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契丹辽文化产业现状调查与研究
2016-05-14马会宇赵丽丽
马会宇 赵丽丽
摘 要:赤峰是契丹民族的发源地,是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是辽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契丹辽文化资源底蕴深厚,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应科学整合赤峰市契丹辽文化资源,以尽快实现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赤峰市;契丹辽文化产业;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7-0017-03
赤峰是契丹民族的发源地,是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是辽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契丹辽文化资源底蕴深厚,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本研究以赤峰市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巴林左旗、巴林右旗、翁牛特旗、敖汉旗、喀喇沁旗、宁城县等9个旗县区为对象进行调查,旨在揭示赤峰市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分析,进而提出整合赤峰市契丹辽文化资源,尽快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及思路。
一、赤峰市境内的契丹辽文化资源
契丹族从公元4世纪始兴至13世纪初西辽灭亡,存在近千年。契丹自建国之始就将都城定在上京,终辽一世,统治中心始终在赤峰地区,赤峰境内的契丹辽文化遗存丰富,出土文物甚多,契丹辽文化资源底蕴深厚。
(一)辽代两京都
辽代建国以后,统治地域不断扩大,因统治需要,先后建立了五京,其中上京城和中京城就建在今天的赤峰市。
1.上京城。辽上京临潢府是契丹族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游牧政权建造的第一个都城,是中国草原游牧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辽代都城遗址。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神册三年(918),阿保机开始在选定的都城地点大规模“城皇都,以礼部尚书康默记充版筑使”。五月“诏建孔子庙、佛寺、道观”[1]。太祖病逝后,太宗耶律德光继续对上京城进行扩建,并定名为上京临潢府。
2.中京城。辽圣宗于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春正月正式动工修建,次年5月初整个都城的基本建筑大体兴建完毕。中京城的兴建,按照宋朝汴京开封府格局,确定全城的整体规划、街道布局和建筑结构,但也结合契丹族的某些传统习俗,创造性地建造了辽代都城。辽中京在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建成之后,在开泰七年、八年、九年,以及重熙二十三年对辽中京进行了续建和扩建。
(二)皇陵及奉陵邑
1.祖陵及祖州城。祖陵是大辽开国皇帝太祖耶律阿保机及其皇后的陵寝。坐落于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石房子嘎查西北,在其东南约2.5公里处为奉陵邑祖州城遗址。以其地有祖山,为契丹始祖兴业之地,故名。
2.庆陵及庆州城。是辽圣宗耶律隆绪、兴宗耶律宗真、道宗耶律洪基3帝及其后妃陵的总称。位于巴林右旗的王坟沟,庆陵中的3陵东西排列分别通称“东陵”“中陵”和“西陵”,3陵间隔约2公里。陵墓曾在民国初年被盗掘,随葬的文物多已散失。
3.怀陵及怀州城。怀陵位于巴林右旗岗根苏木床金沟,是辽太宗耶律德光、辽穆宗耶律璟及其后妃陵。
(三)辽代壁画
据不完全统计,赤峰地区迄今见诸报道的绘有壁画装饰的辽代墓葬有68座,主要发现于敖汉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宁城县等地,这仅是已出土辽墓壁画中的一部分。这部分壁画中,有的有明确的纪年,有的则未见纪年。壁画内容包括象征四时捺钵的《四季山水图》《行马出行图》《散乐图》《马球图》等。
(四)辽代佛塔
辽塔是辽代建筑艺术的精华。保存在内蒙古赤峰地区的辽代佛塔共有9座,这些佛塔造型各异,雕刻精美,装饰古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在赤峰地区现存的这些佛塔中辽中京大明塔和庆州白塔尤为塔中之首。
二、契丹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通过深入赤峰市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巴林左旗、巴林右旗、翁牛特旗、敖汉旗、喀喇沁旗、宁城县等9个旗县区的深入调研,赤峰地区的契丹辽文化产业已经初具规模。
(一)契丹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文化产业园区以其集合技术支撑、投资融资、信息咨询、合作交流、公共服务等多种平台于一体的优点,在整合资源、营造创新氛围、集聚发展要素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物质空间载体和高能级的发展平台。赤峰市各级政府部门充分利用文化产业园的平台优势,打造契丹辽文化产业园。典型的契丹辽文化产业园区有巴林左旗上京契丹辽文化产业园、红山区的契丹城等。
(二)契丹辽文化旅游
随着赤峰市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成为赤峰市文化旅游的新亮点。经过大量的前期调研,赤峰市现有契丹辽文化旅游产品主要为旅游区、旅游节庆以及旅游线路,具体如下:
三、契丹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空间分布分散,资源整合难度大
