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狐精”神话的世俗化

2016-05-14赵奇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

赵奇

摘 要:《刘海砍樵》是湖南花鼓戏的经典剧目,根据刘海砍樵的传说改编而成。传说是对“狐精”这一古老的神话原型的改写,并在流传过程中逐渐世俗化。女主胡秀英的“狐精”形象渐渐“人化”;男主刘海的身份逐渐“平凡化”,但其形象却日益“英雄化”。这一变化展示了民间传说在时代演变中世俗化的倾向。

关键词:刘海砍樵;狐仙神话;人物形象;变化原因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147-01

一、“刘海砍樵”传说的演变

在常德武陵区的一些老人当中至今还流传着刘海砍樵传说的原始版本:古时候,常德城武陵区丝瓜井旁,住着刘海母子俩。刘母因思念亡夫,哭瞎了眼睛。刘海非常勤劳孝顺,天天上山砍柴,奉养老母。在刘海砍柴的大高山、小高山一带,住着一只修炼多年的狐狸精,她炼成宝珠一颗,含在口中可化身人形。此时她已成半仙,若再修炼几百年,便可成仙上天。她非常敬佩刘海的为人,就起了思凡之心,取名胡秀英,执意要嫁给刘海。但是憨厚朴实的刘海,怕连累胡秀英受苦,几番推辞,后见胡秀英一片真心,才答应与胡秀英成亲。回到家后,刘海告诉母亲,母亲也很喜欢,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狐精”神话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大禹治水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娶妻之事。在涂山遇见一只九尾白狐,九尾寓意子孙众多。大禹便在此地结婚生子,狐精所生的儿子便是建立夏朝的启。可见,狐狸最初是以祥瑞的形象出现的。后来的成仙情节,与狐狸逐渐被仙化的风尚有关。据《太平广记》记载:“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饮与人同之,事者非一主。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由此看,唐宋开始,狐狸便由精开始仙化并受到人们的侍奉。“仙”也是道教术语,另一方面,“刘海斗金蟾”的情节受道教影响明显,尤其是全真教。宋代的道教北全真派五祖之一刘海蟾在常德影响很大,传说此人在常德得道成仙。常德人民便将刘海蟾这个角色创造性的一分为二变为“刘海、蟾”,加入了“刘海斗金蟾”的片段。

二、人物形象的演变

在狐的神话或传说中,狐狸通常都幻化成美貌的女子形象,极具魅惑性。但在刘海砍樵传说中,胡秀英虽是狐狸出身,却“狐性”弱化,近乎全无;“人性”强化,近乎于人,这点主要表现在她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上。在最初的传说版本中,胡秀英是因为仰慕刘海的人品,动了凡心,于是向刘海表白并结婚。她不顾封建世俗的约束,大胆地向刘海表白,本身就体现了人的感情与欲望,身上的“人性”熠熠生辉。在这个版本里,没有提及人与妖的界限,两人的身份并不成为阻碍。在后来的流传版本中,十罗汉抢走了胡秀英的宝珠,让她无奈现了原形。人妖界限成为他们在一起的障碍,但刘海知道秀英的身份后,不是嫌弃她是异类,而是拿起斧头去斗十罗汉。加入的情节虽然突出了人妖界限,但故事的发展却可看出,人、妖界限在逐步缩小,甚至不成为阻碍,这也进一步强化了胡秀英身上的“人性”。

回溯“狐精”神话这一原型,可发现与狐狸发生故事的往往是君王才子,而刘海不过一介樵夫。在最初的版本中,他只是一个孝顺的穷砍柴人,性格单一,面对胡秀英的大胆追求也是简单的推辞,最后经不住再三请求而同意。在后来的流传版本中,刘海的形象大大强化了,呈现出“英雄化”的特征。他不再是一个一味沾老婆光的穷小子,他会武功,在胡秀英落入坏人之手时,勇于斗争,救妻子于水火之中。这使得刘海的形象渐趋丰满,他身份的平凡化,更加贴近世俗生活;而勇于斗争的“英雄化”的特征,则从侧面反映出了百姓内心的反抗精神。

三、形象变化的原因

荣格认为,人类自原始时代以来长期积累的普遍性心里经验,沉淀在每个人的无意识深处,从而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这种对狐的美好想象,以及在演变过程中呈现的人物形象变化,反映的就是人们内心深处最世俗化的想法,也就是一种“集体无意识”。

狐精故事的演变,反映的是封建时代一个男子的梦。故事中的男主人公由君王才子变为贫穷普通的百姓,是因为贫穷男子找不到理想的配偶,便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远离人世的狐精身上。古代女子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不敢踏出闺阁,而且性格上还有“贞”、“烈”的病态趋向。因此男子渴望遇到在感情上大方主动,敢于释放自己自然天性的女子。刘海砍樵中的胡秀英,就是一个理想配偶的化身。她不仅长得漂亮而且孝顺无私,更敢于大胆说爱。得道成仙,则是人们对“长生”、“享乐”追求的体现。从生理学上讲,长生、饮食、美色不过都是人本能的自然需求。而伦理纲常,却要求人们尤其是女性抑制这种本能。这种得到成仙的宗教追求,体现的是人们渴望通过超自然力量来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愿望。

产生于环洞庭湖的刘海砍樵传说的演变过程,加入了许多时代内容,从而具有了亘久不变的生命力。刘海砍樵保存了一定历史阶段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民俗民情,展示了民间传说在时代演变中世俗化的倾向,它所表现的价值理念也将随着故事的流传而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龙海清.湖南民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2]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浅析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一片叶子》中的人性之美
不懈的坚守,孤独的“上坟”
论沈从文笔下女性悲剧产生的因素
浅析芥川龙之介“鼻子”的人物形象
共时性与历时性视点对小说人物塑造的意义
谈历史传记题材的古装影视剧化装造型设计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引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