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傲慢与偏见:对BBC有关习主席访英报道的框架分析

2016-05-14韩鸿梁传林

新闻界 2016年8期
关键词:内容分析

韩鸿 梁传林

摘要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研究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BBC在习主席访英期间的相关报道作为研究样本,探析在新的两国关系背景下BBC涉华报道的主题框架、报道倾向框架和报道结构框架。研究发现:BBC的关注重心仍在人权、西藏问题、中国威胁论等既往框架上,同时对中国的发展变化呈现出更为矛盾复杂的心态,在报道时也没有秉持客观公正原则。

关键词BBC;新闻框架;涉华报道;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韩鸿,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成都611731;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64;梁传林,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1731

一、问题的引入

2015年10月20日至10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这是10年以来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习主席这次“点穴式”的外交方式,在中国领导人的对外交往中并不多见。此次访问处于中英两国关系承前启后的关节点上。英国首相卡梅伦称此访将开启英中关系的“黄金时代”,英国政府高度重视,不仅在接待规格上超越历代中国领导人的访问,而且也进行了诸多增进两国关系的特殊安排。

BBC作为英国的主流媒体,在反映英国媒体的立场上具有很高的代表性。作为“国家的看门人”,BBC是否表现出与英国政府一样的立场,与既往的涉华报道框架有无新的变化,这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查中国知网(CNKI),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目前国内有关BBC涉华报.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BBC对我国内政问题报道的研究。在这一方面,BBC关注了一些与中国利害攸关的问题,其态度往往与中国政府和媒体相对立。如对香港“占中”运动的报道的基本立场是同情和理解,甚至是赞扬。在报道中日钓鱼岛之争上,“其立场与中国政府相反,承认日本对争议岛屿拥有归属权”;有关中国境内突发事件报道的研究。在社会类突发事件中,BBC对中国政府存在固定成见。在宁波px事件中,“BBC对事件的恶化和升级阶段关注较多,对事件的处理和解决阶段关注较小”,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中国政府在处理这起事件中起的作用。在乌坎事件的报道中出现了“警民屡有对抗,政务信息难透明”的误读。但在自然灾害类事件中,如汶川地震的报道中呈现出正面立场,“以开放、灵活等词来赞扬中国政府的救灾行动”。3.对暴恐事件报道的研究。研究者发现BBC对事件和袭击者的定性上采用了双重标准、贬低中国官方和媒体的声音、误导受众。如“将昆明3.1事件定义为暴乱,而不是恐怖事件”,“将袭击者定义为攻击者,而不是恐怖分子”。在对新疆6·29劫机事件的报道中,“引自中国政府和媒体的声音多采用匿名的方式,造成了可信度低的假象”。在西藏3.14事件的报道上,“BBC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给观众造成一种当地持续骚乱的错觉,误导了受众”。对于中国发展和中国经济报道的研究。BBC关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看好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前景”。“肯定了中国的经济奇迹,赞扬了中国在解决贫困问题中取得的成绩。”在控制通货膨胀的问题上,BBC肯定了中国政府所起的作用”。总体上看,BBC在经济报道上持正面态度。

但上述研究中,BBC均是作为第三者国家媒体,站在置身事外的旁观者立场来进行报道的,而将BBC作为报道的利益相关者来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见。那么,BBC在对习主席访英的报道中持何种立场和态度?是否与英国政府一致?这种立场和态度与其传统对中国的报道框架有何异同?这是本文的关注所在。

本文主要以框架理论作为研究视角。美国学者戈夫曼认为,“框架是人们用来感知和解释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认知结构”。(Goffman,1974)当人们需要对外界所发生的事情做出必要的解释时,他们经常会依赖于一套既有的准则和框架来进行。随后,塔奇曼将框架理论引入到媒介研究中,他认为,“日常的新闻报道提供了一整套让人们理解外在世界的框架,从而帮助人们藉此来组织日常生活”。(Tuchman,1978)报道框架可以反映出一个媒体对所报道问题的看法和态度。通过对BBC习主席访英期间的新闻报道进行框架分析,可以推断出它所持有的立场和态度,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了定量的内容分析方法。

(一)样本的抽取

1.目标媒体的选定。本研究围绕习近平主席对英国的国事访问,选取英国的BBC官方网站和国内的央视网两大媒体的相关报道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选择这两家媒体作为本次研究的目标媒体基于两点考虑:1.BBC官方网站是由BBC建设的媒介融合平,具有良好的国际声誉和全球影响力。央视网作为中央电视台的官方网站,在国内具有极高的的权威性、影响力和话语;2.这两家媒体都是在习近平主席访英初期就迅速开展了报道,并进行了全程跟踪,两者的报道较为全面。因此,研究对象的选取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

