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权德舆大量写作铭文序的原因
2016-05-14杨萍
杨萍
权德舆,中唐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全唐文》将其文章编为二十七卷,其中铭文序共八十篇,数量相当可观。究其大量创作铭文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权德舆当时为文坛盟主,文章久负盛名,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二是因其人格魅力,虽然身居高位,却为人谦和。
一、权德舆铭文序简介
权德舆所作铭文序是其文章的类型之一,《全唐文》将其文章编为二十七卷,其中铭文序共八十篇,碑铭序文三十篇:遗爱碑铭序文两篇、纪功碑铭序文一篇、先庙碑铭序文三篇、神道碑铭序文二十二篇、唐故章敬寺百岩大师碑铭序文一篇、唐故太清宫三洞法师吴先生碑铭序文一篇。墓志铭序文四十六篇,在权德舆铭文序言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内容相对也更为丰富和复杂。另外还包括塔铭序文三篇,碣铭序文一篇。序言中的主人公包括权德舆的一些好友、同僚,如陆参、唐款、贾耽、张荐、戴叔伦和仲子陵等。
二、权德舆大量写作铭文序的原因
(一)文坛盟主的影响力
权德舆仕宦显达,并以文章著称。论其家世,自十二世祖前秦仆射安邱公权翼以来,就数代为官,且自先世就以儒学传家,德行清明,家风雅正。如其父权皋,曾为安禄山的幕僚,“安史之乱”爆发前,以逃离叛逆的义勇行为而得到时人的称赞。在这样德行、政事、文章显世的家风影响之下,权德舆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十五岁为文数百篇,并将自己写的数百篇文章编为《童蒙集》十卷,闻名士林。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云:“公生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七岁而贞孝公卒,来吊哭者见其颜色声容,皆相谓‘权氏世有其人。及长,好学,孝敬祥顺。”杨于陵《祭权相公文》称,权德舆十五岁,即以文章“飞声天下”。《旧唐书·本传》云:“德舆生四岁,能嘱诗,七岁居父丧,以孝闻;十五为文数百篇,编为《童蒙集》十卷(今已佚),名声日大。”又《新唐书·本传》云“德舆七岁居父丧,哭踊如成人。未冠,以文章称诸儒间”。时至中年,权德舆以文名应召入朝,并且自此之后,仕途通达,久居要津。在当时文坛上,他也是十分活跃的人物,且是较早提倡革正文体的作家之一,加之他特殊的政治地位,时人推其为当时的文坛盟主。《旧唐书·权德舆传》亦云:“于述作特盛,六经百氏,游泳渐渍,其文雅正而弘博,王侯将相洎当时名人薨殁,以铭记为请者十八九,时人以为宗匠焉。”又《赞》云:“权之藻思,文质彬彬”。其文弘博雅正,温润周详,公卿侯王、硕儒名士之碑铭、集纪,多出其手。可见,在中、晚唐人心目中,权德舆是贞元、元和间的文坛盟主,古文创作大家,且在其所有的古文作品中集序多,碑志多,二者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名流,是当时他家所不可比拟的,这些都表明了权公在当时文坛的盟主、大家地位。故宋代姚铉在《唐文粹》序中称赞说:“有唐三百年,用文治天下……至于贾常侍至,李補阙翰,元容州结,独孤常州及,吕衡州温,梁补阙肃,权文公德舆刘宾客禹锡,白尚书居易,元江夏稹,皆文之雄杰者欤!”