赤峰市契丹辽文化资源丰富,但整合难度较大。在赤峰市9万平方公里的地域范围内契丹辽文化资源均有分布,但相邻资源之间的距离较远,难以形成整体性的规模集聚效益。以巴林左旗为例,该旗为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旗内契丹辽文化资源种类繁多,不仅拥有辽上京遗址、辽祖州祖陵遗址、辽真寂之寺遗址、辽韩匡嗣家族墓地等物质文化资源,还拥有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等精神文化资源。目前,该旗围绕契丹辽文化资源产业化做了大量工作,如上京契丹辽文化产业园建设、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真寂之寺景区拓展、辽上京城和祖陵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举办首届中国契丹辽文化节等。但与巴林左旗邻近的巴林右旗、翁牛特旗等地,虽然契丹辽文化资源也很多,却由于彼此距离较远,行业部门间缺乏协调与联系,迄今未能形成整体性的规模集聚效益。赤峰市境内其他旗县区由于同样的原因,很难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契丹辽文化产业的整体性发展。
(二)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的矛盾
赤峰市境内的契丹辽文化遗存大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辽上京遗址、辽中京遗址、辽陵及奉陵邑、缸瓦窑遗址、韩匡嗣家族墓地等。这些文化遗存除将发掘出土的文物放入博物馆进行展览外,出于保护的目的,基本是采取回填或保持原貌的方式。这样的处理方式,使这些珍贵的契丹辽文化资源只是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也使得赤峰市境内的大部分契丹辽文化资源基本处于开发程度较低甚至未开发的状态。
同时,赤峰市契丹辽文化历史资源等级高、文物价值高,但文化旅游可视化资源内容相对较少,在契丹文化产业开发中的难度较大。长期以来,赤峰市境内的契丹辽文化旅游把旅游资源的文物价值等同于旅游开发价值,历史文化内涵尚待挖掘。
(三)契丹辽文化产品开发单一
赤峰市各旗县区的契丹辽文化资源各具特色,但在开发过程中,产品开发单一,特色不鲜明。目前赤峰市的契丹辽文化产品开发主要是围绕契丹辽文化旅游展开,如设计契丹辽文化旅游线路、打造契丹辽文化旅游区及旅游节庆、开发契丹辽文化主题酒店等。
(四)契丹辽文化产业人才缺乏
通过调研,并结合座谈会、访谈领导、专家等形式,目前赤峰市契丹辽文化产业人才缺乏。具体表现为:1.文化产业人才综合素质较低,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都不尽合理,具有高学历、高级职称的人才更少。2.文化产业人才分布不均衡,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产业人才多在高等院校及国有文化产业单位,民营企业较少。3.复合型人才缺乏。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既要懂经济,又要懂文化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赤峰市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领军人才则更少。
四、契丹辽文化产业发展措施
(一)整合资源,打造契丹辽文化产业品牌
赤峰市的契丹辽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宁城县境内,空间分布范围较大,故而行业部门间缺乏协调与联系,各自独立发展。针对这种现象,在契丹辽文化产业化发展中,应从赤峰的整体布局出发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统一规划,从而形成契丹辽文化发展的整体优势,打造契丹辽文化产业品牌。
(二)创建契丹辽文化遗存数字博物馆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博物馆已成为保护和传播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创建契丹辽文化遗存数字博物馆,突破空间和时间的藩篱,从而有效地解决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之间的矛盾,既达到了保护资源的目的,又实现了资源的产业化。契丹辽文化遗存博物馆,可以围绕实体博物馆馆藏的文物、标本进行整合、加工,充分利用图像、声音、影像、3D技术等展示手段,营造逼真、形象、生动的展示效果。
(三)多样式开发契丹辽文化产品
针对目前契丹辽文化产品单一的问题,倡导多元化、多样式开发契丹辽文化产品。如开发“契丹乐舞”。契丹乐舞吸收了周边地区的乐舞艺术,创造了自成特色的乐舞风格,辽朝的雅乐、燕乐、散乐等对中原地区及后世的北方民族——蒙古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发“契丹乐舞”并市场化,邀请艺术家加盟,将壁画和文献资料中的“契丹乐舞”编成大型极具东方艺术魅力的舞剧,并将契丹乐舞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2]。
(四)大力培植契丹辽文化产业人才
树立现代培训的教育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大产业人才的培训力度,注重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建设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与培训体系。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与人才职业发展需求相协调,短期培训、学历教育及高级人才培训相协调,以及高校、社会培训机构、文化产业企事业单位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与培训体系。
——————————
参考文献:
〔1〕脱脱.辽史(卷1)本纪.太祖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吕富华.赤峰地区契丹辽文化遗存开发利用研究.松州学刊,2015,(6).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