2.抽样规则的说明。由于总体样本数不大,本研究采用总体取样的办法,主要分析这两家媒体在习近平主席访英的2015年10月20日至2015年10月23日,加上访问前一天的10月19日和访问后一天的10月24的相关报道。选择10月19日,是因为两家媒体都在这天开展了相应的前期报道,并与正式访问期间的报道有较强关联;选择10月24日的报道是为了对其后续影响进行考察,这样可以使本次研究的样本更加全面。资料搜集的具体方法是:2015年10月24日在BBC官方网站(http://www.bbc.com/news)输入“习近平访英”进行关键词检索,剔除不相关的内容和重复内容后,得到了54条样本。在央视网(http://tv.cctv.com/cctv4asia/)选择回看10月19日至24日期间的“中国新闻”栏目(央视4套的《中国新闻》与BBC国际频道具有相同的全球定位,每天滚动播出信息量足,可以最大限度的获取所需要本)。剔除不相关的内容和重复内容后,共获得了32条报道。以上样本构成了本次研究的全部样本。

(二)类目的建构与说明

在阅读和分析了BBC官方网站和央视网的全部有效样本后,笔者将每条新闻报道视为一个编码单元,分别从报道主题、报道立场和报道结构三个方面设计了编码表。

1.新闻报道的主题。根据报道所涉及的主要内容,该类目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四部分。其中政治类报道包括了习近平主席的日常访问活动、人权问题、会议新闻等内容;经济类报道包括了BBC对中国资本注入的看法、中英经济合作、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等内容;文化类报道包括了教育、文化交流、体育新闻等内容;社会类报道包括了社会现象、民生等内容。

2.报道立场与报道倾向。报道立场根据研究需要划分为正面报道、中性报道和负面报道。区分报道倾向的做法是看新闻报道所使用的含有褒贬色彩的词语和报道的主要内容,对习近平主席访英持友好态度的报道属于正面报道,对习近平主席访英持怀疑和批评态度的报道属于负面报道,其他客观的、不带有任何感情色情词语的报道属于中性报道。

3.新闻报道的结构。中国台湾学者臧国仁(1999)指出“分析框架的中层次结构就是分析新闻的图式结构,主要包括了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结果、影响、归因、评估等部分”。(图1)

在臧国仁等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本次研究结合了BBC和央视网此次习近平主席访英系列报道的特点,将新闻报道的结构划分为五类,分别是主要事件、先前事件、结果、历史和归因。其中主要事件是本次习近平主席访英的主要行程;先前事件是与主要事件距离较近且有直接关系的背景;结果是由主要事件引起的后果;历史是指与主要事件相隔时间较远的事件;归因是指对事件起因的推断。

(三)编码员的信度检测

本次研究共有两名编码员参与编码,通过系统的编码培训后,各自独立完成此次编码任务。在开始正式的编码工作之前,两位编码者对随机选取的10则新闻进行编码并检验两者间的信度。本次研究使用了剔除随机因素的信度检验公式科恩(Cohen)Kappa指数,测得信度大于0.7,符合此次检测的要求。

三、研究发现

(一)与报道主题有关的框架

通过对上述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议题的梳理后发现,本次BBC有关习近平主席访英报道的主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常规事实性报道、人权(包含西藏问题)、中国威胁论、对中国实力日渐强大的矛盾心态。从报道数量来看,BBC的报道主题框架最多集中在人权问题上,达到报道总量的33%;其次是常规事实性报道,达到总量的3 l%;再次是有关中国威胁论的报道,达到报道总量的19%;第四是归属于其他的报道,达到报道总量的11%;最后是BBC对中国实力日渐强大的矛盾心态,占报道总量的6%。可见对中国“人权问题”的关注是BBC此次系列报道的重点。

