至可以阻碍或终止有机体的顺利发展;第三,发展是正向的、积极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和极富前景的,只有一事物朝着正向前进,我们才能称其为发展;第四,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非一个个点性事件的串联。发展的过程性特点昭示着发展不是绝对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5]。

4.效率与公平的争执

关于效率与公平的冲突在我国长期存在,这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确立的“效率优先”的大政方针息息相关,效率优先理念极大地激发了社会生产力,加速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在该理念指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成为许多地方开展工作的实际规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育工作也大踏步前进,表现为我国出现了大批重点学校,为我国当时“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提供了保障。但是随着不断发展,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不断拉大,社会对实现教育公平的愿望日趋强烈,为此,我国逐渐确定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6]。“木桶理论”和系统功能理论表明,系统的功能取决于系统中功能最薄弱的环节,在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校际均衡发展的过程中,该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最弱学校的发展程度,为此就需要对该部分群体进行补偿。对弱势学校进行补偿与局部利益可能是相互冲突的和矛盾的,而就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而言,两者是一致的。同时,弱势补偿有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人员的流动和相互间差距的缩小,进而有效地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7]。实现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高位均衡,都离不开对弱势学校的关注和补偿。

5.市场失灵

义务教育阶段是存在市场竞争的,但是囿于市场机制天然的“趋利”因素的本性,势必造成义务教育阶段出现“丛林法则”,导致供给与配置的不均衡。市场失灵造成义务教育校际失衡主要集中在两方面:第一,市场机制会天然形成义务教育阶段资源的非均衡配置局面。市场上的资源总是朝着有丰厚利润的方向流动,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也概莫能外。虽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但是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会对社会公众的选择造成重要影响,由是而诱发择校现象。在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必然获得社会民众的青睐,于是“以权择校”、“以钱择校”、“以分择校”便成为常态。“以权择校”使得学校与权力机构相结合,为获得政策优势大开方便之门,“以钱择校”为学校提供了一笔不菲的额外收入,而“以分择校”则为学校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人”的资源,从而引导大量尖子生、骨干教师流入优质学校,造成义务教育阶段之间差距不断扩大。第二是信息不对称。在学校与社区(家长)之间存在着大量信息不对称现象,产生了现时代为社会所诟病的学校、社区两张皮现象,学校不是依托社区,为社区服务的,而是演变为遵循长官意志自筑高墙的“悬浮”于社区之外的孤岛。社区因无法对“悬浮”的孤岛——学校作出准确的判断,来源于社会的舆论则成为社区(家长)选择学校的最为重要的参考因素,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舆论中好学校教育资源的争夺。

6.政府失灵

虽然市场在配置义务教育资源的情境中通常因市场天然的“趋利”性带来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但市场作为义务教育最为有效的配置方式是无可辩驳的。对教育资源配置有重要影响的除市场外还有政府,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表现出低效率,造成社会教育成本的不断叠升,这种现象称之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的政府失灵[8]。政府失灵对于诱发校际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政府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不同程度的补贴将限制学校与学生在改革方面求变的能力,这种现象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校与公办校身上表现突出,公办校因能获得相应的财政补贴,而保持一种相对惰化的状态,而民办校因出于自身经济发展的考虑,与公办校相比表现出更多的活力,逐渐发展为贵族校等优质学校,拉大了校际差距。其次,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对于产生什么样的成果往往缺乏较为清晰的认识,依据政绩需求作出的判断比比皆是,这便将学校的发展权被动地转移到了学校校长身上,因学校校长差异而导致的校际差距扩大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治理校际发展不均衡的对策

1.摆脱功利主义教育观束缚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体制被功利主义教育观严重束缚,集中表现为通过应试教育实现向上流通的强烈需求。依靠教育实现自身阶层的流动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通过教育使得每一个人都对阶层的流动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则这种教育是有毒的,是不利于国家的整体发展的。为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明确我们接受教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生活,发现自己,成为自己,从而做最好的自己。摆脱功利主义教育观的束缚,从生活中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摆脱对教育物化的认识,重新发现教育中所蕴含着的人性的光辉与“柔和”。

2.斩断超级学校利益链

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本源在义务教育阶段校际差异的存在,症结是地方政府为了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塑造了一大批“超级学校”,要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校际均衡发展,根本举措是消除义务教育阶段的超级学校,确立弱势补偿原则,平衡区域教育格局。超级学校垄断教育资源,妨碍教育公平的实现,是对教育本质的异化,为此,应确立对弱势学校的补偿原则,充分保障弱势学校的发展所需空间,均衡区域内的教育布局,为区域内的学生升学提供更多、更合理的选择,打破超级学校一支独秀的局面;同时严格控制超级学校对薄弱学校教师、学生的抽调,稳定薄弱学校的师资队伍与学生队伍。我们需要通过考试制度改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主的教育变革,形成新的教育现实,从而凝聚面向未来的共识。

3.保障教育公平落地生根

要想进一步破解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难题,真正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公平、规范”的发展目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增加农村教育资源是关键。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要最大限度地向农村和经济薄弱地区倾斜,同时充分利用中小学富余校舍和社会资源用于农村学生课外教学活动,逐步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要逐步、真实地实现城乡统一的编制标准,通过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农村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面对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和断层,我们需要继续强调教育公平的价值,保障农村学生的基本教育需求,弥补农村教育突出的短板;同时,要尽快从应试教育突围,迎接知识经济和互联网时代世界范围内教育创新的挑战[9]。

4.做好信息公开工作

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加强公办和公益性幼儿园入园、小学就近入学、小升初随机派位、示范性高中指标到校生、普通高中和初中招收艺术体育类特长生、中考体育考试、各类加(降)分资格等有关政策、信息的公开工作;重点公开招生计划、录取信息、考生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等信息;加强教师公招、教师资格考试等信息公开;切实做好中小学校教育收费政策、项目、标准等信息公开。同时,推进教育行政决策公开,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行政决策程序,逐步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

参考文献

[1] 张旭.北京市“指标到校”政策实施的问题于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2015(3).

[2] 胡伶.校际均衡发展的政策工具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

[3] 张旭.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之文献述评[J].克拉玛依学刊,2014(3).

[4] 李秉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校际均衡发展的制度建设—以贵阳市为例[J].教育研究,2005(5).

[5] 姚永强.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6] 张旭.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下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困境与突破[J].现代教育论丛,2015(2).

[7] 周彬.教育考试与评价政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8] 熊雯.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以成都为例[D].重庆:西南财经大学,2012.

[9] 杨东平.教育发展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作者:李妤(1980-),女,辽宁葫芦岛人,内蒙古赤峰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白文军】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视角下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高中化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研究
比较中美教育公平,反思我国小升初择校问题
浅论中小学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