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2016-05-14范晓丽
范晓丽
摘 要:宜兴紫砂壶在古今茶具中是最具特色、最富文化内涵的,它不仅具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的特殊功能,更为人称羡的是其壶内所蕴含的文化修养,它古朴端庄的造型,不仅是一件茶具,更是具有文化品位的艺术品。有人问我紫砂壶美在哪里?
关键词:宜兴紫砂壶;紫砂壶的美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038-01
何谓传统紫砂壶,像石瓢壶、掇球壶、仿古壶、秦权、虚扁壶、龙蛋、茄段壶等等,经过几百年的演变,溶入了无数艺人的心血,最终使形、神、气为一体,称为传统壶。传统壶品种讲究紫砂造型语言的纯度。紫砂壶的造型讲究工艺制成的线角的“严正美”,材质润泽光华,色泽高雅的“材质美”;曲直刚柔的“形态美”。紫砂造型艺术犹如绘画中的人体艺术,不需任何装饰,展示的是自身的完美。特殊的材质,特殊的造型,特殊的成形方法,构成了紫砂造型语言,就是紫砂韵味,如同唱京剧必需用普通话一样。只有用紫砂造型语言,才能谈紫砂造型创作。而且所谓传统的紫砂壶的造型是,也只是我们对古代艺人的创作的一种肯定,因为我们所谓的传统,在一些具有现代理念的美院的学生及一些外国的陶艺家眼里,像石瓢、一粒珠等品种,他们认为很现代。
综观紫砂壶的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传统与创新的交融史,如果没有历代艺人不懈的探索、不断的创新,也就没有紫砂的今天。明代的时大彬,他把日常用的、粗糙的紫砂大壶改变成精制的、采用线条表达壶艺形象,既实用又可供人们玩赏,可谓前所未有。由于这一变化,从而改变了紫砂壶的历史,把紫砂壶单一的使用功能演化为具有使用性和观赏性的两重功能,从此紫砂进入了艺术的大雅之堂,这就是紫砂壶艺的独创性。
顾景舟大师古稀之年的作品“写意的情趣更为浓郁,气韵更为生动,形体内涵更为丰富,更具有一种静穆之美,达到不俗不媚而朴雅坚栗的境界”。“艺术作品越简练单纯,往往越要有深厚的功力,如:八大山人的画,有时只有寥寥数笔,却由于这几笔蕴含的学识、素养、功力,足以使人陶醉其中。”传统壶,大多是以光货为主,竹造型精炼,气度端庄,以最简单的线条,处理成无比精减的艺术品,这就是传统紫砂壶的魅力,这就是我们中国紫砂文化的精髓,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从事这个紫砂行业的艺人们所需接受并加以消化吸收,然后能发扬光大的源泉。
清代嘉道年间的陈曼生和杨彭年合作,由陈曼生设计铭刻、杨彭年制作,独创了集书法艺术、陶刻艺术于一体的“曼生壶”之壶艺新风,稍后的画家子冶与彭年、友兰合作,开创了绘画与紫砂壶相结合的艺术道路,并形成了“子冶壶”的独特艺术风格。“曼生壶”的出现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精粹,诗词、绘画、书法、篆刻、雕塑融于一体,不仅表现出的制作者的个性特征,而且提高了作品的艺术素养。
由此可以看出,历史上的几位壶艺家,他们独创的艺术风格不但影响同辈人,而且一直影响着近代和现代的壶艺创作。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传统模式的紫砂壶艺,已经触及到中国传统文化范畴的各个方面。宜兴紫砂渊源之长,影响范围之广,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之多,可说是中外陶瓷史上的一个奇迹。之所以会有如此的魅力,除了紫砂本身特有的优良品质外,它表现出制作者的个性特征和涵盖的艺术素养是其他炻器、瓷器和金属器所无可比拟的。
历代艺人把大自然赐予的紫砂泥,在灵巧的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世界陶瓷史上独树一帜,它既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又是带给后人的沉重压力。后人要想逾越这一高度的确具有许多的难度。从现代的壶艺创作来看,大都依赖传统模式,不论是素净的光货,还是仿生的花货,或是书画的文玩,以及借鉴其它传统艺术,如青铜器、雕塑器、木刻器、古陶瓷等各纹饰的筋瓤货等作品,均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完善,在传统模式上的继承、复制,壶艺创作并没有质的突破。尽管他们有着深厚的制作功底,熟练地掌握了时大彬高超的制壶技艺、陈鸣远惟妙惟肖的仿生技巧、秉承了陈曼生的遗风;尽管他们制作的仿生作品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临摹作品也几可乱真,但是他们的壶艺创作均没有突破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的模式,或许这就是过分依赖传统的无奈结果。
充分利用紫砂泥可塑性的优势,把壶艺师们丰富的艺术想象立体化。作为茶具紫砂壶,它厚薄有度,端握顺手,注茗流畅,用来得心应手。作为壶艺,它集造型艺术与装饰艺术于一身,园器骨肉亭匀,珠圆玉润;方器线面挺括,轮廓分明;筋纹器节奏有序,纹理精巧;塑器肖形状物,理趣兼备,体现了高度的美学法则。特别是在装饰上展现出多体书法的诗词歌赋、花鸟山水及图案人物等等,使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与壶艺融为一体,更增添了迹外传神的韵味,使人饮茶之余,油然产生陶情冶性的美感。
当代紫砂壶,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有了空前的发展。新一代富有开拓精神的陶艺师又在茁壮成长,他们的作品仿制创结合、推陈出新、构思新颖、制作精湛,展现出百品竞艳的时代气息,把紫砂壶的艺术化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充分了展示了紫砂壶的艺术风采,给爱壶者和收藏家更多更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陆浦东.五色土新传[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2]史俊棠,盛畔松.紫砂春秋[M].北京:文汇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