关于人权问题,典型的报道是BBC对东莞讨薪民工的关注,如10月19日的报道“China'sreatbalancing act”(中国的平衡做法),通过对镜头的拼接,展示出“被打伤的工人”、“工人沮丧的眼神”、“警察围殴倒地工人”、“写有‘不接受恶意减薪要吃饭要生存要诚信要维权横幅”的画面。报道造成一种中国没有人权、经常暴力执法的假象。在人权议题上,对西藏流亡分子的关注也是BBC报道的重点。BBC通过对议程、内容、画面、表现方式的选择,刻意突显相关的对抗性议题。如10月20日一则题为“xi Jinping visit Pomp andprotests greet China's president”(习近平访问盛况以及抗议者迎接中国主席)的新闻刻意淡化了人数众多的广大留学生、爱国华侨、当地民众等欢迎的声音,而着重强调了一小撮藏独分子的抗议活动。BBC主持人特别强调,现场有流亡藏人和中国持不同政见者正在抗议,只不过因为噪音干扰听不见而已,其“别有用心”昭然若揭。

关于中国威胁论,BBC主要是通过对中国核技术的担忧、中国资本的注入对当地经济的冲击、担心国家机密泄露等方面来呈现。如在节目《安德鲁·马尔访谈》中,主持人马尔使用“Chinese intelligence is getting uncomfortably close t。British state secrets”(中国情报机构接近英国国家机密的程度令人不安)来表明观点。

关于对中国的矛盾心态,主要呈现为BBC对“日不落帝国”荣光不在的惋惜和对中国实力今非昔比的酸葡萄心理。如10月20日的报道“Must China's leader wear a bow tie to the Queens banquet'(中国领导人一定要带蝴蝶结参加女王的宴会吗?)中提出习近平是否会“向女王鞠躬”的问题,认为习主席“like some sort 0f leader of a suDer-capitalistic company”(就像一个超级资本主义公司的领导);在10月19日的报道“China UK nuclear deal concerns ahead 0f Xi Jinping visit'(在习近平访英前中英核贸易受到关注)中提出“为什么不采用日本技术而是用中国技术”质疑。BBC中国版编辑格雷西在报道“Will it be win-win 0n Britain's big China gamble?”(英国对大中国的赌博将会是双赢吗?)中指出“They should observe that in President Xi they have a modern day emperor who bestrides the globe'(他们应该注意到中国拥有习主席这位能够主宰全球的现代皇帝),同时还提到“a backbench MP complained that the British government was a‘fawning spaniel”(一位后座的议员抱怨英国政、府是一条崇洋媚外的“猎犬”)。在这里,这位编辑借议员之口表达出对英国政府给予习主席极高待遇的不满,展现出一种无奈、自尊与自卑交织的矛盾心态。

在常规事实性报道方面,BBC主要关注了习主席的日常访问和一些会议报道。在习近平和卡梅隆共同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上,BBC作为英国唯一的媒体代表,所提出的两个问题中,一个是中国的人权问题,另一个是习近平主席对中国资本注入造成英国钢铁工人失业的看法,也刻意突显了BBC所关注的问题焦点。

(二)与报道立场与报道倾向有关的框架

BBC此次系列报道的立场与倾向与英国政府的空前重视和热情欢迎的态度是否一致呢?通过对上述52条样本的研究后发现:BBC的正面报道只有5条,仅占报道总量的9%,这类报道主要集中在会议新闻和常规访问上。如10月19日的报道“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arrives inUK“(中国主席习近平抵达英国),报道威廉王子高度赞扬了习主席的访问。10月20日的报道“xi Jinping visit UK-China ties‘will be lifted to newheight'”(习近平的访问使中英关系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指出英国女王也对此次访问予以高度评价。在这些报道中,BBC使用了像ambitiousnew height(雄心勃勃的新高度)、interdependent(相互依存)、community of shared interests(利益共同体)、milestone(里程碑)这样具有褒义的关键词,经统计总共出现了17次。(表1)

中性报道总共有20篇,占报道总数的37%,如10月20日的报道“How tall is xi Jinping'(习近平有多高),讨论了习近平的身高并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的身高进行了比较。10月21日的报道“Whatwe search about China as its president Xi Jinpingvisits the UK'(在习近平来访之际我们的网民在搜索什么),则报道了英国网民对中国的关注程度。10月22日的报道“Chinese react to presidentxijinping visit uk”(中国人民对习近平访英的看法),则报道了一般中国民众对此次访问的态度。在这些报道中BBC没有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较为客观和平实。

