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汉语成语词义转移的方式

2016-05-14塔娜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语素义项词义

塔娜

摘 要:汉语成语词义转移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文章着眼于此,首先对“成语”的概念进行界定,为研究奠定基础。其次介绍词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特殊记载,在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我国语文教学内容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国自有高考以来就将文言文列入了试题考察的范畴之中,关于文言文的考察始终是高考语文卷中的重要题型。鉴于此,本文就在分析了近些年我国高考文言文命题特点的基础上,针对高考文言文的备考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汉语成语;词义转移方式

中图分类号:H1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256-02

成语语义的演变研究是一个较有潜力的方向,在参考资料的时候,笔者发现这部分资料比较有限。本文区别于这些文章,缩小了研究的范围,从成语的词义演变缩小到演变的一种方式,即语义转移。通过论述,使读者深谙成语词义转移的方式,理性对待这一现象。

一、何谓成语

(一)成语界定众说

《辞海》中提到,古语常为个人所引用者曰成语。刘洁修的《成语》认为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①

刘叔新的《汉语描写词汇学》认为成语有以下特征:表意的双层性,强调固定语的隐含意义;古老但仍活在现代,强调当今时代在书面语中有时仍然使用;独特的组合结构,简短的组合形式,强调成语一般会省去虚词,使用紧缩形式或意会关联的组合方式。②

(二)本文的成语界定

笔者较为赞同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的观点。该种界定不仅在时间范畴和结构组合形式上规定了成语,而且结合现当代语言的运用情况,提出了“表意的双层性”这一重要的区别特征,成语界定更合理。

本文在筛选成语的时候就是以《汉语描写词汇学》中的定义为标准,以便在论证本文时进行实例列举。

二、何谓词义转移

词义变化的逻辑分类法认为词义的演变可分为意义的缩小,意义的扩大,意义的易位或转移以及其他类型。词义包括词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三部分。词汇意义的改变可分为词汇意义范围的扩大、缩小以及词汇意义的转移。

《汉语词汇》中认为,凡是一个词从本义到变义的过程是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个事类之间,虽然有某种联系,但是彼此没有类属关系。这种互不相属的词义变化现象叫做词义转移。③

本文主要着眼于词的词汇意义的转移,重点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方式。

三、汉语成语词义转移的方式

(一)结构定型的词组、短句——成语本身的特点

1.以对于成语的组合性理解代替综合性以及融合性理解

成语从语义上可分为综合性成语、组合性成语和融合性成语。综合性成语指可以从各组成部分综合推导出成语意义的成语;组合性成语指语义由成语各组成部分的意义直接组合而成的成语;融合性成语指必须从成语的来源进行理解才能弄清楚该语义的成语。④

一方面,成语在结构上多使用四字格式来对史实、诗文等进行精炼的概括。⑤另一方面,汉语成语大多是需要运用联想和想象,将组成部分的语义结合起来共同推导出语义的综合性成语,或者是需要追根溯源,结合特定语境理解的融合性成语。正是由于这两方面原因,使人们在理解以及运用成语的过程中容易背弃成语综合性以及融合性的特点,仅根据成语组成部分的意义进行组合式的理解,最终造成成语语义转移。⑥如:闭门造车、空穴来风等。

“空穴来风”。出自《庄子?佚文》:“空穴来风,桐乳致巢。” 意为洞开的门户难免有风袭来,挂着籽粒的桐叶容易招来鸟儿筑巢。

笔者查阅了多部词典,包括商务印书馆1989年出版,刘洁修编著的《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7年出版,梅萌主编的《汉语成语大全》等。发现这些词典对“空穴来风”的解释大多偏向于古义,如“自身存在弱点,流言蜚语乘隙而入。”“指消息和传言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⑦。

同时,笔者还发现,“空穴来风”也出现了词义转移的现象。如《当代汉语词典》中关于该词的解释为并非毫无根据的传言(古义);完全没有根据的传言(今义)。

以上成语语义转移就是由于人们在理解成语的过程中只依靠组合式理解,片面地依据字义、语言习惯以及惯性思维,不去追根溯源造成的。

2.对于成语构成音节多种义项的把握偏差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单音节词多义项的现象屡见不鲜。而成语多由单音节词构成,这使人们在理解由单音节词组成的成语时容易出现偏差,造成成语语义转移。多音节词的多义性亦如此。

组成成语的词的义项不同会导致成语整体意义的改变。而关键词的义项甚至对成语语义起决定性作用。对关键词的义项把握不准确会使自己理解的成语语义与原意大相径庭,造成语义转移。如:“与人为善”。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⑧意为选取学习别人的优点来完善自己,是和别人一起做善事。这里的“善”指善事、善举。