因为权德舆的文坛盟主地位,如上文所云“王侯将相洎当时名人薨殁,以铭记为请者十八九”,可见得权公铭文已成为时人的荣耀。纵观权德舆这八十篇铭文序言,传主涉及当时朝廷要员杜佑、浑瑊等人,也涉及当时的文坛大家姚南仲、戴叔伦等人,几乎囊括一代名流。设立家庙,为自己的先人撰写庙碑,是一件非常重要之事,尤其是那些达官显赫更是将其看得意义非常,正如权德舆《南康郡王赠太师韦公先庙碑铭(并序)》中所言:“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乃立宗庙,以安神明”。唐中书令南康郡王邀请权公为之先人太师韦公撰写“德厚流光,追养继孝”。另有元和五年(810年),相国司空燕国公在京师兰陵里设立新庙,亦请权公为之先人撰写铭文,以永代德。请文坛盟主,同时又身兼一朝宰相的权德舆撰写碑铭不得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二)居高位而人谦和
在为官的一生中,权公时刻心系国家和百姓的安危,在当时国民的心中他虽位居高官,却为人谦和,从不居官自傲。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权公被征为太常博士,因得到朝廷的重视,同年六月即转为左补阙。在补阙任上,权公尽责尽职,“闲雅存诚,心常坦夷而不离法度,操本坚峻,而尽归忠厚”(王仲舒《祭权少监文》)。七月,河南、河北,江、淮、荆、襄、陈、许等四十余州发生大水,毁坏了良田和房屋,灾民流离失所,他立即上《论江淮水灾上疏》,建议德宗皇帝派遣能干的使臣赶赴灾区,救济灾民,并主张减轻灾区人民的赋税。同年七月,司农少卿裴延龄因巧幸恃宠,判度支,兼管国家财政收支。针对这一情况,权德舆不顾个人安危,先后两次上疏唐德宗,义正词严,直言不讳地反对裴延龄任职,陈述度支的重要性,择人必须慎重。贞元十年(794年),权德舆转起居舍人,知制诰。贞元十八年(802年)以中书舍人典贡士,后拜礼部侍郎,转兵、户、吏三曹侍郞、太子宾客,迁太常卿。在此期间,他大力选拔人才,举贤任能,且不管门第等级,只要有德,一律任用,并反对徇私舞弊。他曾三次典士举,凡“举士于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其布衣不用;既不可信,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奏广岁所取进士明经,在得人,不以员拘”。在他的主持下,发现和造就了很多有用之才,多达百余人,《新唐书》中曾云:“知礼部贡举,真拜侍郎。凡三岁,甄品详谛,所得士相继为公卿、宰相。”
权德舆一生乐交名士,这也是体现其人格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权公一生交友甚多,在此不一一说明,试举几人,以彰其人格魅力。唐次,建中初进士,官至礼部郎中知制诰,终中书舍人,权德舆在少年时代游于江湖之时,就已经与唐次结为莫逆之交,二人同为文学和政治之同道,权公引唐次为知音,唐公卒后,权公为文《大理评事唐军墓志铭(并序)》。崔元翰,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辛酉科状元及第,为人性喜孤独,极少结交,一心于翰墨,好学不倦。在建中元年(780年)之前,权公居于丹阳练塘之时,读书交友,游于江湖间,二人在此时结为朋友,且二人之友谊一直持续到崔元韩去世。贾耽,唐代地理学家,德宗贞元九年(793年)拜相,权公与贾耽为官场同僚,且二人亦为忘年之交,有很深的感情,贾公去世之后,权公亲自为其撰写《贾公墓志铭(并序)》。姚南仲,中唐著名文人,权德舆与之结交甚早,早在大历十四年(779年),姚公出为海盐令时,权德舆正侨居于吴读书交友,二人就已经相识,姚公极为赏识权公,故与其结为忘年之交,且对权公有提携之恩,二人友谊一直持续到姚仲南去世,权公为姚公撰有《姚公神道碑铭(并序)》一文。戴叔伦,大历、贞元年间重要诗人,贞元二年(786年),二人同在洪州,在此相识,结为知己,唱酬往复,从此结为终身挚友,戴叔伦去世之后,权德舆为文《戴公墓志铭(并序)》。
权德舆位居高官,且为人谦虚,性格温和,一生结交名士无数,从不轻易拒绝请铭文者之请求,往往有请之撰写铭文者,权公都欣然应之,并认真书写。这也是权公至今留有数目多达八十篇铭文(并序)的一个重要原因。
(河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