纵观52条报道中,具有负面倾向的报道总共有29篇,占报道总量的54%,所占比例最大。这类新闻主要从人权和经济的角度报道了西藏流亡分子、中国持不同政见者以及中国经济增长疲软的状况。如10月20日的报道“H。mmond:‘Uncomfortable issues will be raisedwith China”(哈蒙德:将对中国提出不舒服的议题)刻意突显了西藏流亡分子和反华人士的态度,淡化了人数众多的中国支持者的声音。10月22日的报道“An alternative tour of Beijing following Xi's commentsonhuman rights”(继习近平人权评论后的北京另类之旅)BBC记者指责中国政府侵犯了他们的人权,报道了伊力哈木、刘晓波和高瑜等在押人员,但没有指出他们触犯了中国法律的事实。在10月19日的访谈中,BBC的经济记者安德鲁·沃克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跌落到6.9%,没能达到国家预期的7%,质疑中国是否真的能够促进中英两国经济的发展。在这类报道中,BBC使用了像unrest(动荡)、censorship(审查制度)、humanrights violations(侵犯人权)、end autocracy(结束一党专制)、end the crackdown(停止镇压)这样具有贬义的关键词,总共有67次。(表2)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BBC并不看好此次习近平主席对英国的国事访问,负面报道占据了多数,与英国政府积极乐观的态度相比,BBC显得并不那么“好客”,而且较为悲观。

(三)与报道结构有关的框架

新闻报道结构的框架就是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媒体机构采用特定的方法将事件信息进行重新组织和提示,对新闻事件的某些角度进行重点报道,并设置相应的议题。从报道结构来看两家媒体的报道框架,可以展示出他们对此次国事访问不同阶段的重视程度。(图2)

主要事件:是指习主席国事访问期间BBC的涉华报道,包括了日常的访问活动,会议报道等。

先前事件:与主要事件相隔较近的事件,这里指习主席访问英国之前BBC做的先前报道,如报道了梁家河村、东莞民工和四川省阿坝州的寺庙喇嘛。

影响:主要事件引起的间接结果,这里指习近平主席访英期间BBC的涉华报道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对中英两国群众的影响。

历史:与主要事件相隔时间较远的事件,如在正式报道之前提到了毛主席。

归因:指对事件起因的推断,例如塔塔钢铁公司把工人失业归咎为中国资本的注入。

可以看出,此次BBC系列报道的结构框架主要集中在“主要事件”上,占到了总量的62%。除此之外,BBC关注了“先前事件”,在正式访问之前采访了四川阿坝寺庙喇嘛、海外“民运”分子等一些与本次访问不相干的人员;关注了“影响”,如对中英两国关系未来走向的推测;关注了“历史”,虽然所占比例不多,但是把此次访问与文革和“六四事件”进行了联系;关注了“归因”,如将英国钢铁工人失业归咎于中国的投资,将西藏流亡分子归咎于中国对其人权的侵犯等,可以看出BBC的报道结构框架中有目的性地建构了一个负面的新闻叙事框架。

(四)与BBC以往涉华报道的纵向比较

前述过去BBC的涉华报道中,多集中在人权、西藏、暴恐、社会、经济、灾害等话题上。在中英两国关系开启黄金时代的背景下,BBC对习主席访问的相关报道一方面继承了其对中国的人权、西藏问题的一贯关注和传统立场;另一方面,BBC在报道主题上有了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中突出表现为对中国政治、经济实力日益强大的矛盾心态(也可以说是一种傲慢和自尊交织的酸葡萄心理)。如上文所提到的BBc记者质疑英国建造核电站为什么不用日本技术而是中国技术,实际上折射出BBC对中国高新技术水平的固定成见。在另一则BBC记者采访刘晓明大使的报道中,该记者问到中国是否也允许英国在中国修建核电站,刘大使直截了当指出英国目前还不具备这些技术,可以说是对其偏狭心理和傲慢自尊的一种回击。而BBC抓住英国查尔斯王子不参加习近平欢迎晚宴的报道大做文章,则又颇有某种见猎心喜的色彩。在此次BBC的习近平访英相关报道中,类似的傲慢、自尊、怀疑、警惕自我矮化等因素通常穿插其中,可以发现BBC的报道心态非常复杂。究其原因,自然与近年来中英政治经济实力和地位的此消彼长有关。当昔日的“日不落帝国”辉煌和荣光已经不复存在,甚至英国政府也想搭乘中国这辆经济快车并频频示好的时候,BBC表现出对的这种矛盾心态也就不奇怪了。观念滞后于存在,可以说,在BBC对习主席的访英报道框架背后,仍然拖着一条停留于20世纪中国观的东方主义“辫子”。