随着词义的发展,“与人为善”的词义逐渐发生了转移,如:《汉语成语大全》中对于该词的解释为同别人一起做好事,赞助别人做好事(古义);善意帮助别人(今义)。

笔者发现,对于该词辞典里的解释大致相同,即把“善”解释为“善意”。虽然同是名词类别,但意义相差很远,前一种指行为,后一种指意图。因此,可以看出义项选择的不同会导致成语词义的转移。

(二)构成成语的语素的变化以及语素意义的强化或者弱化

1.构成成语的语素的意义的变化

语言依存于社会,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消亡而消亡。语言中语素的稳定性较弱,容易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成语中某些语素的意义发生了变化,造成语义的转移。如:“千门万户”。出自《史记?孝武本纪》:“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⑨意为因此建造建章宫,计划建成广大的屋宇。具体的词义转移如:《汉语成语考释词典》中对该词的解释为多而密的门窗,形容屋宇广大(古义);众多的人家住户(今义)。

该词词义的转移主要是因为语素“户”的意义发生了变化。《说文·户部》: “户,护也。半门曰户。”⑩随着社会的发展,“户”的意义转变为“住户”、“门”、“人家”,因此“千门万户”的意义也变为众多的人家住户。因为“户”意义的变化,造成成语词义发生了转移。

2.构成成语的语素本身的变化

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但语音和语义并没有必然的联系。随着社会及语言的发展变化,人们的习惯可能发生改变,语素本身也会发生变化。而语素本身的变化又必然会引起语义的变化,导致成语语义的转移。如:“好行小惠”。“惠”原作“慧”,即“好行小慧”,出自《论语·卫灵公》:“言不及义,好行小慧。”11 原义是谈话丝毫不涉及道义,却喜欢卖弄小聪明。后作“好行小惠”,出自房玄龄《晋书?殷仲堪传》:“纲目不举,而好行小惠。”12 意为并未进行大规模整顿, 却施行小恩小惠。

该词词义转移如:《中华成语大辞典》将该词解释为爱耍小聪明(古义);好对人行施小恩小惠(今义)。

这类成语词义的转移就是由于他们构成语素本身的变化造成的,语素本身改变,意义改变,进而导致成语词义的转移。

3.语素的组成结构的变化

成语的语义不仅取决于组成成语的语素的意义,还取决于语素的排列顺序以及组成结构。

如:“得心应手”。原写作“得手应心”。出自《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13 意思是不快不慢,手上做的和心里想的相照应。后来写作“得心应手”,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七·张僧繇》:“经诸目,运诸掌,得之心,应之手。”14 意思是经过他的眼睛,运用他的手,心里怎么想的,手就怎么做。很明显该成语的词义发生了转移,如:《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将该词解释为操作顺手,与心思意念相适应(古义);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今义)。

虽然该成语的语素没有发生变化,但是语素的排列顺序发生了变化,进而引起了成语词义的转移。

4.语素意义的强化或者弱化

成语由语素组成。对于成语整体语义起关键作用的语素意义的改变,必定会引起整个成语语义的改变,导致成语语义转移。

如:“来龙去脉”。出自明杂剧《运甓记》一三:“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15 意即这里之前有一块好地,地形连绵起伏,靠着山岭,朝着山峰。而词义转移现象如:《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对该词的解释为旧时迷信风水的人,把连绵起伏的山水地形比作“龙”;从龙头到龙尾像脉管一样连贯着的地势叫做“来龙去脉”;龙头之所在地叫作“来龙”,地处来龙,就会吉祥顺利、兴旺发达(古义);比喻事情从开端、发展到结束的脉络;也比喻人或物的来历(今义)。

在我国古代,因为迷信,“龙”和“脉”有特别的意义。但是语言及观念的变化使成语中“龙”和“ 脉”二字意义淡化,“来”、“去”二字意义强化,因此该成语的词义转为“ 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这就明显地看出语素意义的强化或弱化对整个成语词义的影响。

汉语成语词义转移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象。由于汉语成语词义的转移,导致了许多人在理解以及具体运用成语的过程中,出现了滥用以及误用的现象,特别是对于成语检索工具书的编撰来说影响重大。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这种现象。在掌握今义的同时,也要追根溯源,找到汉语成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根,联系古义进行理解,理性地分析、面对多重声音的社会文化。

注释:

①刘洁修.成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

②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刷馆,2005:144.

③孙常叙.汉语词汇[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56:65.

④⑥⑩周福雄.汉语成语语义演变的方式及其成因——兼谈“差强人意”等成语的语义用变[J].语文学刊,2014(21).

⑤周福雄.汉语成语语义演变探析[J].现代语文学刊,2014(11).

⑦梅萌.汉语成语大全[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7:857.

⑧⑨11 12 15朱瑞玟.成语探源辞典[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5,295,9,331.

13 14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M].北京:商务印刷馆,1989:235.

猜你喜欢

语素义项词义
西行学院成语班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
浅谈“音节语素化”现象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大少不同
助词“得”与语素“得”辨析
再谈语素
高考英语短语分类展播
“语素”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