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2016-05-14钟美珠谢云天
钟美珠 谢云天
摘 要: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中家庭教育严重缺失,职业学校、教师的认识发生偏颇,职业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杂乱无章。为此,学校应转变观念,发挥学校对农村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帮助建立农村家长学校,加强对农村学生的生活教育,开展亲情活动,重视家长委员会建设,构建反馈、监督、评价体系,以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的成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作者简介:钟美珠(1971-),女,江西赣州人,赣南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谢云天(1980-),男,江西赣州人,赣南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理论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8-0085-04
近几十年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巨大变化对农民家庭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就包括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影响。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农村职业教育建设和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农村青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农村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着农村和国家发展的未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家校合作是密切二者关系的重要形式,是家庭和学校两个社会组织的合作。如今,家校合作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问题。从我国已有关于家校合作的研究来看,多是研究中小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研究职业学校和家庭合作的非常少。那么,农村职业学校中家校合作的现状如何?学校在其中应有怎样的作为呢?
一、农村家校“两张皮”,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人的教育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联系。其中,良好的学校教育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良好的家庭教育有赖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离开任何一方的教育都是不完整的,都无法培养具有完整生命的大写的人。然而,现实社会中的农村职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彼此脱节,存在着严重的“两张皮”现象。
(一)农村职业教育一边倒,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现在,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背井离乡,奔赴城市寻求工作。这些农村劳动力在发生角色转变、改变生存方式的同时也使得社会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他们的子女有很大一部分留在了农村,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对这些孩子来说,来自父母一方的教育变得越来越缺乏,对来自父母的爱的渴望也变得越来越强烈。虽然这些孩子的身边还有爷爷奶奶等祖父辈,但祖父辈们多是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很少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即使想关注,也是有心而无力。有些职业学校学生的父母虽然留在家乡,留在孩子的身边,但是他们要么因为农事或工作过于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要么认为教育完全是学校的事情,教育的责任完全应由学校一方承担,家长没有任何责任。而且,由于许多农村孩子的家长自身学历偏低,知识文化水平有限,他们只关注子女的成绩,而不关注子女的学习过程,只关注子女成绩册上的评语,而不关注子女的内心世界和动态发展。许多农村学生因为学业成绩较差考不上高中或大学才选择就读职业学校或职业学院。有的家长对其子女的学习已经心灰意冷,采取了放任不管的态度。许多学生因为这些原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既被家长漠视,也没有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
(二)职业学校认识有偏颇,避开家庭谈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是培养建设农村和为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的经营管理、技术人员的教育。它以“农”为本,服务农民,服务新农村建设,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1]。虽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仍有许多职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为,和城市孩子相比,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就是拼命学习,掌握技能,离开农村。在许多人看来,只有那些“问题学生”或“学习困难学生”才会就读职业学校。于是,学校教师即使联系学生家长,也只是谈学业成绩,谈如何帮助孩子就业,而很少交流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健康问题。
尽管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但农村职业学校大班教学的现象屡见不鲜。职业学校教师的教育负担猛增。他们疲于应付备课、上课,只知向学生教授职业技能,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如何和学生的家长建立起联系、如何和他们建立互动与合作机制,也严重缺乏沟通的有效渠道。而且,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农村学生的家长素质不高,文化水平较低,不懂教育规律,根本没有能力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
(三)合作虽有但杂乱,成效微弱待提高
沟通是合作的前提。没有沟通,就无法实现合作。目前,农村职业学校家校沟通的方式过于单一,大多限于家访、开家长会、电话联系等形式。即使是这些形式,也是收效甚微。多数农村职业学校家访的对象和次数极为有限,多是针对问题突出的学生或经济非常贫困的学生。