(五)BBC与央视网的横向比较

如果对BBC和央视网相关报道的框架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者在报道主题和报道倾向上有着明显差异。从报道主题上来看,BBC主要突显了经济、人权、西藏问题、中国威胁论等。与BBC相比,央视网则是主要关注了常规事实性报道和文化交流,显得较为集中单一。从报道倾向的框架上来看,BBc仍然总体上偏负面,如上文提到的BBC记者安德鲁·沃克对中国经济增长6.9%的质疑、对中国资本注入导致当地钢铁工人失业的抗议、对西藏流亡分子和中国持不同政见者的同情等。在这一方面,央视网则对此次访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突显访问的意义、关注英国给予的最高礼遇、文化交流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等,其中积极倾向占72%,中立倾向28%,无反思和批评性报道。在报道结构上,BBC和央视网比较接近,都将“主要事件”作为报道的重点,即关注此次访问的具体事实。“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和“影响”是两者共同的报道结构。与央视网不同的是,BBC还关注了“历史”和“归因”。如前者BBC将此次访问与“六四事件”和文革相联系,后者将英国钢铁工人的失业归咎于中国资本的注入等(表3)。

四、结语

BBC信托公司(BBC Trust)2008年6月曾出台一个《捍卫21世纪的公正性》(From Seasawto Wagon Wheel:Sfeguarding Impartiality in the 21st Century)的报告,认为公正性是BBC的核心使命。该报告并未给公正性进行精确定义,但‘给出了一些基本的构成要素:“公正性是准确、平衡、内容、距离、公允、公平、客观、开放心态、热情、自我意识、透明和真实的结合。”怛是我们从上述BBC对习近平主席访英报道的框架分析中发现,我们并没有看见没有看到“平衡”、“客观”,也没有发现所谓的“热情”和“开放心态”。BBC在报道东莞工人时,只呈现工人抗议的声音,没有厂方的回应,也没有报道中国政府的声音和处理办法,这就有违平衡原则。其实在习主席访英之前,BBC就做好了相关报道议程的准备,如派记者秘密前往阿坝州某寺庙采访僧人,向寺庙喇嘛提出“你认为英国首相是否应该与达赖喇嘛见面”的问题,并将这段采访并列放置在习主席的访英报道之前,其意图不言自明。在新闻节目《安德鲁·马尔访谈》中,主持人安德鲁·马尔专访中国驻英大使刘建明,他总共提了10个问题,其中人权问题有6个,有关中国威胁论的问题有2个,中英签署核电合同的经济问题1个,查尔斯王储无法出席宴会的问题1个,人权和中国威胁论占到了提问总数的80%,剩下的两个问题也不那么“友好”。BBC前总裁马克·汤普森曾指出,“偏见可能成为您提问或讨论的话题中自然带入的问题,并最终影响到播出节目的整体形象”。但遗憾的是,BBC在习主席访英报道中,却一再践行着他们自己所批评的做法,让人不能不质疑其新闻报道奉行了双重标准。

总体来看,BBC在习主席访英报道中,突出了中英经济合作给英国带来的“问题”和“冲击”,淡化了习主席国事访问对开启中英两国双赢局面的意义和价值;突出了人权、西藏问题,淡化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有意无意忽视了两国的共同利益以及合作可能为英国经济带来的发展前景。在中英双边关系进入“黄金时代”的背景下,BBC却把关注的焦点纳入了事先拟定的人权、西藏、中国威胁的报道框架当中,让人不能不质疑其“开放心态、热情和自我意识”。曾经有英国学者批评,BBC总是表现出一种“道义上的优越感”。tlsl]X如曾就任BBC记者25年的罗宾艾特肯(Robin Aitken)在《我们能相信BBC吗》(can we trust the BBC?)一书中所言,“BBC极力吹嘘的所谓‘公正,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只是一个神话而已。事实上,BBC只是极力营造了一个对我们这个世界的单边看法”。怛是同时我们也应应该看到,“BBC自己的新闻标准是它可以对任何机构进行质疑”。[20lBBC对习主席访问的报道框架与英国政府的态度相比中存在的差异,显示BBC仍然较好地坚持了自己的独立立场,并忠实履行了其“国家的看门人”的角色,BBC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自己的公共电视的基本定位。

猜你喜欢

内容分析
国内电子商务学术研究进展分析
美国科学教育标准实施的新动向
三重表征视野下“金属晶体”内容分析与教学过程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幼师学前心理学教材发展演变历程
“老人摔倒”新闻正面报道的负效应研究
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从《远程教育》35年载文看远程教育研究趋势
基于引文分析与内容分析的专利计量与评价的理论探索
历史人物人格主要研究方法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