许多农村职业学校开家长会多是限于开学初,即新生入校之初。有的根本没有开过家长会。而且,出席家长会的多是学生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有时,一些三四岁的幼儿也会被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到家长会上。家长会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无法实现教育的预期。即使是电话联系,也变成了可有可无,简单交谈之后便匆匆结束。许多时候,双方都不知所云。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学校和学生家庭之间的合作缺乏计划性和整体性,没有形成一个有效而科学的学校、专业、班级、个人、家庭的合作体系。家校合作的时间不连贯,内容也缺乏整体性和一致性。在极为有限的家校合作里,学校一方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学生家庭一方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这种合作是单向的,而没有双向沟通和互动,也就是说,与其说是合作,还不如说是填鸭式传达。合作的话语权被学校一方牢牢掌控着。对于合作的时间、形式、内容等,一味从学校和教师的需求出发,而没有考虑学生家长的内心需求和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
二、引导农村家庭教育,职业学校大有可为
面对农村家庭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弱化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张皮”的问题,作为拥有知识优势、环境优势以及传播优势的学校,有责任认真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成功的家校关系、教师和家长关系所带来的正面效果主要有十大方面:提高学生学业/智力/协作/阅读的成就;使学生更健康愉快;提高上课出席率;改善家长和学生对课堂气氛的观感;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更积极;学生更愿意去做功课;增加家长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提高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愿望;家长对教师更满意;更有效处理扰乱行为,加强有特殊需要学生的能力[2]。要实现这些效果,职业学校在家庭教育中必须有所作为,必须成为家校合作的引导者。
(一)转变观念,平等对待,营造教育环境
态度决定成败,观念引导态度。作为职业学校的领导层抑或是普通教师,应通过学习加强对自身素质的提升,转变过去的教育观念,积极树立平等意识,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家长,并与家长进行换位思考,想家长之所想,急家长之所急,努力营造平等、尊重、互动的教育环境。要知道,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村家校合作的效果和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在良性教育环境里,家校双方开诚布公,真诚合作。相反,双方的心理间隙会南辕北辙,越拉越大。例如,当学生家长到学校找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询问学生情况时,学校一方应尽量把谈话场所安排在人员相对较少的地方,尽量避免因为人多而给家长造成的心理压力,尽量缩短学校和家长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感。在开家长会的时候,灵活安排谈话场地,即使在教室里也应该考虑桌椅的摆放和教师所站或坐的位置。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说的话就是“圣旨”的家长会模式应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学校一方必须明确,学校领导(或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伙伴关系、合作关系,其合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促成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科学定位,积极引导,开展深入合作
教是为了不教。为了达到不教,每一位从事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和生命成长,都应该积极设计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目前的教育改革、社会现实、个人成长等因素要求教师不能停留在教书的层面,而应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而且,由于家校合作在整个教育中的特殊性,教师应把家校合作、家庭教育以及农村家长心理特点等纳入到自己专业发展规划的考虑范畴之中,明确自己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家校合作中的位置和应发挥的作用。针对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和身心发展特点,学校应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加强对农村学生的成长问题研究,通过研讨会、专题讲座、读书会、经验交流等形式丰富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内的知识,提升其与家长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丰富其专业素养。只有这样,农村职业教育的家校合作才能深入,农村家庭教育的局面才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三)双向互动,加强教育,建设家长学校
家校合作对农村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家校合作的形式理应双向互动,努力营造融洽的沟通气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互相配合、相互信任、互为支持、共同促进,其中学校教育应处于主导地位[3]。虽然一些地方的职业学校开办了家长学校,但大多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实质意义,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家长学校,应该配备专职教师,设定固定的教学场所。在职业学校,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定,根据农村学生家长的需求和心理特点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方法,并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当然,农村家长学校并不一定就局限在农村职业学校的校园之中,也可以进村入院,或是在村镇集散地建立咨询点,把对农村学生的职业教育和对家长的职业培训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农村学生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开展家庭教育的方法。应该让学生家长明白,家长参与教育对子女有以下影响:学习成绩提高;自信心增强;逃学率减少;孩子和家长对班级以及学校气候达成共识;拥有积极的意识和行为;更愿意做家庭作业;孩子和父母共处的时间增加;孩子有了更高的学业期望[4]。根据农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可以开展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讲座,或是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家庭教育咨询服务。面对成熟的、有着良好思维逻辑和判断能力成人学习者,学校完全可以打破旧有枯燥框架的束缚,采用讨论、座谈等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5]。至于教学内容,应该尽量少讲授纯理论的知识,而应既有理论更有实际,要着眼于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发生的矛盾和存在的问题,做到深入浅出。而且,要在农村家长学校中着力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对于农村家长委员会委员的选举,要充分调动每一位家长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认真考虑家长委员会委员的人员构成,使之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活动能力及号召能力。农村职业学校校要紧密依靠家长委员会联系每一位学生家长,给予家长委员会参与教育的充分权利,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的功效。
(四)亲情渗透,满足需求,营造爱的氛围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求工作,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与之伴随的教育新问题也层出不穷。对此,农村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认真分析和解决农村教育的新问题,有责任认真分析在农村儿童身上出现的心理问题、道德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不难发现,在这些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因素的严重缺失,即爱的缺失尤其是父母之爱。在农村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多,沟通越来越少。因此,农村职业学校应积极扮演爱的使者,或是充当孩子和父母之间爱的桥梁,利用一切有利时机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亲子活动,积极搭建“一天一日记”、“一周一电话”、“一月一书信”等饱含浓浓亲情的爱的平台,不断滋养农村孩子和其父母的心灵成长。为了进一步提升亲子活动的成效和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可以针对农村各地的实际情况和农村家庭教育的特点成立亲子活动中心。亲子活动中心负责各种家校合作活动的筹划工作,如家长开放日、家校联谊活动、家长教育、亲子游戏等,以培养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为家校合作创设良好的心理情感基础,从而有效避免相互间的抵触、敌对情绪[6]。亲子活动中心和家长学校彼此互补。二者都是为了更好地融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利于将家长集中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五)联系生活,挖掘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对于农村职业学校一方来说,由于掌握着较为明显的教育资源,其在家校合作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一边要加强和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教育,一边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正是因为学生是紧密联系着家长和教师这两个教育群体的中间力量,所以教师在家庭教育中不仅要做好家长一方的教育工作,更要做好学生一方的教育工作。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既要像师长一样教授学生学科知识、为人处事的道理等,更应像朋友一样彼此尊重,真诚沟通。对于有着特殊家庭问题的农村学生,教师应格外照顾和关心,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更要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面对广博的农村职业教育天地,要积极挖掘教育资源,创设形式多样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的生活教育和职业教育,不断实践“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在家访的过程中,不能流于形式或是走过场,而应有计划地走访每一位学生家庭,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联系学生家长,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解决家庭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农村留守学生,学校可以综合家长委员会、村委会等教育力量加大对农村学生的监管力度和教育力度,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六)提升成效,注意反馈,构建评价体系
在对农村家庭教育有着重要引导作用的家校合作过程中,有效而及时的反馈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直接影响着合作的效果。反馈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只有及时反馈,家校合作双方才能准确获悉彼此的信息,才能更好地互通有无、实现预期目的。在反馈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及时传达学生在学校学习时的信息,可以深入了解家长的内心需求,及时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差异,家校双方可以及时调整合作内容、合作方式以及合作手段等,及时弥补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不足。而且,有效而及时的反馈能够保持学校和家长持续合作的积极性,创设最佳的合作环境。除了反馈之外,构建完善而科学的评价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体系中,教育行政部门、农村职业学校、家长以及社会都需要积极参与其中。对于学校这方来说,可以参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标准,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家校合作的成效,科学评价每一位参与家校合作的教师。此外,学校还可以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家庭教育经验交流活动,不断提升学校在农村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石秋香,李建英,马伟娟.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4(1):158-160.
[2]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4.
[3]吴伟英.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和谐发展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8):33-35.
[4]杨天平.鼓励和引导家长参与——美国职业学校校教育管理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外国职业学校教育,2003(9):11-141.
[5]何非.职业学校“家校合作”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
[6]李飞,张桂春.中美两国家校合作机制差异之比较[J].教育探索,2006(3):49-50.
责任编辑 秦红梅